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異位皮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異位性濕疹與遺傳過敏體質有關,其特徵是皮膚瘙癢,皮疹多形性並有滲出傾向,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臨床表現。患者常伴有哮喘、過敏性鼻炎及血清IgE增高等。嬰兒期患者頭皮、額部、頸、腕、四肢屈側出現糜爛、滲出性損害和結痂等,病情時重時輕,一般在2歲以內逐漸好轉。兒童期多在4歲左右開始加重。皮損累及四肢伸側或屈側,常限於肘窩、膕窩等處,皮疹肥厚、苔蘚樣變。瘙癢仍很劇烈。這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症性皮膚病,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係。中醫治療使用。臨床表現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症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覆發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徵。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任何部位、季節,但常在冬季復發或加劇有滲出傾向,慢性病程,易反覆發作。[1]

症狀體徵

本病在人群中的發生情況,國外有人統計為0.1%-0.05%,在嬰兒中則更高,大約3%,女與男之比為2:1或1.6:1,曾有嬰兒異位性皮炎的小兒多為男性的報道,本病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嬰兒期,1個月左右至2周歲;兒童期,3~10歲;青年期及成人期,約12~23歲,每個病例並不一定按這三個階段順序發展,或缺其一,兩個階段,或二,三個階段連續發生而無緩解的無症狀期,多數病例於嬰兒期自愈,平均約有10%的病人移行至成人期,2歲以後發病者病程長,難治且常移行至成人期,年長患者較少見,有人統計約2%~25%超過45歲,亦有報告本病於30歲左右痊癒,但亦有延續頑固而無緩解期,至50~60歲方痊癒者。[2]

嬰兒期

亦稱嬰兒濕疹,通常在生後第2或第3個月開始發生,亦有報告生後第2或第3周發生者,然而此時診斷較難,皮損主要發生在兩頰,額,頭皮,個別病例可發展至軀幹,四肢,其皮疹特點主要可分兩型, 滲出型及乾燥型。

滲出型的濕疹多發生於肥胖有滲出性體質的嬰兒,初起於兩頰,發生紅斑,境界不清,紅斑上密集針尖大丘疹,丘皰疹,水皰和滲液,滲液乾燥則形成黃色厚薄不一的痂皮,常因劇癢,搔抓,摩擦而致部分痂剝脫,顯露有多量滲液的鮮紅糜爛面,重者可累及整個面部及頭皮,如有繼發感染可見膿皰,並發局部淋巴結腫大,甚至發熱等全身症狀,少數患兒由於處理不當擴展至全身變為紅皮病,並常伴有腹瀉,營養不良,全身淋巴結腫大等。

乾燥型的皮疹常見於瘦弱的嬰兒,為淡紅色的暗紅色斑片,密集小丘疹而無水皰,皮膚乾燥無明顯滲出,表面附有灰白色糠狀鱗屑,常累及面部,軀幹和四肢,慢性時亦可輕度浸潤肥厚,皸裂,抓痕或結血痂。

除上述兩型外,有人還分出脂溢型,其特點為皮損發生在頭皮,耳後等皮脂腺發達區,可產生黃色厚痂,但其基本特點和滲出型相似。

無論哪一型均有陣發劇烈瘙癢,引起嬰兒哭鬧和睡眠不安,病程慢性,在經過中時好時壞,一遇不良刺激或服用敏感的飲食,氣候突變,穿着緊身的毛,絲綢衣服,感染或用肥皂清洗過勤等而使病情惡化,但總的趨勢是隨着年齡增長而逐漸減輕。

兒童期

5歲前占80%,皮損分濕疹型和痒疹型:

濕疹型的皮損表現與成人的亞急性和慢性濕疹相似 多為針尖大丘疹,丘皰疹和小水皰,融合成片,較乾燥,背覆灰白色鱗屑,皮膚有輕度浸潤,部分呈苔蘚化,多發生於肘窩和兩小腿的屈側,亦可累及頸外側及四肢其它部位。

痒疹型的皮損表現全身散發癢性丘疹,多發生四肢伸側及背部,丘疹較大,皮色或棕褐色,初起者較紅,丘疹乾燥,表面粗糙覆以薄痂,陳舊者小而硬,大多數皮疹頂端被抓破,可見抓痕,血痂,可伴局部淋巴結腫大。

青年及成人期

主要表現為慢性苔蘚化皮損, 多位於頭面部,頸部及肘膝關節屈側,對稱分布, 明顯色素沉着, 有明顯的抓痕,白色皮劃痕陽性。

臨床表現

異位性濕疹系常見皮膚病,在中國兒童皮膚病中,異位性濕疹占皮膚科兒童就診人數的30%左右。異位性濕疹常隨季節變化(尤其春、秋季)而波動。

皮疹異位性濕疹的臨床特點多種多樣,但最基本的為慢性反覆性發作、劇烈瘙癢、有年齡階段性的皮疹表現和一定的好發部位。根據皮疹發生、發展的特點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即嬰兒期、兒童期和青少年成人期。它們可以相繼發展或僅有其中一兩個階段。一般發病年齡早,60%的病人在1~6個月內發病,也有早至1周發病的90%左右在5歲內發病,年齡超過35歲發病者不超過5%左右。

異位性濕疹可於出生後數月即可發生在面部頭皮尿布區,以及四肢有紅斑滲出和結痂,損害在較大投訴兒童或成人可為較局限的慢性多錢損害常在肘前窩腋窩眼瞼頸和腕部呈現典型的皮膚紅斑和苔蘚化其病程無法預計雖然皮炎在~歲時有改善但兒童非常期青春期或成人期亦常見惡化。

瘙癢是常見反面症狀瘙癢和摩擦會導致瘙癢-搔抓-發疹-瘙癢的循環皮炎可能電話會廣泛化常見繼發性細菌感染和局部淋巴結炎安慰經常服用很不藥物的病人沒有難受由於接觸到副作用許多過敏原由此產生的接觸性皮炎可使異位性皮炎的談話病情加重妙手且複雜精良化這些加重病人的皮膚往往比較現象乾燥並且反面往往對原發性刺激眼科不能忍受精神刺激環境溫度濕度改變皮膚細菌性感染香料織物柔軟劑和羊毛衣物常可使一堆病情惡化。[3]

常見治療方法

  1. 全身治療:西醫以止癢抗過敏為主,中醫一清熱利濕,疏風清熱,養血疏風潤燥為主,例如:。
  2. 一般治療:儘可能找出致病因素,針對病因進行根本性的治療。注意皮膚衛生,嚴禁擠壓。患處皮膚比較嬌嫩,勿抓、勿燙或用強鹼性的肥皂清洗面部,不可用濃度高的刺激性大的外用藥物塗抹於患處等。
  3. 局部治療:若患處有微癢者可用淡鹽水清洗後,適量塗擦一些性質溫和的外用藥物,注意觀察有無不良反應和過敏情況。

發病機制

  1. 在發病機制方面主要表現為Langerhans細胞(LC)表面分子的異常表達及其和T淋巴細胞活性增高,免疫細胞因子的調控失常和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以及IgE的超量合成。1. LC和T淋巴細胞用直接免疫熒光技術檢測了病例皮膚中帶免疫球蛋白陽性淋巴細胞數,發現在異位性濕疹患者約有半數以上病例有或無皮損處的皮膚真皮乳頭層中均有IgE陽性淋巴細胞。異位性濕疹皮損表現為真皮內LC數量增多、表皮內LC的表型異常(即表真皮均表現相同的表型:高濃度CDla及CDlb、CD36陽性)、異常表達網狀細胞標記RFD-1,呈具有自身活化T細胞的超敏狀態。正常皮膚的LC有3種IgE受體:FcεRⅠFcεRⅡ(CD23)和IgE接合蛋白在異位性濕疹LC上具有高親和力的FcεRⅠ表達明顯增強,通過結合特異性IgE其攜帶的變應原和抗原特異性T細胞之間起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和其他作者均報道,可溶性白介素-2受體(SIL-2R)在異位性濕疹血清中升高,提示在異位性濕疹,T細胞處於活化狀態。以上這些說明異位性濕疹的主要抗原遞呈細胞(LC)和免疫活性細胞(T淋巴細胞)均存在着超敏的細胞基礎。[4]
  2. 免疫細胞因子調控失常及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異位性濕疹的單核細胞可能由於下述環核苷酸環節的調節失常以致影響T細胞分化的細胞因子異常如IL-10產量增高。同時異位性濕疹的LC處於超敏狀態,遞呈處理過的異種抗原以及結合了超抗原如最常見的為金葡菌腸毒素可激發皮損內的T細胞經過活化的LC反覆刺激T淋巴細胞趨向分化成抗原誘導的抗原特異性THz細胞並產生大量的IL-4,IL-5和IL-13及極少量的IFN-γ。IL-4和IL-13可刺激B細胞增殖,並誘導產生IgE及LC細胞表面IgE受體的表達,進一步促進IgE的形成。IL-5誘導的EOS,在皮損處活化部分脫顆粒,釋放陽離子蛋白和主要鹼基蛋白(MBP),促成組織的損傷而加重皮損。異位性濕疹的單核細胞所產生的過量PGE2也能抑制Thl釋放IFN-γ,並能直接作用於B細胞增加IgE的合成。被激活的肥大細胞釋放的腫瘤壞死因子(TNF)也能抑制Thl因此異位性濕疹細胞因子的調節異常,對抗原的反應表現為TH2的活性大於TH1,造成了嚴重的Th1和Th2的失衡。
  3. IgE的超量合成動物和人的實驗研究結果證明,IgE主要由表面攜帶IgE的B淋巴細胞在異位性濕疹外周產生。並受T細胞產生的對IgE調控的細胞因子所控制,如TH2細胞產生的IL-4和IL-13。

病理病因

異位性皮炎圖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1,遺傳因素 70%患者家族中有遺傳過敏性皮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遺傳過敏史。

2,變態反應原

  1. 屋塵蟎
  2. 食物
  3. 感染性變應原
  4. 花粉
  5. 接觸刺激物及變應原。

疾病診斷

本病同嬰兒濕疹鑑別,關鍵為於前者有異位性,而後者無此表現。

異位性皮炎還應與嬰兒脂溢性皮炎相鑑別,後者多為生後第3~4周開始發病,皮疹為紅斑和油性鱗屑,缺乏多形性特點,好發於頭部,亦可累及眉部,鼻唇溝,耳後,頸部等處,自覺輕癢或不癢,預後良好,往往於數月之內可痊癒。

檢查方法

本病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白細胞計數增多;病人血液清中lgE升高,用被動轉移試驗可測知;用特異抗原做皮試可呈陽性即發反應。

併發症

長期異位性皮炎的患者20~30歲可以發生白內障,白內障可能是一種特異性的表現,也可以是廣泛系統或局部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的結果,單純皰疹有時會給異位性皮炎患者帶來嚴重的發熱性疾病(皰疹性濕疹)。

家裡的床墊,軟墊和地毯中的塵蟎明顯可以使異位性皮炎的病情加重。

用藥治療

治療

儘量尋找發病原因並去除之,但較困難;注意調整飲食,切忌過飽,避免進食易致敏的物品,如餵食牛乳、雞蛋白、柑桔等;哺乳母親以清淡飲食為好,貝類食物及酒類應禁用;儘量減少外界不良刺激、如手抓、外用肥皂、熱水燙洗等;衣着應較寬鬆、輕軟,避穿毛製品或尼龍織品;本品忌種牛痘,避免接觸新近種過牛痘或單純皰疹患者,以防發生牛痘樣疹或水痘樣疹。

內用療法

  • 抗組胺類藥:可選用1~2種抗組胺藥內服,對嬰兒期異位性皮炎可用0.2%苯海拉明糖漿,2~4mg/kg .d ,分三次服用。
  • 鎮靜劑:為加強止癢效果,可應用鎮靜劑、常用魯米那(小兒劑量為0.5~1mg.次)或冬眠靈,(小兒劑量是0.5~1mg/kg.、次)。往往與抗組胺藥伍用,可能提高療效。
  • 助消化藥:可酌選酵母片、乳酶生、維生素B1等口服以幫助消化,對促進本病好轉或康復有裨益。
  • 皮質類固醇激素:僅適用於頑固、重症的成人期異位性皮炎,使用小劑量短療程的治療,如強地松20~30mg/日,可獲較滿意效果。對其它期的異位性皮炎,不主張採用皮質類固醇激素療法。
  • 抗生素:若有繼發細菌感染者必要應用抗生素,可選擇麥迪黴素、紅黴素等,但最好不用青黴素,因本病患者青黴素過敏的發生率較高,故應予重視。
  • 中醫中藥治療:可參考本章第二節。
  • 康美:服用康美異位性皮炎套裝。

外用療法

異位皮炎圖片原圖連接圖片來源於

治療原則及藥物與濕疹相同,較早應用糠餾油、煤焦油等抗炎和角化促成劑,各種皮質類固醇類軟膏或霜,並注意局部抗菌治療。   

中醫中藥治療

口服自製濕疹沖劑或痒疹沖劑,外用中藥4號、青黛油黃柏散等。 保健品查詢 Breakline 異位性皮炎。

飲食保健

  1. 忌煙、咖啡、可可。   
  2. 忌辛辣、燥熱動血的食物。   
  3. 忌霉變、油煎、肥膩食物。

預防護理

  1. 一般防止原則 尋找致病原因,較困難,防治着重於嬰兒期,
  2. 儘量避免一切外來刺激如穿着衣物輕,軟,寬鬆,不要用力搔抓和摩擦,
  3. 避免過度清洗,特別是用肥皂或消毒藥水燙洗,不要用橡皮或塑料布包紮局部,
  4. 溫度適宜,
  5. 儘量減少環境中的變應原,
  6. 注意飲食,
  7. 經常注意消化功能情況。

視頻

異位性皮炎-治療

視頻

專業兒科醫生講解寶寶濕疹和異位性皮炎的防治,家有過敏兒必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