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青海春天药用资源科技利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人物简介
他用了10年时间,做了成千上万次实验,终于用高科技把传统的冬虫夏草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利用,让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冬虫夏草以“片剂”的形式呈现。
张雪峰是一个掘草人,他掘的草是珍贵的冬虫夏草;他也不同于一般的草农,他挖掘的是这个年产量只有100多吨的稀有资源的利用价值。让有限的冬虫夏草为人类贡献的健康价值,是他的一个愿望,一个关于如何极致利用冬虫夏草的“极草”之愿。中国冬虫夏草科学研究的带头人,中科院、清华大学、青海大学、青海省药学会、青海经济研究所、赛莫飞……他在研究上的合作伙伴都是国内外冬虫夏草方面的机构,虽然不是药物研究科班出身,但青海春天几乎每一项专利都是他起到了主创的带头作用。
在雪域高原的青海西宁,有一条很出名的巷子,叫勤奋巷。这条巷子里有四五百家名号不同的商铺,只卖一样东西,每年的交易额却高达百亿元以上,这惟一的商品就是被称为“软黄金”的冬虫夏草。张雪峰的宏愿就从这里“摸指头”的古老交易模式开始。
“人们把挖掘冬虫夏草的人称为"草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同他们有着相似之处,但我不是把冬虫夏草从泥土中挖出来,我是去挖掘虫草千百年来被人们浪费掉的宝贵精髓。”
愿始:活佛家神奇救活的马
张雪峰与冬虫夏草的缘分是从一匹马开始的。多年前,张雪峰到活佛那做客听到一件事。活佛珍爱的一匹马当年入冬后就生了一场怪病,吃了各种药都不见好转,眼看快死了,活佛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把朋友送他的冬虫夏草混在草料里,每天喂七根,没想到喂了一周,马就痊愈了。
这事让张雪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冬虫夏草是公认很好的滋补品,但他身边朋友吃了见效很慢,为什么冬虫夏草能在一周之内让一匹濒临死亡的马恢复正常呢?
他开始了研究,通过大量阅读典籍发现:不经过加热处理的虫草,药效才齐全,虫草中多种精髓一旦加热超过60℃就会丧失殆尽。
冬虫夏草是一种无法实现人工培养的资源,但科学的吃法是什么,当时一直存在疑虑。张有了一个想法:雪峰能不能把冬虫夏草的利用研究透彻,让它的价值发挥到极致呢?
法变成现实,让有限的冬虫夏草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行愿:清洗虫草洗去了上百万
于是,从2003年后,每当冬虫夏草收获的季节,西宁的勤奋巷就多了一个人。
抱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他开始彻底研究如何提高冬虫夏草的利用效率。他发现冬虫夏草上面不仅有大量泥沙,还有许多致病菌、寄生虫,如果常温服用这样的虫草,反而可能让人得病,但家庭清洗要么无法洗净,要么就令虫草的精髓在洗涤过程中大量损失。
在失望中,他把自己关进了试验室,希望找到既能清洗干净又能防止精髓成分流失的方法。经过不断地实验,在“洗”掉价值上百万元的虫草后,他终于找到了规律:当水温在15℃左右,清洗时间不超过一分半钟的时候,虫草不会收缩,营养成分也流失的少。而清洗虫草所需的特殊工具,则是张雪峰去德国出差逛五金超市的时候受很多有用清洗工具启发制作出来的。
“我觉得值得,我们找到了清洗冬虫夏草有效的方法,人们可以安全卫生地服用它了。”尽管过去数年,但张雪峰回顾起这段洗草的日子,依旧充满激情。
偿愿:世界第一片冬虫夏草纯粉片
清洁关攻克了,纷繁复杂的冬虫夏草食用方法又成了摆在张雪峰面前的一大难题。冬虫夏草在民间有着太多的食用方法,但从没有一种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
1300年前,人们把它和其他药材一起煎服;316年前,虫草被泡在酒里做药酒喝;245年前,人们把它和老鸭一起炖着吃;10年前,开始用小钢磨打粉吃……
阅读大量资料后,张雪峰又受到了花粉破壁吸收的启发,通过把冬虫夏草的虫和草两部分分离,采用不同的技术打开各自的细胞膜、细胞壁,让虫草所含的有益成分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但由于粉末非常细小,不易保存不易运输,也不方便吃。张雪峰想到,要把100%的冬虫夏草粉做成含片。对于纯粉压片,中日美德各个制药厂都认为不可能。但经过百折不挠的努力与攻坚,在消耗掉价值上千万的冬虫夏草粉之后,张雪峰团队成功压出了世界上第一片冬虫夏草纯粉片!
愿续:追求极致,永无止境
张雪峰的宏愿终于得以实施,去年底,“极草”的质量标准还被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冬虫夏草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确立为行业标准。
在中国每年出产的约3亿根虫草中,只有少数能被筛选出来,成为“极草”。这是卫生部惟一批准的“直“直接服用级”冬虫夏草。他们享受着和其余大多数“工业原料级”虫草不同的待遇。
“到今天,我的愿望仍未完成,因为"极草"的含义本身就是无穷尽地追求,这也是青海春天对于冬虫夏草的承诺,对于追求健康的人们的承诺,这个梦,肯定会一直延续下去。
结缘极草
宁要虫草一把,不要金玉满堂。在青藏高原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寒草甸上,顽强地生长着一种奇特的物种——冬虫夏草。顾名思义,冬虫夏草就是冬天为地下之虫,夏天为地上之草。虫草在青藏高原的食用由来已久。据说曾有人为寺庙供养一匹马,但由于青藏高原海拔过高,而这匹来自平原的马在海拔两千米以上就很难适应,拒绝进食,于是寺庙里的人就把虫草和糌粑混在一起喂养马匹,马才得以生存。这不是个例,当地的牧民大都骑马,但是在高寒地区,水草丰沛的时间很短,基本只有5-9月份。牧民现在会在入冬前,一般在8月20日左右,给马喂一次冬虫夏草,长得膘肥体壮好过冬。这个故事是刺激张雪峰投入冬虫夏草行业的导火索。
如今,极草是张雪峰专注的事业,但回想起与极草结缘,却是源自十分偶然的机会。
当年公司重组,张雪峰经人介绍收购了青海一个药厂,那里有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研究所设的专家小组。在和专家们交谈后,张雪峰了解到,青藏高原的生物资源既脆弱又丰富,同时也很有药用价值。那时候国际医药行业中的潮流是“上山下海”,开发山上和海里的资源,而青藏高原恰恰满足了“上山”的标准,因为这里隐藏着大量的高海拔物种。
当张雪峰看到这个行业的前景时,立即将注意力从房地产业转到医药行业,全身心地扑在青藏高原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上。张雪峰的毅力和耐力都是令人称道的,从2001年接手药厂不断摸索,到2004年对冬虫夏草进行研发,再到2007年建厂,2008年投产,2009年通过药品GMP认证。终于,2010年12月7日,极草的生产标准被确立为冬虫夏草行业标准。这么多年的投入,在外人看来是难以承受的,但在张雪峰看来却是如此顺其自然,因为他相信,他一定能成功。
变革极草
人们服用冬虫夏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古医书更是将虫草形容为老少咸宜,甚至具有起死回生之效。冬虫夏草的生长60%在青海,30%在西藏,除此之外,四川、甘肃、云南的高寒地带也有少量分布。称其为虫草,是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的虫和真菌共生的生物体,除了“冬为虫、夏为草”的神秘性,更因其极高的药用价值为人们所熟知。
张雪峰对于虫草革命性的创新利用,是毋庸置疑的。“关键在于吸收,一些传统吃法吸收利用效率低下,无法获取虫草精华。”张雪峰指出。不过,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需要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来证明。从结构分析来看,虫和草是非常不同的,而虫草作为虫和菌跨界的生物,研发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比如,为了增加吸收量,就要分别打开细胞壁、细胞膜,虫草分离便于吸收;还有虫草表面的污物和杂菌的清洗,浸泡时间温度都要严格把控,以免营养流失;而难度高的则是压制成片剂,在研制时期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多的,也正是这一阶段。
张雪峰说,研制极草的过程确实是没有回报的投入,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他相信一定会成功。“一般人是看见才相信,我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除了解决技术难点,完善基础设备,关于让消费者认可也是张雪峰需要考虑的,比如大家接不接受虫草压片造成的外观改变?而对于这一切,张雪峰始终相信,只要好处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者肯定也会认同。
挑战极限
尽管已经占据行业第一把交椅,但张雪峰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在继续打拼。张雪峰的理念是“有限资源极限利用”。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限制,虫草每年产量仅有一百吨左右,而在物理处理方面,极草在现有科技水平下业已达到极限,市场的供不应求让扩大产量、资源研究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张雪峰说,他希望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个化合物的宝库,使虫草造福更多人,让极草代表“国菌”走向世界。但由于资源紧张,所以当务之急便是解决资源量的瓶颈。增加虫草产量目前还是个让人头疼的难关,人工抚育研究了50年,但至今尚未攻破。
张雪峰感叹,别看小小的一个虫草,却涉及了很多领域,比如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土壤学、气候学、生物化学等很多方面。他不仅在推广阶段参与营销,还和全世界的科学家团队一起研究,他预计解决这个问题,至少还需要5年时间。
虽然已经功成名就,许多人猜想张雪峰会逐渐闲适下来,像一个标准的成都人那样享受生活,但他却似乎比之前更为忙碌。除了科研牢牢占据着他的主要精力以外,管理、营销、考察、学习……一大堆的事务堆积如山,即便他的家人平日也很难有时间跟他一起吃顿饭、聊聊天。
在旁人看来,张雪峰的生活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科学家,而他自己也坦言,毕竟精力有限,繁忙的工作之余,生活就会显得比较简单。
张雪峰说,他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当他成功彻底突破人工培育这个课题之后,更多的去体验生活中美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