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异位皮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异位性湿疹与遗传过敏体质有关,其特征是皮肤瘙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临床表现。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婴儿期患者头皮、额部、颈、腕、四肢屈侧出现糜烂、渗出性损害和结痂等,病情时重时轻,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儿童期多在4岁左右开始加重。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肘窝、腘窝等处,皮疹肥厚、苔藓样变。瘙痒仍很剧烈。这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认为与变态反应有一定关系。中医治疗使用。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和复发性等特点。也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疹多样性,对称分布、剧烈瘙痒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为特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季节,但常在冬季复发或加剧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1]

症状体征

本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国外有人统计为0.1%-0.05%,在婴儿中则更高,大约3%,女与男之比为2:1或1.6:1,曾有婴儿异位性皮炎的小儿多为男性的报道,本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1个月左右至2周岁;儿童期,3~10岁;青年期及成人期,约12~23岁,每个病例并不一定按这三个阶段顺序发展,或缺其一,两个阶段,或二,三个阶段连续发生而无缓解的无症状期,多数病例于婴儿期自愈,平均约有10%的病人移行至成人期,2岁以后发病者病程长,难治且常移行至成人期,年长患者较少见,有人统计约2%~25%超过45岁,亦有报告本病于30岁左右痊愈,但亦有延续顽固而无缓解期,至50~60岁方痊愈者。[2]

婴儿期

亦称婴儿湿疹,通常在生后第2或第3个月开始发生,亦有报告生后第2或第3周发生者,然而此时诊断较难,皮损主要发生在两颊,额,头皮,个别病例可发展至躯干,四肢,其皮疹特点主要可分两型, 渗出型及干燥型。

渗出型的湿疹多发生于肥胖有渗出性体质的婴儿,初起于两颊,发生红斑,境界不清,红斑上密集针尖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则形成黄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剧痒,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剥脱,显露有多量渗液的鲜红糜烂面,重者可累及整个面部及头皮,如有继发感染可见脓疱,并发局部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由于处理不当扩展至全身变为红皮病,并常伴有腹泻,营养不良,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干燥型的皮疹常见于瘦弱的婴儿,为淡红色的暗红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状鳞屑,常累及面部,躯干和四肢,慢性时亦可轻度浸润肥厚,皲裂,抓痕或结血痂。

除上述两型外,有人还分出脂溢型,其特点为皮损发生在头皮,耳后等皮脂腺发达区,可产生黄色厚痂,但其基本特点和渗出型相似。

无论哪一型均有阵发剧烈瘙痒,引起婴儿哭闹和睡眠不安,病程慢性,在经过中时好时坏,一遇不良刺激或服用敏感的饮食,气候突变,穿着紧身的毛,丝绸衣服,感染或用肥皂清洗过勤等而使病情恶化,但总的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

儿童期

5岁前占80%,皮损分湿疹型和痒疹型:

湿疹型的皮损表现与成人的亚急性和慢性湿疹相似 多为针尖大丘疹,丘疱疹和小水疱,融合成片,较干燥,背覆灰白色鳞屑,皮肤有轻度浸润,部分呈苔藓化,多发生于肘窝和两小腿的屈侧,亦可累及颈外侧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损表现全身散发痒性丘疹,多发生四肢伸侧及背部,丘疹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较红,丘疹干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陈旧者小而硬,大多数皮疹顶端被抓破,可见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结肿大。

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现为慢性苔藓化皮损, 多位于头面部,颈部及肘膝关节屈侧,对称分布, 明显色素沉着, 有明显的抓痕,白色皮划痕阳性。

临床表现

异位性湿疹系常见皮肤病,在中国儿童皮肤病中,异位性湿疹占皮肤科儿童就诊人数的30%左右。异位性湿疹常随季节变化(尤其春、秋季)而波动。

皮疹异位性湿疹的临床特点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为慢性反复性发作、剧烈瘙痒、有年龄阶段性的皮疹表现和一定的好发部位。根据皮疹发生、发展的特点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它们可以相继发展或仅有其中一两个阶段。一般发病年龄早,60%的病人在1~6个月内发病,也有早至1周发病的90%左右在5岁内发病,年龄超过35岁发病者不超过5%左右。

异位性湿疹可于出生后数月即可发生在面部头皮尿布区,以及四肢有红斑渗出和结痂,损害在较大投诉儿童或成人可为较局限的慢性多钱损害常在肘前窝腋窝眼睑颈和腕部呈现典型的皮肤红斑和苔藓化其病程无法预计虽然皮炎在~岁时有改善但儿童非常期青春期或成人期亦常见恶化。

瘙痒是常见反面症状瘙痒和摩擦会导致瘙痒-搔抓-发疹-瘙痒的循环皮炎可能电话会广泛化常见继发性细菌感染和局部淋巴结炎安慰经常服用很不药物的病人没有难受由于接触到副作用许多过敏原由此产生的接触性皮炎可使异位性皮炎的谈话病情加重妙手且复杂精良化这些加重病人的皮肤往往比较现象干燥并且反面往往对原发性刺激眼科不能忍受精神刺激环境温度湿度改变皮肤细菌性感染香料织物柔软剂和羊毛衣物常可使一堆病情恶化。[3]

常见治疗方法

  1. 全身治疗:西医以止痒抗过敏为主,中医一清热利湿,疏风清热,养血疏风润燥为主,例如:。
  2. 一般治疗:尽可能找出致病因素,针对病因进行根本性的治疗。注意皮肤卫生,严禁挤压。患处皮肤比较娇嫩,勿抓、勿烫或用强碱性的肥皂清洗面部,不可用浓度高的刺激性大的外用药物涂抹于患处等。
  3. 局部治疗:若患处有微痒者可用淡盐水清洗后,适量涂擦一些性质温和的外用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和过敏情况。

发病机制

  1. 在发病机制方面主要表现为Langerhans细胞(LC)表面分子的异常表达及其和T淋巴细胞活性增高,免疫细胞因子的调控失常和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以及IgE的超量合成。1. LC和T淋巴细胞用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了病例皮肤中带免疫球蛋白阳性淋巴细胞数,发现在异位性湿疹患者约有半数以上病例有或无皮损处的皮肤真皮乳头层中均有IgE阳性淋巴细胞。异位性湿疹皮损表现为真皮内LC数量增多、表皮内LC的表型异常(即表真皮均表现相同的表型:高浓度CDla及CDlb、CD36阳性)、异常表达网状细胞标记RFD-1,呈具有自身活化T细胞的超敏状态。正常皮肤的LC有3种IgE受体:FcεRⅠFcεRⅡ(CD23)和IgE接合蛋白在异位性湿疹LC上具有高亲和力的FcεRⅠ表达明显增强,通过结合特异性IgE其携带的变应原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之间起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和其他作者均报道,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在异位性湿疹血清中升高,提示在异位性湿疹,T细胞处于活化状态。以上这些说明异位性湿疹的主要抗原递呈细胞(LC)和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均存在着超敏的细胞基础。[4]
  2. 免疫细胞因子调控失常及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异位性湿疹的单核细胞可能由于下述环核苷酸环节的调节失常以致影响T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异常如IL-10产量增高。同时异位性湿疹的LC处于超敏状态,递呈处理过的异种抗原以及结合了超抗原如最常见的为金葡菌肠毒素可激发皮损内的T细胞经过活化的LC反复刺激T淋巴细胞趋向分化成抗原诱导的抗原特异性THz细胞并产生大量的IL-4,IL-5和IL-13及极少量的IFN-γ。IL-4和IL-13可刺激B细胞增殖,并诱导产生IgE及LC细胞表面IgE受体的表达,进一步促进IgE的形成。IL-5诱导的EOS,在皮损处活化部分脱颗粒,释放阳离子蛋白和主要碱基蛋白(MBP),促成组织的损伤而加重皮损。异位性湿疹的单核细胞所产生的过量PGE2也能抑制Thl释放IFN-γ,并能直接作用于B细胞增加IgE的合成。被激活的肥大细胞释放的肿瘤坏死因子(TNF)也能抑制Thl因此异位性湿疹细胞因子的调节异常,对抗原的反应表现为TH2的活性大于TH1,造成了严重的Th1和Th2的失衡。
  3. IgE的超量合成动物和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IgE主要由表面携带IgE的B淋巴细胞在异位性湿疹外周产生。并受T细胞产生的对IgE调控的细胞因子所控制,如TH2细胞产生的IL-4和IL-13。

病理病因

异位性皮炎图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1,遗传因素 70%患者家族中有遗传过敏性皮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遗传过敏史。

2,变态反应原

  1. 屋尘螨
  2. 食物
  3. 感染性变应原
  4. 花粉
  5. 接触刺激物及变应原。

疾病诊断

本病同婴儿湿疹鉴别,关键为于前者有异位性,而后者无此表现。

异位性皮炎还应与婴儿脂溢性皮炎相鉴别,后者多为生后第3~4周开始发病,皮疹为红斑和油性鳞屑,缺乏多形性特点,好发于头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沟,耳后,颈部等处,自觉轻痒或不痒,预后良好,往往于数月之内可痊愈。

检查方法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细胞计数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动转移试验可测知;用特异抗原做皮试可呈阳性即发反应。

并发症

长期异位性皮炎的患者20~30岁可以发生白内障,白内障可能是一种特异性的表现,也可以是广泛系统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结果,单纯疱疹有时会给异位性皮炎患者带来严重的发热性疾病(疱疹性湿疹)。

家里的床垫,软垫和地毯中的尘螨明显可以使异位性皮炎的病情加重。

用药治疗

治疗

尽量寻找发病原因并去除之,但较困难;注意调整饮食,切忌过饱,避免进食易致敏的物品,如喂食牛乳、鸡蛋白、柑桔等;哺乳母亲以清淡饮食为好,贝类食物及酒类应禁用;尽量减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热水烫洗等;衣着应较宽松、轻软,避穿毛制品或尼龙织品;本品忌种牛痘,避免接触新近种过牛痘或单纯疱疹患者,以防发生牛痘样疹或水痘样疹。

内用疗法

  • 抗组胺类药:可选用1~2种抗组胺药内服,对婴儿期异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浆,2~4mg/kg .d ,分三次服用。
  • 镇静剂:为加强止痒效果,可应用镇静剂、常用鲁米那(小儿剂量为0.5~1mg.次)或冬眠灵,(小儿剂量是0.5~1mg/kg.、次)。往往与抗组胺药伍用,可能提高疗效。
  • 助消化药:可酌选酵母片、乳酶生、维生素B1等口服以帮助消化,对促进本病好转或康复有裨益。
  • 皮质类固醇激素:仅适用于顽固、重症的成人期异位性皮炎,使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治疗,如强地松20~30mg/日,可获较满意效果。对其它期的异位性皮炎,不主张采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疗法。
  • 抗生素:若有继发细菌感染者必要应用抗生素,可选择麦迪霉素、红霉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霉素,因本病患者青霉素过敏的发生率较高,故应予重视。
  • 中医中药治疗:可参考本章第二节。
  • 康美:服用康美异位性皮炎套装。

外用疗法

异位皮炎图片原图连接图片来源于

治疗原则及药物与湿疹相同,较早应用糠馏油、煤焦油等抗炎和角化促成剂,各种皮质类固醇类软膏或霜,并注意局部抗菌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

口服自制湿疹冲剂或痒疹冲剂,外用中药4号、青黛油黄柏散等。 保健品查询 Breakline 异位性皮炎。

饮食保健

  1. 忌烟、咖啡、可可。   
  2. 忌辛辣、燥热动血的食物。   
  3. 忌霉变、油煎、肥腻食物。

预防护理

  1. 一般防止原则 寻找致病原因,较困难,防治着重于婴儿期,
  2. 尽量避免一切外来刺激如穿着衣物轻,软,宽松,不要用力搔抓和摩擦,
  3. 避免过度清洗,特别是用肥皂或消毒药水烫洗,不要用橡皮或塑料布包扎局部,
  4. 温度适宜,
  5. 尽量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
  6. 注意饮食,
  7. 经常注意消化功能情况。

视频

异位性皮炎-治疗

视频

专业儿科医生讲解宝宝湿疹和异位性皮炎的防治,家有过敏儿必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