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法聯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英法聯軍

英法聯軍入侵我國始於1857年(咸豐七年)。當時帝國主義國家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國法蘭西第二帝國藉口廣東官吏到英國商船上捉拿罪犯和一個法國傳教士在廣西被殺的事,聯合派兵侵犯廣東。1858年(咸豐八年)又派軍艦侵犯天津。1860年(咸豐十年)又侵入北京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截止2013年,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併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通州談判

1856年英法聯軍以更換條約為名進逼北京。當英法聯軍在天津通州時,清政府與其有過一系列的外交談判。

通州談判時,英方派代表巴夏禮率領39人參加,清政府答應英法聯軍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條約,但在禮節問題上卻是寸步不讓,在巴夏禮面見皇帝「跪與不跪」這一點上爭執不下。

欽差大臣全權談判代表載恆說:「按中國禮制,見皇帝必須跪拜。」巴夏禮說:「我不是中國的臣。」爭辯既久,相持不下。清政府接到談判通報後指示:「必須按中國禮節,跪拜如儀,方予許可。」巴夏禮拒不接受,揚長而去。清政府則指示僧格林沁將巴夏禮一行39人截拿扣押,押往北京作為人質。

巴夏禮一行39人被扣押,英法聯軍迅速進軍,兵臨北京城下。炮火中皇帝和嬪妃倉皇出逃。圓明園落入侵略軍之手,接着是連續兩日的搶掠圓明園中的奇珍異寶。三日後,皇帝的弟弟奕忻在武力的逼迫下向英法聯軍交還了人質,但39名人質,生還的僅有18人,其餘歸還的全是屍骸,其中英國泰晤士報記者的屍體是七至八塊。[1]

入侵

英國公使額爾金和英軍司令格蘭特見到人質和屍體後,認為只有毀圓明園才能給中國皇帝極大的打擊。於是,他們把輝煌的皇家園林看作是中國皇帝的私有財產,成為聯軍報復和發泄私憤的對象。

英法兩國為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聯合組成的侵華遠征軍。1856年(咸豐六年)10月,英國利用「亞羅號事件」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57年3月,英國政府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為全權代表,法國政府任命葛羅男爵為全權專使,率軍來華。12月,聯軍齊集珠江口,共計5600餘人,其中法軍1000人,英軍4600餘人;軍艦20餘艘,占領廣州成立聯軍委員會並對廣州實行殖民統治。1858年聯軍侵入天津城郊,迫使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後陸續南撤。次年,在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時,英國公使普魯斯和法國公使布爾布隆拼湊聯合艦隊再次兵臨天津海口,共有兵士2000餘人,各種軍艦20餘艘,戰敗而歸。1860年,英、法擴大戰爭,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為全權專使,並任克靈頓和孟斗班為兩國侵華軍總司令,率英軍18000餘人,法軍7000餘人,英艦73艘,法艦32艘,齊集中國海面。8月24日占領天津,10月13日占領北京,侵略軍燒殺搶掠,犯下滔天罪行。焚燒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造成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11月初撤出北京。1861年10月,《北京條約》規定的中國對英法兵費賠款全部交清後退出廣州。[2]

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進入廣州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俘虜了總督葉名琛。1858年英法聯軍北上,5月攻占大沽炮台,兵臨天津,並以進攻北京作為威脅,6月23日便迫使清朝派遣大學士桂良與英、法、美三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3]

加訂《北京條約》

1859年,英法發艦前往北京換約,在大沽發生炮戰,受創而去。1860年大舉來襲,大沽、天津相繼陷落,不久聯軍攻入北京,洗劫和燒毀了皇室園林圓明園和靜宜園,而清文宗等則以西狩為名逃奔熱河。

10月聯軍以焚毀紫禁城作為威脅,迫使恭親王奕欣出面代表議和,除了完成《天津條約》的換約外,加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以為《天津條約》的補充。[4]

侵略惡行

1860年9月,於天津登陸的英法聯軍進逼北京城下,咸豐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留下幾萬守兵龜縮在城牆內(即如今二環路以內的範圍),郊外任由侵略軍劫掠。10月6日,英法聯軍攻入海淀鎮,到處焚掠,當晚即侵入圓明園。少量拿着刀矛的清兵一戰即敗,護園大臣只好投水自殺。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眼花繚亂的侵略軍馬上開始了瘋狂的劫掠。

10天以後,聯軍司令部下令可以自由劫掠,英法侵略軍像發狂的野獸一樣,把園內珍寶能拿走的就拿走,不能拿走的就全部搗毀。至此,圓明園中的珍寶蕩然無存了。英法聯軍瘋狂搶劫圓明園之後,還不滿足。英使額爾金髮表聲明說:「只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於是,英國將軍們在他們的政府支持下發布了焚毀圓明園的命令。10月17日,聯軍騎兵團就在園內到處放火。10月18日清晨,英國密克爾騎兵團3500餘人進園縱火,一時圓明園成了一片火海,火勢三日不熄。一個侵略軍官描寫當時的情況說:「焚毀的命令發下後,不久就看見了重重的煙霧,由樹木中蜿蜒升騰起來。樹木中掩映着一座年代古久的廣大殿宇,屋頂嵌着黃色的瓦,日光之下光芒閃灼,鱗鱗的屋瓦,構造奇異,只有中國人的想象力,才能構思出來。頃刻工夫,幾十處地方,都冒出一縷縷濃煙密霧……不久,這縷縷的煙聚成一團團的煙,後來又集合為彌天烏黑的一大團,萬萬千千的火焰,往外爆發出來,煙青雲黑,掩蔽天日,所有廟宇、宮殿、古遠建築,被視為舉國神聖莊嚴之物,其中收藏着歷代皇家風味和精華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數百年為人們所愛慕的崇構傑制,不復能觸到人類眼帘了……」一座經營了150多年,綜合中西建築藝術成就,聚集了古今藝術珍品和歷代圖書典籍、世界上少有的壯麗宮殿和園林,在慘遭侵略軍大肆搶掠和焚燒後化為烏有了。[5]

10月18日,在這個近代中華民族史冊上災難的一天,3500名英軍手持火把再度進入圓明園,到處點燃。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和工匠葬身火海,這座巨大宮苑烈焰騰起三天,余煙月余不息。真可謂「一炬毀名園,千古江山留恨跡」。

火燒圓明園後,英法聯軍又威脅清廷,如再不屈服便要攻入城內,將皇宮也予以焚毀。腐朽無能的滿清統治者馬上簽訂了割地賠款的《北京條約》,換得侵略者撤退。

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後,留下的照片還可看出多數建築殘跡還較完整,清廷在三十多年間裡仍將此當成重兵看守的禁苑,並進行了一系列修復工程,同治、光緒兩代皇帝和慈禧太后也常到此巡遊。只是因內憂外患不止,清廷財力捉襟見肘,只能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而無力多顧。

影響

從文化角度看,圓明園的毀滅是人類文明史上的空前慘劇。

從歷史的進程看,這一落後挨打的慘禍震驚了有識的中國人。

圓明園浩劫後出現洋務運動,慘禍引來了民族覺醒和進步。 災難發生後的第二年即1861年,學習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洋務運動便開始興辦,只是因阻力重重,國家「自強」的目標遲遲未達到,圓明園本身乃至整個北京、整個中國繼續劫難不止。

流失文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

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個博物館,其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截止2013年,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這些藏品與古希臘、古埃及藏品等一併成為該館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大英博物館的33號展廳是專門陳列中國文物的永久性展廳,與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和印度展廳一樣是該博物館僅有的幾個國別展廳之一。據該館有關人士對記者介紹,該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參觀完中國廳後,可知該館的介紹並非妄言。遠古時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紅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時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時期的青銅尊、鼎,秦漢時期的銅鏡、陶器、漆器、鐵劍,六朝時代的金銅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種金玉製品,甲骨文、竹簡、刻本古書和地圖、銅幣、絲綢、刺繡、書畫、琺瑯雕塑、景泰藍、漆器、竹編等等,讓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瓷器等標刻着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這裡皆可見到,且可謂門類齊全,美不勝收。[6]

雨果指斥

巴特勒上尉想到用雨果顯赫的聲望,為他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但雨果先生並沒有這樣做,而是不顧個人得失的公開指斥英法聯軍將圓明園裡的所有財寶洗劫一空,並放火燒毀了圓明園。

我相信每個人讀完雨果先生寫的信後,每個人都會對他感到敬佩。因為雨果先生能夠站出來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時,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我想我們中國也很難有一個人會像雨果先生那麼勇敢,有骨氣。

我也相信假如寫作的權力落在其他作家身上,他們一定會將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的事件寫得多麼體面,出色,光榮。因為他們心裡都只會想着自己的利益,也根本沒有勇氣去與英法聯軍對抗。

我對雨果先生的敬佩之情更加強烈,堅定了。因為他不僅珍視人類文明的成果,而且尊重人類的文明的創造者;他寫的信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尊重;他不僅有驚人的勇氣;而且敢於與英法聯軍對抗。我們都要以雨果先生為榜樣,學習他那勇敢,不顧個人得失,博大胸懷的高尚品格。

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的事件,更要記住雨果先生為我國勇敢的與英法聯軍反抗的高尚品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