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弛张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弛张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仍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以及各系统造成伤害,因此需要及时降温

概述

人体的温度是由代谢活动、骨骼肌肉运动等产生的热量形成的,通过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维持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故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有时受测量时间、部位、年龄、饮食和运动等情况的影响而略有差异。

在一昼夜里,体温呈周期性波动,凌晨2~6时最低,下午6~8时最高,变动范围在0.6℃左右。一般口腔温度为36~37℃,肛门温度比口腔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3℃。体温超过37.4℃时,称之为发热。37.4~38℃为低热,38.1~38.9℃为中度热,39℃以上为高热,临床上常把41℃以上称为超高热。弛张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由于体温过高,机体消耗比较大,甚至会对中枢神经和各系统造成损害,应及时降温处理。[1]

诊断

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急性期阳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抗人球蛋白试验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因

(一)传染源: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 ②经消化道传染 ③经呼吸道传染。

(三)易感人群: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2]

鉴别

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且波动幅度大,24小时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体温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而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其他常见热型

(一)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温度变动范围在1℃以内,可持续数天或数周,见于某些急


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二)间歇热

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后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称周期性发热。见于疟疾,如间日疟或三日疟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四)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发热处理

弛张热的热度比较高,常在39℃以上,持续数日,对中枢神经及各系统有明显影响,机体消耗也比较大,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的同时应查找高热的原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疾病。

弛张热相关疾病

白血病 白血病性咽峡炎 急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瘤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成人T细胞白血病 继发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浆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先天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毛细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白血病 淋巴瘤细胞白血病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肾损害 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肥大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老年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皮肤白血病 妊娠合并白血病 髓单核细胞白血病 小儿白血病 小儿成人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小儿红白血病 小儿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小儿急性髓样白血病 小儿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幼年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