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春喜 再登樓觀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頁面
前往: 導覽搜尋
再登樓觀台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再登樓觀台》中國當代作家張春喜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再登樓觀台

樓觀台位於陝西省周至縣東南,距離縣城十公里左右,從西安和周至縣經環山路均可到達。樓觀台是中國道教的聖地之一,樓觀台監院任法融道長是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現任國家民族宗教委副主任,由此也可以看出樓觀台在中國道教界的地位是相當高的。

我的家離樓觀台大約二十多公里,三十年前,上高中時,我和一些同學曾經騎着自行車去樓觀台參觀,我們把自行車寄存在山下老鄉家裡,存車費好像是二毛錢,記憶里那時景區的門票大概是一塊五或二塊錢。之後多年我再未登山,曾經多次開車從環山路經過,看到樓觀台景區已經大變樣了,只是沒有前去參觀。

去年夏天,一個外地的朋友來了,我開車領着他去了一趟樓觀台,山下環山路邊是道文化景區,建得可謂是「高大上」了,廣場寬闊宏大,建築高大宏偉,廣場北邊有一塊巨石,上刻:天下第一福地;廣場上樹立着一座巨大的牌樓,上寫「仙都」二字;牌樓前的一塊石頭上,坐落着老子騎牛銅像,寓意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至周至樓觀台,在此設下道場,寫下了千古奇文《道德經》,此經從此傳至天下,樓觀台亦被稱為「天下第一福地」。

進入自然景區要從西邊的一條路向山底下去,在景區門口有停車場,進入景區,路左邊是大樹,右邊是竹林,環境優雅,讓遠來的客人一下子就感到了清涼的慰籍。進入景區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石刻牌樓,牌樓一面雕刻着「玄妙勝境」,另一面雕刻着「閬苑瓊環」。

樓觀台是仙地、福地,說經台其實不是「台」,而是老子說經的道場,建於一坐小山之上。當年老子能選中這裡,說明這裡的風水極好。高台不高,但卻讓人高山仰止,古人把這裡叫做說經台,就是老子講經的地方,也說明古人也沒有把這座小山叫做山,而是叫做「台」,所謂台,必是居高臨下,細細體會,的確有些道理。

台下有一面長牆,上刻《道德真經》全文,至今依然在啟迪和教化着人類,其智慧已至高無上,其功德已福延中華民族。院內有一個水池,名曰「上善池」,有關此池還有一個傳說,大意是一千多年前,周至時疫,太上老君託夢時任監院張道長,說台前泉水可以治病,果然,此泉水為當時百姓治癒了時疫。三年後大書法家趙孟頫來訪,題下了「上善池」三個字。院內有一顆高大的銀杏樹,據說已有八百多年了,樹長得依然很茂盛,院內長廊有文化浮雕,刻的是老子騎牛入關,及至樓觀台說經的故事

說經台是樓觀台的核心景區,台在一座小山之上,高約五百多米,拾級而上,沿途樹木高大,均鋪有石階,登山之時,涼風習習,及至山上,古樹參天。遮陽蔽日,山門巍峨,大殿莊嚴,遊客和香客絡繹不絕。山上風景絕佳,眺望山下,松林竹海,樓台殿宇,對面山峰蒼翠挺拔,遊人絡繹不絕。

登翠微峰可以步行,也可以騎馬,騎馬只能騎到半山腰,最終還是要徒步登山。山下就有十幾匹馬在等待顧客,價錢要和馬的主人商談,我要了一匹馬到半山腰要五十元,我講了半天講到三十元,而且只是單程,一個十四五的半大孩子牽着馬,往山上行走,馬走的是馬道,和人行道有交叉但不重疊。

山下有大片的竹子,有細長的,也有粗壯的,密密麻麻的一大片,這些竹子在這裡紮根已經幾千年了,據說當年老子騎青牛入關到了樓觀台的時候,就被這裡的松林竹海吸引住了,遂留在樓觀台說經講道,留下了中華民族寶貴的《道德經》五千言。登山的過程也是竹退松進的過程,越往山上走,竹子越少,松樹越多。人行走在松濤中,能夠享受陰涼,也增加了登山的樂趣。遊客們在竹子和松樹下拍照、合影,樓觀台的竹子和松樹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凡到此參觀的人無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想三十年前,登山的路還沒有這麼好,竹子和松樹的長勢也不像現在這樣鬱鬱蔥蔥,整個景區的管理也沒有現在這樣成熟。現在景區經過對景觀、道路、建築等修繕以後,接待能力提高了,景觀較之以前有很大的改善。

所有來樓觀台的遊客都是衝着老子來的,老子最著名的《道德經》就是在此地寫成,《道德經》不僅對中國,對世界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自先秦以來,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注《道德經》大約有300個版本,《道德經》的傳播已經遠涉重洋,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道德經》,一些外國專家、學者也在研究這部經典著作。對於《道德經》的認識,宋真宗趙恆說:「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魯迅則認為:「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毛澤東對《道德經》的看法超乎常人,他說:「《道德經》是一部兵書」。古代皇帝認為這是一部治世經典,文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文化經典,史學家認為是聖人之道,哲學家認為這是一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奇書,軍事家則認為這是一部兵書奇典。縱觀《道德經》,其核心是「道法自然」,由此可知,此道為做人之道,亦為治世之道,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道。

樓觀台顯靈山老子銅像高約二十四米,是人們為了紀念和弘揚老子的精神修建的。老子有名有姓,是世間之人,但不是凡夫俗子,老子之所以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人,是因為其思想的偉大,道教只是繼承了很少一部分思想,老子的思想里沒有門派之爭,其思想之深、之廣,後世之人難以企及。莊子和老子的思想一脈相承,莊子發揚了老子的思想,提出了「逍遙」的觀點,老子是「道法自然」,主張根據事物的自然屬性自然成長或輪迴,莊子則以比較積極的態度來享受人生,享受自由的快樂。

山下老子廟裡供奉着老子神像,這是對老子的尊重和懷念,但我認為對老子最大的尊重就是去踐行《道德經》五千言,修身、修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有人甚至去求老子保佑自己升官發財,這就是大笑話了。對老子磕頭燒香不是最好的紀念,而是只敬表面,不究其里,甚至一些做了壞事的人也去求神拜佛祈求保佑,那就真的無法理喻了。

樓觀台是產生中國重要思想的地方,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講學布道的地方,遊人們在參觀拜謁的時候,應該多了解、學習老子的思想,認真研讀一下《道德經》,如果景區能找幾位道學高人,每天在說經台講講經,普及一下國學,也是不錯的,當然,把講的課錄下來循環放也可以,就像廬山的電影院裡常年循環放《廬山戀》這部電影一樣,可以對參觀的群眾進行普及性教育,使國學得到發揚,使民眾受益。

懷着對聖地的崇敬心情,參觀遊覽完樓觀台,是對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禮,也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在這裡,總是感到老子強大的氣場,美景只是一個陪襯,樓觀台最重要的是,這裡是老子的偉大思想發源地、《道德經》的產生地,也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想誕生地,《道德經》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經典,也是中國國學的典籍,正是有了這些,樓觀台才與眾不同、卓爾不凡,在中國道家文化中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並不斷傳播和發揚着老子及《道德經》的文化傳統,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文化理論和哲學思想支持。[1]

作者簡介

張春喜,筆名秦人,男,1970年出生,陝西武功縣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