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弛張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弛張熱指體溫持續在39度以上,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超過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弛張熱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但仍會對人體的中樞神經以及各系統造成傷害,因此需要及時降溫

概述

人體的溫度是由代謝活動、骨骼肌肉運動等產生的熱量形成的,通過丘腦下部的體溫調節中樞維持體內產熱和散熱的平衡,故正常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有時受測量時間、部位、年齡、飲食和運動等情況的影響而略有差異。

在一晝夜裡,體溫呈周期性波動,凌晨2~6時最低,下午6~8時最高,變動範圍在0.6℃左右。一般口腔溫度為36~37℃,肛門溫度比口腔高0.3~0.5℃,腋下溫度比口腔低0.2~0.3℃。體溫超過37.4℃時,稱之為發熱。37.4~38℃為低熱,38.1~38.9℃為中度熱,39℃以上為高熱,臨床上常把41℃以上稱為超高熱。弛張熱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發熱類型,由於體溫過高,機體消耗比較大,甚至會對中樞神經和各系統造成損害,應及時降溫處理。[1]

診斷

1.血象:白細胞半數正常或輕度減少,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增多,分類可達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

2.細菌學檢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宮分泌物均可做細菌培養。急性期陽性率高,慢性期低。骨髓標本較血液標本陽性率高。

3.免疫學檢查。

(1)血清凝集試驗

(2)補體結合試驗

(3)抗人球蛋白試驗

(4)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病因

(一)傳染源: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及豬,其次是犬。患者也可以從糞、尿、乳向外排菌,但人傳人的實例很少見到。

(二)傳播途徑:①經皮膚粘膜接觸傳染 ②經消化道傳染 ③經呼吸道傳染。

(三)易感人群:人類普遍易感,病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種布魯氏菌間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髮者有2~7%,疫區居民可因隱性染病而獲免疫。[2]

鑑別

弛張熱又稱敗血症熱型,體溫常在39℃以上,且波動幅度大,24小時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體溫以上。常見於敗血症、風濕熱、重症肺結核及化膿性炎症等。而稽留熱體溫恆定地維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達數天或數周。24小時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常見於肺炎球菌肺炎、斑疹傷寒及傷寒高熱期。

布魯氏菌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爾他熱,波浪熱或波狀熱,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傳染病,其臨床特點為長期發熱、多汗、關節痛及肝脾腫大等。

其他常見熱型

(一)稽留熱

多為高熱,體溫常在39℃以上,晝夜間溫度變動範圍在1℃以內,可持續數天或數周,見於某些急


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後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覆,稱周期性發熱。見於瘧疾,如間日瘧或三日瘧等。

(二)間歇熱

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後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覆,稱周期性發熱。見於瘧疾,如間日瘧或三日瘧等。

(三)不規則熱

發熱時體溫波動的範圍極不規則,持續時間也不一定,體溫曲線毫無規律。體溫常在38℃左右或波動於37~40℃之間。臨床可見於多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體肺炎、肺結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熱、白血病等,亦可見於藥物或物理降溫之干擾。

(四)波浪熱

體溫逐漸升高,數日後又逐漸降至低熱或正常溫度,經數日後又逐漸上升,如此反覆發作,體溫曲線呈波浪型,見於布氏桿菌病。

發熱處理

弛張熱的熱度比較高,常在39℃以上,持續數日,對中樞神經及各系統有明顯影響,機體消耗也比較大,應及時予以藥物降溫。降溫的同時應查找高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積極治療疾病。

弛張熱相關疾病

白血病 白血病性咽峽炎 急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淋巴瘤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成人T細胞白血病 繼發性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漿細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先天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小兒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毛細胞白血病 老年急性白血病 淋巴瘤細胞白血病 嗜鹼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髓細胞白血病 白血病腎損害 成人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 單核細胞白血病 肥大細胞白血病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 急性雜合性白血病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老年人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老年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老年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老年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皮膚白血病 妊娠合併白血病 髓單核細胞白血病 小兒白血病 小兒成人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小兒紅白血病 小兒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小兒急性髓樣白血病 小兒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幼淋巴細胞白血病 幼年型粒-單核細胞白血病 幼年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