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弘農楊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弘農楊氏

來自網絡的圖片

弘農楊氏,以弘農郡(陝西省華陰縣)為郡望的楊姓士族,始祖為漢昭帝時期的丞相、司馬遷的女婿楊敞。

楊敞玄孫楊震官居東漢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為太尉,時稱"四世太尉"、"東京名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弘農楊氏

外文名稱; Hong Nong Yang shi

性質; 楊姓郡望

發祥地; 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

類別; 關中郡姓

名人; 楊敞、楊寶、楊震、楊修

簡介

"天知,神知,我知, 你知!",弘農楊氏,中國的一大傳奇家族。

弘農楊氏,是楊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東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一統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就是弘農楊氏的後人。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則天之母楊氏,處處昭顯着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楊大異。

歷史

弘農,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

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渭河下游關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裡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華陰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華陰楊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後裔。《氏族略》的《楊氏》條說:"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大夫祁柔之孫祁盈的家臣祁勝和鄔藏交換妻子,被祁盈發現,把他兩個囚禁起來。有個大夫叫荀躒,因受了祁勝的賄賂,狀告祁盈私自抓人,結果晉頃公逮捕了祁盈。楊食我是祁盈的好朋友,認為晉頃公處事不公,一氣之下幫祁家殺死了祁勝和鄔藏。晉頃公大怒,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

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羊舌肸(叔向)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隱居,居住在華陰。至漢朝華陰屬弘農郡(郡治在今河南靈寶縣),稱為楊氏,此即弘農楊氏由山西徙居華陰的歷史過程,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晉國滅了,"祈盈之難"無蹤了,沒有政治上的阻礙後,楊家發展壯大了。華陰楊氏文化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台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因擊殺項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這個時候,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東漢楊震50歲前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

此後歷朝歷代,弘農楊氏也是人才輩出,如魏晉時期分掌軍國大權的"西晉三楊";北魏政權中的公室大族楊播兄弟;李唐時"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南宋大理寺丞楊大異等,其由東漢楊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和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對後世歷代影響深遠。

東漢時期,世居弘農郡的楊氏家族從楊震(59~124年)起,四世連任宰相,成為了當地望族。楊震為官清廉,德高望重,在他由荊州刺史調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昌邑(今山東巨野縣)縣令王密感念其"察舉"(漢代的選官制度)之恩,特備黃金十斤欲趁夜贈予楊震。此後,便有了楊震的那句"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名言,楊震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四知先生"。弘農楊氏,從此也將楊震奉為開基之祖,並取堂號"四知堂"。

部分世系表

第一世:楊敞,漢昭帝時為丞相,大史學家司馬遷女婿。為弘農族中的第一個宰相,食邑於汝南,後楊氏又有"汝南堂"之稱,封安平侯,居弘農,為弘農一世祖。生子楊忠、楊惲

第二世:楊忠,生子譚

第三世:楊譚,生子寶、並

第四世:楊寶,生子震、衡

第五世:楊震,字伯起,"關西堂""四知堂""清白堂"譽稱得於楊震。生子牧、里(失考)、秉、讓(失考)、奉。楊秉,東漢宰相,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從楊震起至楊秉後裔楊彪(8世)均為太尉,後世稱為"四世三公"。

第六世:楊奉,生子敷

第七世:楊敷,生子篡、眾

第八世:楊眾、生子超

第九世:楊超、生子柄、駿、珧、濟。駿、珧、濟號稱"西晉三楊"

第十世:楊珧、生子結

第十一世:楊結、生子珍、繼。楊珍為上谷房始祖

第十二世:楊繼,生子暉

第十三世:楊暉,生子佑、恩

第十四世:楊佑,生子鈞

第十五世:楊鈞,生子暄、穆、儉、寬

第十六世:楊儉,生子文升、文休、文異、文偉

第十七世:楊文偉,生子榮、士、積、安、篡

第十八世:楊榮,生子師、奉、恪

第十九世:楊恪,生子元表、元政

第二十世:楊元政,生子志元

第二十一世:楊志元,生子成名、成規

第二十二世:楊成名,生子憑、凝、凌

第二十三世:楊凌,生子後之

第二十四世:楊後之,字謙人,生子帳誠、帳盛

第二十五世:楊帳誠,生子臨琅、臨儻、臨蝶

第二十六世:楊臨蝶,生子居本、居慶、居忠、

第二十七世:楊居本,生子再思、再韜

第二十八世:楊再思,生十子:政隆、政滔、政修、政約、政款、政綰、政岩、政嵩、政權、政欽(儉)。再思公為靖州楊一世祖,親立"再正通光昌勝秀"為字輩。

家族名人

楊震 楊震(?-124年),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人。東漢時期名臣,隱士楊寶之子。

楊震少時師從太常桓郁,隨其研習《歐陽尚書》。他通曉經籍、博覽群書,有"關西孔子楊伯起"之稱。楊震不應州郡禮命數十年,至五十歲時,才開始步入仕途。被大將軍鄧騭徵辟,又舉茂才,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為太僕,遷太常。永寧元年(120年),升為司徒。延光二年(123年),代劉愷為太尉。他為官正直,不屈權貴,又屢次上疏直言時政之弊,因而為中常侍樊豐等所忌恨。

延光三年(124年),被罷免。又被遣返回鄉,途中飲鴆而卒。漢順帝繼位後,下詔為其平反。

楊秉 楊秉(92年-165年6月18日[1-2]),字叔節。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東漢中期名臣,太尉楊震之子。

楊秉年輕時研習家業,博通書傳,常隱居教授。四十多歲時,才接受司空徵辟,歷任豫、荊、徐、兗四州刺史。任任城國相時,以廉潔著稱。漢桓帝即位後,楊秉因通曉《尚書》而被征入朝勸講,授太中大夫、左中郎將,又任侍中、尚書、光祿大夫等職。當時大將軍梁冀掌權,楊秉稱病不理事。梁冀被誅殺後,楊秉出任太僕,又遷任太常。後因直言救白馬縣令李雲而被罰至左校勞作,後得赦免,被泰山太守皇甫規舉薦。經朝廷公車兩次徵召入朝,任太常。延熹五年(162年)升任太尉,與司空周景一同劾奏匈奴中郎將燕瑗、青州刺史羊亮、遼東太守孫喧等五十餘人貪贓枉法,他們都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肅然。

延熹八年(165年),楊秉去世,年七十四。

楊賜 楊賜(?-185年11月4日),字伯獻(一作伯欽、子獻)。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東漢時期名臣,祖父楊震、父親楊秉均官至太尉。

楊賜出身"弘農楊氏",少時研習儒學,常隱居教授弟子,不應州郡禮命。後為大將軍梁冀所徵辟,又出任陳倉令,因病未就職,連辭三公禮命。後以高第遷侍中、越騎校尉。建寧元年(168年),於華光殿侍講,教授漢靈帝劉宏。歷任少府、光祿勛、司空,因災異被罷免。建寧三年(169年),拜光祿大夫,又升為司徒,因直言勸諫被免。光和元年(178年),因屢現災異,與議郎蔡邕等入金商門,陳述時事。後為國三老,轉任少府、光祿勛、太常等職。光和五年(182年),升任太尉。黃巾起義爆發後,楊賜因與靈帝爭辯而被罷免。靈帝移居南宮時,得到楊賜在事前關於防範起義的上書,於感悟之下封其為臨晉侯。又拜尚書令、廷尉,楊賜推辭,以特進回府。

中平二年(185年),楊賜再任司空,不久即去世。獲贈驃騎將軍,諡號"文烈"。

楊彪 楊彪(142年-225年),字文先。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華陰)人。東漢末年名臣,太尉楊賜之子、名士楊修之父。

楊彪少年時受家學薰陶,初舉孝廉、茂才。其後征拜為議郎,參與續寫《東觀漢記》。任京兆尹時,揭發黃門令王甫的貪贓行為,使其被定罪誅殺。累任侍中、五官中郎將、衛尉等職。漢獻帝時,遍歷三公(司空、司徒、太尉)之職。權臣董卓意圖遷都時,他據理力爭。獻帝東遷時,楊彪盡節護主。曹操挾獻帝定都許縣後,將楊彪下獄,獲釋後又任太常。他見漢室衰微,便詐稱腳疾,不理世事。曹魏建立後,拒絕出任太尉,改光祿大夫,待以客禮。

黃初六年(225年),楊彪去世,年八十四。其著作現僅存《答曹公書》一篇。

楊修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楊駿 楊駿(?―公元291年),字文長,弘農華陰人,西晉時期權臣、外戚,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初為高陸縣令,累遷至車騎將軍,封臨晉侯。因女為晉武帝皇后,受晉武帝寵信,與弟楊珧、楊濟勢傾天下,時稱三楊。公元290年,晉武帝病重,楊駿將其軟禁在含章殿,身邊侍衛皆換為自己心腹。晉武帝本欲以楊駿同汝南王司馬亮共同輔政,然而楊駿平素忌憚司馬亮,便趁晉武帝昏厥之時與武悼皇后篡改詔書,自封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諸軍事、侍中、錄尚書事,並督促司馬亮往許昌上任。

楊駿自知平素沒有威望,不顧傅祗、石崇、何攀等人勸諫,大開封賞以求收買人心,此後大權獨攬,執政嚴酷且剛愎自用,不納良言,遍樹親黨,疏遠宗室。公元291年,賈后政變,朱振勸楊駿燒雲龍門,斬賊首,引兵擁太子入宮。楊駿怯懦不決,最終被人殺死在馬廄里。楊駿三族也被誅滅,株連而死的共有數千人。

楊艷 楊艷(238年-274年8月25日),字瓊芝,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1]。西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曹魏通事郎楊炳之女。

自幼父母雙亡,為舅舅趙俊所養,跟隨繼母段氏生活。聰明賢慧,善於書法,天生麗質,嫻熟女紅,嫁給了世子司馬炎。泰始元年(265年),晉武帝即位,建立西晉。泰始二年(266年),楊艷受冊為皇后,深得晉武帝寵幸,生下三子三女,包括晉惠帝司馬衷。

泰始十年(274年),去世,時年三十七,陪葬於峻陽陵,諡號武元皇后。

楊芷 楊芷(259年-292年),字季蘭,小字男胤,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晉武帝司馬炎皇后,東漢太尉楊震幼子楊奉後裔,東漢末年東萊太守、蓩亭侯楊眾曾孫女,西晉太傅楊駿與嫡妻龐氏之女,武元皇后楊艷堂妹。

咸寧二年,立為皇后,史稱"婉嫕有婦德, 美映椒房",得寵於晉武帝。生渤海殤王,早薨,之後再無生育。其父楊駿擅權引起皇后賈南風忌恨,賈南風聯絡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發動政變,殺死楊駿,並唆使大臣上書狀告楊芷謀反,讓晉惠帝司馬衷將其貶為庶人,押到金墉城居住。不久,楊芷凍餓而死,諡號武悼皇后。

楊忠 隋太祖楊忠(507年―568年),字揜於,小名奴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西魏北周時期將領,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東漢太尉楊震後代,隋文帝楊堅之父。

容貌俊美,身材魁梧。武藝高、見識廣、器量大,有將帥之略。初隨爾朱氏、獨孤信征戰。北魏分裂後,加入西魏王朝,得到丞相宇文泰重用。隨軍擒竇泰、破沙苑、敗南梁,遷征西將軍、驃騎大將軍,封陳留郡公,賜姓普六茹氏。北周建立後,多次打敗北齊軍隊,攻陷北齊二十多座城池,拜小宗伯、大司空,遷柱國大將軍,封隨國公。

天和三年(568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追贈太保、都督同朔等十三州諸軍事、同州刺史,諡號為桓。長子楊堅建立隋朝後,追諡武元皇帝,廟號太祖。

楊堅 隋文帝楊堅(541年7月21日-604年8月13日),弘農郡華陰(今陝西省華陰市)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隋朝開國皇帝,開皇元年(581年)至仁壽四年(604年)在位。鮮卑小字那羅延,鮮卑姓氏普六茹,楊堅掌權後恢復楊氏。

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武帝時封為隨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北周宣帝繼位,以楊堅為上柱國、大司馬,位望日隆。北周大定元年(581年),楊堅受北周靜帝禪讓為帝,改元開皇。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制度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修定刑律和制度,使適合於南北統一後的中國。在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將地方的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由此鞏固了中央集權。多次減稅,減輕人民負擔,促進國家農業生產,穩定經濟發展。開皇九年(589年),派晉王楊廣南下平陳,統一南北。隋文帝對周邊各族,採取了軍事上的防禦和政治上的招撫政策,有效地處理了民族矛盾,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稱為"聖人可汗"。開皇年間,隋朝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戶。

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四年間,銳意改革、政績卓著。但是在位晚期逐漸多疑,殺害功臣,並且聽信文獻皇后之言,廢黜太子楊勇立晉王楊廣為太子,埋下了亡國的禍根。仁壽四年(604年)在仁壽宮離奇去世。終年六十四歲,廟號高祖,諡號文皇帝,葬於泰陵。

楊廣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美姿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陰謀奪宗。開皇二十年(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 ,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隋恭帝楊侑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

楊麗華 楊麗華(561年-609年),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北周宣帝宇文贇皇后、隋文帝楊堅嫡長女。

北周建德二年,嫁給太子宇文贇。北周宣帝即位後,拜天元大皇后。北周靜帝即位後,成為天元皇太后,反對大丞相楊堅篡位。隋朝建立後,封為樂平公主,女兒宇文娥英嫁柱國李敏。

大業五年(609年),跟隨隋煬帝巡幸張掖時,卒於河西,時年四十九歲。

楊國忠 楊國忠(約700年-756年),本名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人,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唐代權臣。是東漢太尉楊震之後,張易之外甥,楊貴妃族兄。

楊國忠出身於弘農楊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楊玉環得寵後飛黃騰達,直至升任宰相,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他任相期間,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番將安祿山、史思明以「誅國忠、清君側」為名,發動安史之亂。

天寶十五年(756年),楊國忠隨唐玄宗西逃入蜀,中途在馬嵬驛被亂兵所殺。

楊貴妃 楊玉環(公元719年6月22日-公元756年7月15日),號太真。[1]姿質豐艷,善歌舞,通音律,唐朝宮廷音樂家、舞蹈家。她的音樂才華在歷代后妃中鮮見,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她出生於宦門世家,父親楊玄琰曾擔任過蜀州司戶。

她先為唐玄宗兒子壽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後,又被唐玄宗李隆基冊封為貴妃。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發動叛亂,隨李隆基從延秋門出長安,流亡蜀中,途經馬嵬驛,楊玉環於六月十四日(公曆7月15日),在馬嵬驛死於亂軍之中。[2-3]

杜甫有《哀江頭》詩:"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花江草豈終極!"、白居易形容她"溫泉水滑洗凝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李白的《清平調》則說她"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1]

參考文獻

  1. 弘農楊氏,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