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广州城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州城战役

图片来源 fflsw

名称    广州城战役

日期    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

地点    大清广东省广州府

参战国家  英国法国 \  清朝[1]

结果    英法联军胜利

广州城战役(1857年12月28日-12月29日,或1858年1月1日)发生在1857年末,英国法国分别因亚罗号事件西林教案而联合进攻广州,这起战役促使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

由于两广总督叶名琛误判情势把英国一连串的行动当作求和,且上奏咸丰帝的文书声称大败英军。使得清政府对广州开战毫不知情,一直到广州陷落才开始备战。而战事只持续数天广州便被联军迅速占领。

背景

1842年,清政府于鸦片战争中战败后,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确定五口通商的原则和具体事宜。1844年,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驻广州,由两广总督加钦差大臣头衔兼任。由于当时清政府认定与外国(当时被清朝称为西夷)之关系仅限于五口通商,因此五口通商大臣除掌管通商事务外,也负责对英法美等国的外交事务。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克拉兰敦训令新任英国公使包令,以南京条约到期为由要求修约,即修正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和1843年中英虎门条约,并知会美、法、俄希望共同要求修约。

1854年4月25日,包令向两广总督叶名琛发出照会,正式提出修约。英国提出修约的依据是中美《望厦条约》第34款,但问题是中英虎门条约的最惠国待遇只针对英人,没包括英国政府,修约本应不在最惠国的待遇以内。对于这一要求,英方闭口不言,清方毫不知晓。时任五口通商大臣的叶名琛秉承清朝官吏的愚昧无知,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对外国公使的外交照会、威吓皆不为所动。于是,他拒绝提出的所有要求。包括借口推辞西方外交官婉拒见面、送来的外交文书用最快的速度答复,一律拒绝提出的要求,也拒绝包令提出的各种具体要求。

英国公使包令决定北上,寻求与清廷交涉的其他管道。叶名琛似乎掌握到消息,在一份关于俄国要求通商的奏折中,附上200字的夹片,轻描淡写地另提英美等国要求修约。咸丰帝在收到后下发谕旨,交由叶名琛处理。

1854年6月,包令与美国公使麦莲(R.M.Mclane)到达上海向江苏官员交涉,咸丰帝下旨要英美公使南下办理。8月,英、美、法公使在香港聚会,他们一致认为与强硬的叶名琛交涉不可能得到进展,于是联合行动再度北上。江苏巡抚吉尔杭阿明白三国公使不会轻易罢手,上奏建议可否由他与两广总督共同查办 ,用意是削弱叶名琛掌管外交的权力,结果遭到咸丰帝训斥。

1854年10月,英、法、美公使到达天津,经过一番交涉后,英方提出18条的修约要求。美方则提出11条。从内容上已经不同于望厦条约,咸丰帝只答应其中三项枝节问题可到广州与叶名琛继续办理外,其馀部分都拒绝。不过此时,英法正在进行克里米亚战争无暇他顾。美国官员则是看到太平天国声势浩大,中国政府可能会因此垮台,打算观望一段时间。三国代表回到香港,都没有与叶名琛展开交涉。

1856年,中美望厦条约到期。美国驻华委员伯驾联络英法,再次向叶名琛提出修约。遭到拒绝后,美国代表提议再度北上,包令认为毫无意义婉拒前往。法国公使因未收到政府的训令,只在外交上支持美方,第二次北上成了美方的单独行动。而在柏驾北上展开交涉的时候,包令在香港正试图调集军舰,他给伦敦报称需要用战舰来扩展和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1843年(道光十二年)南京条约签满一年,英国香港总督璞鼎查爵士依南京条约第2款要求中国,允许英国商民带家眷居住广州城。但条约上规定英国商民只能在寄宿在通商口岸,而没有可以自由进入城内的权利。而更关键的是,清国官民对于洋人的反感和轻蔑,并未随著条约的签订而有所改善。历任英国驻广州领事多次要清方履行承诺,英军更曾在1847年4月2日派军舰威吓,两广总督耆英被迫答应两年后入城的要求。

1848年新任两广总督徐广缙上任,英国驻广州领事文翰拿著耆英签好的文件要求清方履行承诺。眼看入城条款即将生效,徐广缙和广东巡抚叶名琛为了防患未然,两人决意抵制英国人入城。1849年4月6日,广州集结了武装民团和官军在珠江两岸整齐列队,高呼反英口号。部分广州市民在官绅的组织下于巡抚衙门集结,也在城外外国商人住宅旁巡逻戒备,一时情况紧张。文翰为避免战祸放弃了入城要求,由于反英入城斗争的“胜利”令道光帝颇为满意,道光帝下令将沿海各省的外国事务全部交由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办理。

1854年4月,英国公使包令提出入两广总督官署商谈,叶名琛要求在城外的仁信栈房会面,双方交涉未果。5月11日,包令再一次照会叶名琛,称对修约一事“默然不论”的态度尤其不满,并强调英国政府的各项要求,坚持进入官署当面会谈

战局

1856年10月23日,英海军上将迈可尔·西摩尔率领3艘英舰穿越虎门,攻占广东东郊的猎德炮台。叶名琛以为英军自己会撤,连日去校场看乡试马箭,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亦不准开炮还击。24日英国军舰轰击广东南郊凤凰岗炮台,炮台守兵奉令走避,炮旋即被毁。25日英军连连攻陷海珠炮台以及商馆一带,并占据城外全部的防御工事,直逼广州城。26日叶名琛关闭粤海关中断贸易,调集乡勇团练制造声势。

27日西摩尔照会,要求同意英人自由入城,叶不回答。英军便每5到7分钟炮轰一次广州官署,官署士兵逃走。但叶名琛坐在官署内,当日公告广州军民:“杀一英人,赏银三十元”。英军未达目的,于28日炮轰广州城南之墙。29日下午,英军约100人攻入广州城搜索叶名琛,冲入两广总督官署。但当日叶名琛去上香,已经暂避旧城巡抚衙门,未能捉住

香港英军因兵力不足撤退,但持续炮轰广州。英国公使包令再度提出入广州城和总督商谈,叶名琛拒绝。

躲入巡抚衙门的叶名琛不断贴出更重的赏格,号召市民乡勇“杀夷夺船”。英国邮轮“提斯特尔”号两次被中国小船所围,船员被杀十馀名。12月广州市民四处烧洋行,广州十三行付之一炬,英军也焚毁了数百家店铺民房作为报复。12月14日广州开战将近两个月后,咸丰帝才收到叶名琛的奏折,其中声称清军两次大败英军,击毙击伤四百馀人

事件传到伦敦,英国政府一时陷入争论。德比伯爵在上议院提出了谴责政府在华使用武力的提案,经过激烈辩论后,以到否决。理察·考伯登在下议院再提相同议案,结果以263:247获得通过。英相巴麦尊不久解散下议院重新大选,结果巴麦尊的自由派胜出,对华出兵成为既定政策。1857年3月20日,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为全权大使,刚好正值法国神父马赖私入广西西林县传教被杀。法国驻华公使多次要求清国道歉赔偿,也被拒绝。马赖事件使法国迅速和英国结盟。1857年4月,法国政府任命葛罗为对华外交特使。美国政府因国内黑奴问题对立暂无对华打算,另派威廉驻华公使与英法一致行动,同时间俄方也加入。形成了四国的联合阵线。

1857年10月中旬英方代表和海军将领商讨,决定先从中国华南攻打,之后往北推进开始外交攻势。俄使认为攻下广州清政府也不会屈服,唯有直攻天津、北京。但英法联军为使叶名琛就范,坚持攻打广州。额尔金、西摩尔上将和英军将领范·斯特劳本茨事先商讨,两将肯定能拿下广州。

11月,英国政府控制了印度混乱的局势,得以派兵中国。联军派出约一万人的海陆军,集结英舰43艘、法舰10艘

12月28日清晨时分,英法联军开始进攻。一支5500多人联军部队(法军约900人)连同20艘军舰迅速登陆逼近城下。联军炮兵对广州展开了连续27小时的炮轰,英国《泰晤士报》的战地记者描述:“缓慢而连续,沉闷而单调,好像隔一分钟一放的葬礼炮...。炮轰持续著,没有排炮,没有快放,没有激动。每一炮都在许多分钟的瞄准之后准确地打中城墙上的目标。...广州南门完全毁了,火烧房屋蔓延到市中心,叶名琛的衙门仅馀一片废墟,它的后墙也被打破了,每一个屋顶都满布弹孔。联军密集的炮轰两广总督衙署,清军士兵逃窜一空,叶名琛仍坐在衙府批阅文件

结局

在两天的炮击下,广州官厅被炸毁,上午时分城墙被攻破。下午2点战斗终止,联军以阵亡15人的代价宣告广州沦陷。这时逃难市民塞满了城内街道,叶不逃亡续留城中。对属下的和谈建议坚持不许英国人入城,只同意赏给兵勇一万两白银进行反攻。

1858年1月5日,占领广州数天后,联军逐一搜查各个衙门。叶名琛尚在左副都统署的第五院,当联军还搜查第一院时,家丁劝叶名琛逃亡,不肯。因此被联军发现擒获,叶名琛被俘,押至英舰送往印度加尔各答,不久死去。战后联军搜出了一批档案和价值5,000皮亚斯特的珍宝。

1月7日,广州将军穆克德纳和广东等高级官员联名向清帝上奏,报告广州失陷的消息,咸丰帝看到消息在奏折上批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