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二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归雁二首》 | |
---|---|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
《归雁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五言律诗。这组诗是杜甫于大历年间在湖北、湖南飘泊时所作。全诗归是主题,雁是道具,诗人借雁抒发了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据《新唐书》,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带着全家离开四川,四年正月到达潭州(今长沙市),春末赴衡州(今衡阳市)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得知已韦之晋改任后又折回潭州。五年(770年)四月,韦之晋已逝世而潭州一片混乱,杜甫被迫南下衡州。结合黄鹤《补注杜诗》,此诗当是杜甫于大历五年(770年)离开潭州前所作,借以抒发难以排遣的愁绪乡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归雁二首[1]
创作年代;唐代
作品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原文
《归雁二首》
其一 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愁寂故山薇。
其二 欲雪违胡地,先花别楚云。
却过清渭影,高起洞庭群。
塞北春阴暮,江南日色曛。
伤弓流落羽,行断不堪闻。
词句注释
⑵又北归:蔡伯世曰:"衡阳有回雁峰,雁至此不过,遇春而回"。
⑶瞻:向上看,仰视,含敬意。《诗经·邶风·雄雉》:"瞻彼日月,悠悠我思。"
⑷一一:指雁飞时的队形。江淹《横吹赋》:"河中之雁,一一而学飞。"
⑸背人飞:人向南行,春雁北飞。所以说"背人飞"。背,反向。
⑹系书:雁足系书,传说将书系于大雁腿上,雁即能帮带传递书信。《汉书·苏武传》:"匈奴诡言(苏)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⑺元:通"玄",避唐玄宗讳而写作"元",意为原来、开始。一作"无"。
⑻浪语:随便乱说的话,指雁传书信原为无稽之谈。《隋书·五行志》:"大业中,童谣曰:桃李子,鸿鹄绕阳山,宛转花林里。莫浪语,准道许。"
⑼愁寂故山薇:指企求回归故里过隐居生活已无希望。寂,一作"绝"。故山薇,首阳山之薇,用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谢灵运《初发石首城》:"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⑽欲雪违胡地:胡地欲下雪时便离开。胡地,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违,避开,《周易·乾卦》:"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
⑾先花:于初春开花之前而行。
⑿清:清水,在河南。
⒀渭:指渭川,在陕西。
⒁影:雁影。
⒂日色薰:日光和煦。薰,一作"曛",《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日薰风。"
⒃伤弓:受过箭伤的鸟。《战国策·楚策》:"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以虚发而下之。"
作品鉴赏
其一 开头说"又北归",由此可知诗人入潭已经两年。雁本自来自去,诗人却说雁瞻客而上,背人而飞,好像有心而为。而雁同侣相呼,未曾独宿,这样看来,人的确不如雁。缚帛书于雁足以传音信不过是无稽之谈,而又室产俱尽,让人愁寂不堪,若能回归故里,定当像伯夷、叔齐那样采薇而食。
其二 前四句相依,写雁的冬来春去,得安其索。只是春阴已暮,仍在塞北;日色已曛,仍在江南,这是描写雁中受过箭伤而流落的,其行已断,声音让人不忍听闻,大概是诗人自比于这样的雁。
名家点评
宋·赵次公《杜诗先后并解》:雁书两篇甚明,此篇"衡阳雁"实道所咏处雁耳……公亦以乡书不至。不知故山薇蕨之信,特思乡之语也。
明·王嗣奭《杜臆》:雁本自去自来,乃瞻客而上,背人而飞,若有心为之;且同侣相呼,未尝独宿,人固不如雁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又"字暗藏久客在内("今年"句下)。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楚调凄然,深情无限。
清·杨伦《杜诗镜铨》:咏物诗托兴凄惋,并为绝调。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杜公咏物诗,皆因所见以起兴,与后人泛泛拈题者自别。是故己之性情出,而物之声态物色亦出。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首章,见归雁而切故乡之思。衡雁又归,在潭两春矣。雁去既不能留,而系书又不可得,所以有故山之慨。次章,伤归雁而兴飘泊之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首章,见归雁而伤兄弟之暌离……次章,见归雁而叹一身之流落。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