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芷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芷芬,数学家。从事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拓扑动力系统理论的研究,是国内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1957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研究生院物理数学副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数学系副主任,北京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专于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和动力系统研究。对李奈方程极限环的存在性和唯n性问题有较深造诣。合著《微分方程定性理论》

基本信息

张芷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慈溪县海屋张家村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8日


职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代表作品 《微分方程定性理论》

性别 女 人物经历 张芷芬1927年1月8日出生在浙东沿海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海屋张家村,该村隶属于慈溪县。若干年前这里曾是滩涂,村庄也因此得名。父亲张如海,曾是烟纸店店员,识字不多。母亲邱澄书,念过一二年私塾,靠她自己勤奋好学,能背诵一些古诗词,且能算能写,在当地算是一个很有文化的人。张芷芬小学毕业后,母亲不顾亲友们的非议,送她到数百里外的嵊县读中学(当时宁波已沦陷,宁波中学迁到嵊县),这在当时当地实在是难以想象的事。 一年后嵊县各村镇相继沦陷,学校一次又一次地迁移,最后被迫宣布解散。张芷芬和一些同学不顾日机的轰炸徒步走到福建,后又辗转到江西等地,靠战地流亡学生助学金和奖学金念完中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946年她高中毕业后回到上海父亲处逗留,在那里考入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年后转入本科。

在这一阶段对她影响最深的是她的母亲,还有中学里的一批好老师。抗战时期物质条件虽很差,但中学师资条件却很好,如宁波中学、福州高中,还有江西赣州以蒋经国为校长的正气中学,大多数教师具有大学学历。正是这样一批好老师培育她勤奋读书,使她初步树立了懵懂的人生追求。极其艰苦的物质环境也磨练了她的意志。特别是那满目疮痍,受尽躏辱的民族的苦难形象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底,使她终身难以忘怀,一直激励着她的爱国、报国热情。

1951年张芷芬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并留校工作。1954年到1957年由国家选派到前苏联莫斯科大学力学数学系攻读研究生,并获得副博士学位。在导师V.V.涅梅茨基(Nemytskii)教授指导下,她有了做研究工作全过程的体验,增强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学被公认为国际数学的重要中心之一,在那里聚集着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如当时力学数学系主任是A.X.柯尔莫戈洛夫(Колмогоpов),他们亲自授课,张芷芬有幸聆听他们的教诲。

在这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云集的地方学习,大大地拓宽了张芷芬的眼界,对什么是科学发展的前沿和重要问题有了一点感性认识。这使她在今后的人生征途中始终不敢有所懈怠;在她头脑中的天平永远是国家给予她的总远远地超过她为国家做的。

自1957年回国后张芷芬一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工作。在其中的前20年间,她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工作,但仍始终坚持科研,没有脱离教学工作,还把节假日和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业务学习上。当然,这与她丈夫章燕申(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1956年获莫斯科包曼技术大学副博士学位)多年来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差不多始终担负着一半的家务劳动。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的科教政策日趋稳定完善。为了尽快夺回失去的时间,张芷芬没有在原有方向上驾轻就熟,而是与学生和同事们一起,以原有方向为基础向研究前沿靠拢,开始关心向量场分岔理论等。那些年来他们积极地参加国际交流,出访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张芷芬还10余次应邀在国际会议上作了大会报告。

1988年6月,应邀访问波兰科学院的巴拿赫(Banach)中心,参加了那里的动力系统会议,作了关于拓扑动力系统的极小集的报告;

1991年7月,在英国巴斯(Bath)大学召开的关于非线性系统的国际会议上,作了以"一类退化平衡点的临界同宿轨的开折"为题的50分钟大会报告(与李伟固、李承治合作);

1996年6月,在杭州召开的中美双边微分方程及其应用国际会议上,作了以"希尔伯特(Hilbert)第16问题的发展近况"为题的1小时大会报告;

1997年10月,在法国马赛鲁明尼(Luminy)召开的关于多项式向量场的国际会议上,作了"关于余维3的初等环和组合环的环性"为题的50分钟大会报告(与赵丽琴、李伟固合作);

2001年11月,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大学召开的"泛函方程动力学及其相关问题"会议,作了"关于无穷小希尔伯特第16问题"的大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