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龐涓對孫臏惡有惡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龐涓對孫臏

來自網絡的圖片

龐涓對孫臏惡有惡報說起孫臏與龐涓的故事大家都多少有些了解,他們本是同門師兄弟,曾兩次同窗,一起師從歷史上最神秘的鬼才——鬼谷子先生。[1]

可是後來這對同學反目成仇,據相關史料記載,龐涓因為妒忌孫臏的才能,怕他日後不利於自己,所以設計陷害孫臏,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使孫臏終身殘疾,孫臏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那麼孫臏龐涓之間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僅僅是為了妒忌也不至於下如此狠手,殘忍地挖掉老同學的膝蓋骨,這其中還有沒有其他隱情呢?

昔日同窗為了利益反目成仇

孫臏和龐涓

原來是一對很要好的同窗,早年同時師從鬼谷子先生,而且同樣天賦異稟,是鬼谷子的高徒。

龐涓先於孫臏下山,他在魏國很受器重,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魏惠王因為有了龐涓的謀略而無往不勝,實力大增。但是這時候龐涓就想起了他的同學孫臏,他自認為雖然自己頗有謀略,但相比孫臏還是差了一大截,因此怕日後同學孫臏下了山對他不利,所以他將孫臏騙到了魏國,而後捏造罪名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使老同學從此殘疾。

由此看來,龐涓孫臏之間並沒有什麼深仇大恨,僅僅是因為妒忌而下了黑手。但歷史真得如此簡單嗎?

出土竹簡給我們展現了殘酷的生存法則

關於「圍魏救趙」的故事大家從小就知道,但是其中的細節問題歷史並沒有詳細記載。

1964年,在山東發掘了一座漢代的大墓。讓人興奮的是在這座墓里出土了失傳的《孫臏兵法》。在這之前,一直有學者認為《孫臏兵法》是不存在的,所謂的《孫臏兵法》其實就是《孫子兵法》,甚至有人認為孫武和孫臏就是同一個人。但這些出土文物不僅證實了孫武與孫臏是不同的兩個人,還還原了「圍魏救趙」的細節問題。

根據《史記》的記載,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由龐涓率領的大軍一路攻城伐地,直逼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節節敗退不得不向齊國求援。

齊國主將田忌的戰略很簡單,就是要在邯鄲城下與龐涓決戰,一舉擊潰魏軍。但是孫臏卻認為魏國主力盡出,應該領軍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逼迫龐涓回救,在中途設伏擊潰魏軍。

後來的事大家也都清楚,田忌採納了孫臏的戰略,領軍攻擊大梁,龐涓不得不回軍,但是在回防途中桂陵遭到了齊國的埋伏,大敗而歸。

雖然這個故事詳細記錄了孫臏的高超戰略,但是關於桂陵之戰的細節並沒有記載。而出土的竹簡卻記載了孫臏為了引誘龐涓回援,用了十分殘忍而且有失人道的辦法。

在攻擊魏國都城大梁之前,孫臏還攻擊了魏國的另一座重鎮平陵。平陵是魏國的一座軍事重鎮,雖然龐涓領大軍去攻打趙國去了,但還是留了很多軍隊守衛平陵,所以平陵不好打。

可是孫臏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派臨淄高唐兩城的都大夫領軍攻打,結果可想而知,平陵之戰以齊軍大敗而歸,損失了幾萬人。

在平陵之戰後,龐涓認為齊國的戰鬥力不過如此。但就在這時,剛剛經歷敗仗的齊軍卻攻擊魏國的都城大梁,這下徹底激怒了龐涓。敗軍之將還敢如此,於是龐涓放棄輜重,輕裝急行軍想一舉滅掉「戰鬥力低下」的齊軍,最終在桂陵被早已設伏的齊軍打敗。

從出土竹簡看,孫臏之殘忍絲毫不亞於龐涓

孫臏在此戰中一舉擊潰龐涓,成了笑到最後的人,但是這個過程讓人不寒而慄。

早在攻擊平陵之前,田忌就說出自己的顧慮,平陵雖然不是魏國的都城,但易守難攻。而孫臏之所以要攻擊這座重城,就是為了迷惑龐涓,造成齊軍戰鬥力不強的假象,也就是歷史上常常上演的故意吃敗仗,引誘敵人輕敵深入。

可是為了最後能打敗龐涓,這場敗仗付出了幾萬人的生命。由此可見,孫臏為了自己的功成名就,拿別人當墊腳石也是毫不心軟。

從這點也可以看出,龐涓孫臏這對老同學都是「自私自利」的代表,他們和老師鬼谷子學得就是這個,如果龐涓不先下手,保不齊孫臏會不會陷害龐涓,甚至要他的命。

所以,龐涓陷害孫臏無所謂妒賢嫉能,只是自利的表現而已,至少他還給老同學留了一條命,相比於孫臏的手段來說,龐涓確實不如孫臏,他還沒有下狠手徹底除掉這個「禍患」。[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