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弘农杨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弘农杨氏

来自网络的图片

弘农杨氏,以弘农郡(陕西省华阴县)为郡望的杨姓士族,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司马迁的女婿杨敞。

杨敞玄孙杨震官居东汉太尉,号称"关西孔子",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为太尉,时称"四世太尉"、"东京名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弘农杨氏

外文名称; Hong Nong Yang shi

性质; 杨姓郡望

发祥地; 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

类别; 关中郡姓

名人; 杨敞、杨宝、杨震、杨修

简介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弘农杨氏,中国的一大传奇家族。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

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历史

弘农,郡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辖境约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

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晋以后,弘农郡的辖境逐渐缩小,但从陕西华山到河南三门峡一线,始终是弘农郡令人瞩目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天下杨姓第一望族-弘农华阴杨氏的策源地,而弘农杨氏在天下杨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许多杨姓家谱都把远祖追溯到弘农华阴杨氏。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弘农杨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后裔。《氏族略》的《杨氏》条说:"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曰杨石。党于祁盈,盈得罪于晋,并灭羊舌氏。叔向子孙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据《史记·晋世家》及《新唐书·宰相世系》书记载,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国大夫祁柔之孙祁盈的家臣祁胜和邬藏交换妻子,被祁盈发现,把他两个囚禁起来。有个大夫叫荀跞,因受了祁胜的贿赂,状告祁盈私自抓人,结果晋顷公逮捕了祁盈。杨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认为晋顷公处事不公,一气之下帮祁家杀死了祁胜和邬藏。晋顷公大怒,晋国的其他几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势力,于是乘机杀死祁盈和杨食我,并攻灭祁氏、羊舌氏两族,

分祁氏之田为七县、羊舌氏之田为三县,作为这些公卿子孙的食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载:"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羊舌肸(叔向)的子孙逃到华山仙谷隐居,居住在华阴。至汉朝华阴属弘农郡(郡治在今河南灵宝县),称为杨氏,此即弘农杨氏由山西徙居华阴的历史过程,亦即弘农杨氏之由来。

晋国灭了,"祈盈之难"无踪了,没有政治上的阻碍后,杨家发展壮大了。华阴杨氏文化研究会提供的资料显示:杨氏自杨道走出山林,重新进入政治舞台后,十余代皆为周室命官,或为大夫、司马,或为太傅、州牧。秦末,华阴杨硕率其八个儿子随刘邦征战,其第六子杨喜因击杀项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为将军,杨硕本人封为太史;杨喜第四代孙杨敞也官至宰相,并娶太史公司马迁之女司马英为妻。这个时候,弘农杨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为通侯,乘朱轮者十人,史称"西汉十轮"。东汉杨震50岁前穷究学典,设馆授徒,时称"关西孔子",后入仕,官至司徒、太尉,为官刚正清廉,史称"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后人称为"东汉四世三公"。

此后历朝历代,弘农杨氏也是人才辈出,如魏晋时期分掌军国大权的"西晋三杨";北魏政权中的公室大族杨播兄弟;李唐时"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南宋大理寺丞杨大异等,其由东汉杨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传家"和杨家将"忠烈报国"的家门遗风,对后世历代影响深远。

东汉时期,世居弘农郡的杨氏家族从杨震(59~124年)起,四世连任宰相,成为了当地望族。杨震为官清廉,德高望重,在他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县令王密感念其"察举"(汉代的选官制度)之恩,特备黄金十斤欲趁夜赠予杨震。此后,便有了杨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杨震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四知先生"。弘农杨氏,从此也将杨震奉为开基之祖,并取堂号"四知堂"。

部分世系表

第一世:杨敞,汉昭帝时为丞相,大史学家司马迁女婿。为弘农族中的第一个宰相,食邑于汝南,后杨氏又有"汝南堂"之称,封安平侯,居弘农,为弘农一世祖。生子杨忠、杨恽

第二世:杨忠,生子谭

第三世:杨谭,生子宝、并

第四世:杨宝,生子震、衡

第五世:杨震,字伯起,"关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誉称得于杨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让(失考)、奉。杨秉,东汉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从杨震起至杨秉后裔杨彪(8世)均为太尉,后世称为"四世三公"。

第六世:杨奉,生子敷

第七世:杨敷,生子篡、众

第八世:杨众、生子超

第九世:杨超、生子柄、骏、珧、济。骏、珧、济号称"西晋三杨"

第十世:杨珧、生子结

第十一世:杨结、生子珍、继。杨珍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杨继,生子晖

第十三世:杨晖,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杨佑,生子钧

第十五世:杨钧,生子暄、穆、俭、宽

第十六世:杨俭,生子文升、文休、文异、文伟

第十七世:杨文伟,生子荣、士、积、安、篡

第十八世:杨荣,生子师、奉、恪

第十九世:杨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杨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杨志元,生子成名、成规

第二十二世:杨成名,生子凭、凝、凌

第二十三世:杨凌,生子后之

第二十四世:杨后之,字谦人,生子帐诚、帐盛

第二十五世:杨帐诚,生子临琅、临傥、临蝶

第二十六世:杨临蝶,生子居本、居庆、居忠、

第二十七世:杨居本,生子再思、再韬

第二十八世:杨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约、政款、政绾、政岩、政嵩、政权、政钦(俭)。再思公为靖州杨一世祖,亲立"再正通光昌胜秀"为字辈。

家族名人

杨震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隐士杨宝之子。

杨震少时师从太常桓郁,随其研习《欧阳尚书》。他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杨震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至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刘恺为太尉。他为官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杨秉 杨秉(92年-165年6月18日[1-2]),字叔节。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中期名臣,太尉杨震之子。

杨秉年轻时研习家业,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四十多岁时,才接受司空征辟,历任豫、荆、徐、兖四州刺史。任任城国相时,以廉洁著称。汉桓帝即位后,杨秉因通晓《尚书》而被征入朝劝讲,授太中大夫、左中郎将,又任侍中、尚书、光禄大夫等职。当时大将军梁冀掌权,杨秉称病不理事。梁冀被诛杀后,杨秉出任太仆,又迁任太常。后因直言救白马县令李云而被罚至左校劳作,后得赦免,被泰山太守皇甫规举荐。经朝廷公车两次征召入朝,任太常。延熹五年(162年)升任太尉,与司空周景一同劾奏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贪赃枉法,他们都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延熹八年(165年),杨秉去世,年七十四。

杨赐 杨赐(?-185年11月4日),字伯献(一作伯钦、子献)。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东汉时期名臣,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

杨赐出身"弘农杨氏",少时研习儒学,常隐居教授弟子,不应州郡礼命。后为大将军梁冀所征辟,又出任陈仓令,因病未就职,连辞三公礼命。后以高第迁侍中、越骑校尉。建宁元年(168年),于华光殿侍讲,教授汉灵帝刘宏。历任少府、光禄勋、司空,因灾异被罢免。建宁三年(169年),拜光禄大夫,又升为司徒,因直言劝谏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屡现灾异,与议郎蔡邕等入金商门,陈述时事。后为国三老,转任少府、光禄勋、太常等职。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黄巾起义爆发后,杨赐因与灵帝争辩而被罢免。灵帝移居南宫时,得到杨赐在事前关于防范起义的上书,于感悟之下封其为临晋侯。又拜尚书令、廷尉,杨赐推辞,以特进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杨赐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获赠骠骑将军,谥号"文烈"。

杨彪 杨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东汉末年名臣,太尉杨赐之子、名士杨修之父。

杨彪少年时受家学熏陶,初举孝廉、茂才。其后征拜为议郎,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任京兆尹时,揭发黄门令王甫的贪赃行为,使其被定罪诛杀。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将、卫尉等职。汉献帝时,遍历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职。权臣董卓意图迁都时,他据理力争。献帝东迁时,杨彪尽节护主。曹操挟献帝定都许县后,将杨彪下狱,获释后又任太常。他见汉室衰微,便诈称脚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后,拒绝出任太尉,改光禄大夫,待以客礼。

黄初六年(225年),杨彪去世,年八十四。其著作现仅存《答曹公书》一篇。

杨修 杨修(175年-219年),字德祖,东汉文学家,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母为袁氏(司徒袁安曾孙女)。

杨修为人恭敬,学问渊博,极聪慧,建安年间(196-220)被推选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后改人丞相府仓曹属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

杨骏 杨骏(?―公元291年),字文长,弘农华阴人,西晋时期权臣、外戚,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初为高陆县令,累迁至车骑将军,封临晋侯。因女为晋武帝皇后,受晋武帝宠信,与弟杨珧、杨济势倾天下,时称三杨。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杨骏将其软禁在含章殿,身边侍卫皆换为自己心腹。晋武帝本欲以杨骏同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政,然而杨骏平素忌惮司马亮,便趁晋武帝昏厥之时与武悼皇后篡改诏书,自封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并督促司马亮往许昌上任。

杨骏自知平素没有威望,不顾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劝谏,大开封赏以求收买人心,此后大权独揽,执政严酷且刚愎自用,不纳良言,遍树亲党,疏远宗室。公元291年,贾后政变,朱振劝杨骏烧云龙门,斩贼首,引兵拥太子入宫。杨骏怯懦不决,最终被人杀死在马厩里。杨骏三族也被诛灭,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

杨艳 杨艳(238年-274年8月25日),字琼芝,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1]。西晋武帝司马炎皇后,曹魏通事郎杨炳之女。

自幼父母双亡,为舅舅赵俊所养,跟随继母段氏生活。聪明贤慧,善于书法,天生丽质,娴熟女红,嫁给了世子司马炎。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即位,建立西晋。泰始二年(266年),杨艳受册为皇后,深得晋武帝宠幸,生下三子三女,包括晋惠帝司马衷。

泰始十年(274年),去世,时年三十七,陪葬于峻阳陵,谥号武元皇后。

杨芷 杨芷(259年-292年),字季兰,小字男胤,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晋武帝司马炎皇后,东汉太尉杨震幼子杨奉后裔,东汉末年东莱太守、蓩亭侯杨众曾孙女,西晋太傅杨骏与嫡妻庞氏之女,武元皇后杨艳堂妹。

咸宁二年,立为皇后,史称"婉嫕有妇德, 美映椒房",得宠于晋武帝。生渤海殇王,早薨,之后再无生育。其父杨骏擅权引起皇后贾南风忌恨,贾南风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杨骏,并唆使大臣上书状告杨芷谋反,让晋惠帝司马衷将其贬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不久,杨芷冻饿而死,谥号武悼皇后。

杨忠 隋太祖杨忠(507年―568年),字揜于,小名奴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西魏北周时期将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东汉太尉杨震后代,隋文帝杨坚之父。

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艺高、见识广、器量大,有将帅之略。初随尔朱氏、独孤信征战。北魏分裂后,加入西魏王朝,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随军擒窦泰、破沙苑、败南梁,迁征西将军、骠骑大将军,封陈留郡公,赐姓普六茹氏。北周建立后,多次打败北齐军队,攻陷北齐二十多座城池,拜小宗伯、大司空,迁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

天和三年(568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太保、都督同朔等十三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号为桓。长子杨坚建立隋朝后,追谥武元皇帝,庙号太祖。

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汉太尉杨震十四世孙,隋朝开国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仁寿四年(604年)在位。鲜卑小字那罗延,鲜卑姓氏普六茹,杨坚掌权后恢复杨氏。

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封为随国公,杨坚承袭父爵。北周宣帝继位,以杨坚为上柱国、大司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受北周静帝禅让为帝,改元开皇。隋文帝即位后,在政治、经济等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适合于南北统一后的中国。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将地方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由此巩固了中央集权。多次减税,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稳定经济发展。开皇九年(589年),派晋王杨广南下平陈,统一南北。隋文帝对周边各族,采取了军事上的防御和政治上的招抚政策,有效地处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间,锐意改革、政绩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渐多疑,杀害功臣,并且听信文献皇后之言,废黜太子杨勇立晋王杨广为太子,埋下了亡国的祸根。仁寿四年(604年)在仁寿宫离奇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葬于泰陵。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美姿仪,少聪慧,初封雁门郡公。开皇元年(581年),册立为晋王,参与灭陈朝,阴谋夺宗。开皇二十年(600年),册立为皇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 ,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大业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变之后,为宇文化及叛军所弑。隋恭帝杨侑追谥为明皇帝,庙号世祖;唐高祖李渊追谥为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追谥为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四十余首。

杨丽华 杨丽华(561年-609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北周宣帝宇文赟皇后、隋文帝杨坚嫡长女。

北周建德二年,嫁给太子宇文赟。北周宣帝即位后,拜天元大皇后。北周静帝即位后,成为天元皇太后,反对大丞相杨坚篡位。隋朝建立后,封为乐平公主,女儿宇文娥英嫁柱国李敏。

大业五年(609年),跟随隋炀帝巡幸张掖时,卒于河西,时年四十九岁。

杨国忠 杨国忠(约700年-756年),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权臣。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番将安禄山、史思明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发动安史之乱。

天宝十五年(756年),杨国忠随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

杨贵妃 杨玉环(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号太真。[1]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唐朝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她的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从延秋门出长安,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公历7月15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2-3]

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形容她"温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李白的《清平调》则说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1]

参考文献

  1. 弘农杨氏,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