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芷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芷芬,數學家。從事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論和拓撲動力系統理論的研究,是國內這一領域的開拓者之一。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1957年獲蘇聯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研究生院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數學系副主任,北京市數學學會副理事長。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專於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論和動力系統研究。對李奈方程極限環的存在性和唯n性問題有較深造詣。合著《微分方程定性理論》

基本信息

張芷芬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慈谿縣海屋張家村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8日


職業 數學家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

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代表作品 《微分方程定性理論》

性別 女 人物經歷 張芷芬1927年1月8日出生在浙東沿海一個偏僻的小鄉村--海屋張家村,該村隸屬於慈谿縣。若干年前這裡曾是灘涂,村莊也因此得名。父親張如海,曾是煙紙店店員,識字不多。母親邱澄書,念過一二年私塾,靠她自己勤奮好學,能背誦一些古詩詞,且能算能寫,在當地算是一個很有文化的人。張芷芬小學畢業後,母親不顧親友們的非議,送她到數百里外的嵊縣讀中學(當時寧波已淪陷,寧波中學遷到嵊縣),這在當時當地實在是難以想象的事。 一年後嵊縣各村鎮相繼淪陷,學校一次又一次地遷移,最後被迫宣布解散。張芷芬和一些同學不顧日機的轟炸徒步走到福建,後又輾轉到江西等地,靠戰地流亡學生助學金和獎學金念完中學。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1946年她高中畢業後回到上海父親處逗留,在那裡考入北京大學先修班,一年後轉入本科。

在這一階段對她影響最深的是她的母親,還有中學裡的一批好老師。抗戰時期物質條件雖很差,但中學師資條件卻很好,如寧波中學、福州高中,還有江西贛州以蔣經國為校長的正氣中學,大多數教師具有大學學歷。正是這樣一批好老師培育她勤奮讀書,使她初步樹立了懵懂的人生追求。極其艱苦的物質環境也磨練了她的意志。特別是那滿目瘡痍,受盡躪辱的民族的苦難形象深深地銘刻在她的心底,使她終身難以忘懷,一直激勵着她的愛國、報國熱情。

1951年張芷芬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系並留校工作。1954年到1957年由國家選派到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系攻讀研究生,並獲得副博士學位。在導師V.V.涅梅茨基(Nemytskii)教授指導下,她有了做研究工作全過程的體驗,增強了從事科研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學被公認為國際數學的重要中心之一,在那裡聚集着一大批傑出的數學家,如當時力學數學系主任是A.X.柯爾莫戈洛夫(Колмогоpов),他們親自授課,張芷芬有幸聆聽他們的教誨。

在這高水平的學者和專家雲集的地方學習,大大地拓寬了張芷芬的眼界,對什麼是科學發展的前沿和重要問題有了一點感性認識。這使她在今後的人生征途中始終不敢有所懈怠;在她頭腦中的天平永遠是國家給予她的總遠遠地超過她為國家做的。

自1957年回國後張芷芬一直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工作。在其中的前20年間,她擔負着繁重的行政工作和社會工作,但仍始終堅持科研,沒有脫離教學工作,還把節假日和大部分業餘時間用在業務學習上。當然,這與她丈夫章燕申(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1956年獲莫斯科包曼技術大學副博士學位)多年來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他差不多始終擔負着一半的家務勞動。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家的科教政策日趨穩定完善。為了儘快奪回失去的時間,張芷芬沒有在原有方向上駕輕就熟,而是與學生和同事們一起,以原有方向為基礎向研究前沿靠攏,開始關心向量場分岔理論等。那些年來他們積極地參加國際交流,出訪美國、日本和歐洲的許多國家,張芷芬還10餘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上作了大會報告。

1988年6月,應邀訪問波蘭科學院的巴拿赫(Banach)中心,參加了那裡的動力系統會議,作了關於拓撲動力系統的極小集的報告;

1991年7月,在英國巴斯(Bath)大學召開的關於非線性系統的國際會議上,作了以"一類退化平衡點的臨界同宿軌的開折"為題的50分鐘大會報告(與李偉固、李承治合作);

1996年6月,在杭州召開的中美雙邊微分方程及其應用國際會議上,作了以"希爾伯特(Hilbert)第16問題的發展近況"為題的1小時大會報告;

1997年10月,在法國馬賽魯明尼(Luminy)召開的關於多項式向量場的國際會議上,作了"關於余維3的初等環和組合環的環性"為題的50分鐘大會報告(與趙麗琴、李偉固合作);

2001年11月,參加了在日本京都大學召開的"泛函方程動力學及其相關問題"會議,作了"關於無窮小希爾伯特第16問題"的大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