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承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承宏
彭承宏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教授,主任医师

彭承宏,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博士后导师。擅长肝脏移植、肝胆胰外科、腹腔镜外科、机器人胰腺手术、后腹膜肿瘤。

早年经历

父母分别是部队卫生员与药剂师的医药家庭,“坚决不学医”的念头牢牢占据着青年的心。在动荡的岁月里,彭承宏想参军,想做飞行员,想在数理化的天地大展身手。然而事不尽人意,1974年夏天,彭承宏响应国家号召,插队下乡。“两年后恢复高考,父母和我都希望能读大学。不过大学最后也没念成,我先服从分配去了杭州卫校医学专业。”

最初的那段求学时光,看书是他唯一的精神慰藉,“渐渐地我发现,医学也挺有意思的。”性格直爽认真的彭承宏有着白羊座的优点,“每一件事我都想做到最好,读书当然也不例外。”

毕业后,彭承宏先分配至桐庐县富春江区中心医院,成为该院的首名外科医生。“当时和几名妇产科医生一起,阑尾、疝气什么都开,麻醉也得自己亲自上,在卫校学到的所有知识都充分运用了。”此后,在水电十二局职工医院,他一边继续为患者提供“全科”手术,一边开始做起了动物手术操作练习。

仅凭借一台单位新购置的国产手术显微镜,他便打下了扎实的显微外科基础。时隔多年,在首例劈离式肝移植手术中,总重量1080克的供肝在彭承宏精细的刀法下被仔细分为850克与230克的两块,且各自都拥有独立的动静脉与胆道系统,最终挽救了两位患者的生命。

1997年,在亲戚的资助下,已颇有专业建树的彭承宏打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多器官移植中心的一年时间里,他重拾武功,做起了小鼠的肝脏、心脏移植,并不断在手术中分析、打磨、凝练,刀法“妖”态初显。

人物经历

彭承宏教授者从事肝胆胰外科临床工作已30余年,一直致力于普通外科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是肝胰移植和肝胰组织工程、肝胆胰肿瘤领域。

1989.9~2002.2在浙江医科大学附第二医院普外科工作,担任普外科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1993年获得博士学位。

1997年3月至1998年1月在美国肝脏移植中心Pittsburgh大学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进修学习,参与了器官移植免疫的实验研究。

2002.2~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瑞金医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长。

2019年厦门市中医院成立“彭承宏名医工作室”[1]

人物成就

目前承担的课题包括卫生部行业基金,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础重点项目。

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二和第五完成人),一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专利三项,发表论著3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2012年度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胆囊胆道外科上榜名医,同一科室上榜名医还有董家鸿、彭承宏、彭淑牖周宁新梁力建别平陈孝平吴金术张永杰王曙

妖刀+机器人手术

在彭承宏最专注的肝胆胰外科领域,无论是国内首例劈离式肝移植、亚洲首例七脏器移植等开腹手术,还是国内开展例数最多、在国际机器人外科大会(CRSA)上被誉为成就“堪比登月”的机器人胰腺外科手术,彭承宏领衔着瑞金医院普外科团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2]

 

随着一声令下,达·芬奇机器人胰腺手术正式开始,主刀医生彭承宏坐在离病人2米远的操作台前,把眼睛贴在观察视镜上,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套着机械指环;而手术台边,高科技显微手术机器人身披“手术服”罩着几个专用的隔离塑料袋,已将机械臂伸入病人身上4个直径约1厘米左右的小洞,探进腹腔。 彭承宏双手食指、拇指一开一闭,机器人手中的血管钳随之一开一合。透过摄像头,他“仿佛钻进了病人的肚子”。 56岁的彭承宏,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被誉为“几乎操作完成过外科界所有最复杂的手术”、“可以从头开到脚”的外科医生,看过他手术的人无不为他的快和精准而惊叹[3]

在他最专注的肝胆胰外科领域,无论是国内首例劈离式肝移植、亚洲首例7脏器移植等开腹手术,还是国内开展例数最多、在国际机器人外科大会(CRSA)上被誉为成就“堪比登月”的机器人胰腺外科手术,彭承宏领衔着瑞金医院普外科团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作为外科医生的分身,机器人拥有4只手臂。其中两条分别代表主刀医生的左右手,另一条是可交替使用,或用作牵开组织,也可当主操作手臂。最后一条代表了医生的双眼,它自带光源,装有两个摄像头,能把脏器放大10倍,并以三维立体画面呈现给医生。 还有一辅助孔,担当传统手术中主刀医生的助手,负责吸引、递针递线等操作。因此,操作显微手术机器人的医生都感觉自己“仿佛钻进了病人的肚子”。 与人的手臂一样,手术机器人也有肩、肘、腕三个关节,能够上下左右任意移动。它的前臂有些特别可脱卸,能根据需要安装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关节最为神奇,拥有比人手腕更加灵活的能力,不仅能自由旋转540度,还能在手腕做出向下90度弯曲的动作后,再自由旋转540度,足以进入许多人手不能企及的狭小空间。 手术机器人的“手”更是品种丰富,有的是剪刀,有的是镊子,有的能缝合,有的能止血……有了这些小手,传统的开胸器、手术剪刀、镊子都退居二线了。 “有了‘达·芬奇’以后,只需在患者的腹部上打几个孔,随后通过‘机器人’这一微创器械进行手术,不仅损伤小,而且恢复快,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主刀医生拥有了超常放大的‘视力’,还有无比灵巧的手臂。机器人将手术‘微创化’拓展到了许多过去难以企及的部位。而在患者身上留下的只有几个小孔,而且术后恢复非常好。”彭承宏说。

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外科学领域,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克服了腹腔镜微创外科二维视野的缺陷,实现三维真实视野,像胰腺癌这类的手术以前微创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在腹部打5个1厘米左右的小孔就可切除肿瘤,完成胰腺癌根治术。 胰腺位于上腹部,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不像胃等一些器官是游离在腹腔内的,胰腺被称为后腹膜器官或者接位器官,处于腹腔的最深处,前面有固定的器官挡住医生的视线,周围密布着重要血管,也就是说医生要进入的话要牵开其他的器官,暴露非常不好,要想暴露好切口就要拉很大,以往传统的开腹手术中,病人的刀疤长度至少20厘米以上,病人必定将大伤元气。” “2010年,瑞金医院率先引进了达·芬奇手术系统[4],那时候大家都兴奋不已,因为 ‘一个新的外科医学时代近在眼前’,传统手术的微创化是所有外科医生的梦想。”彭承宏说。

血管外膜上的刀尖舞蹈

“彭教授最绝的是电刀操作,看他切肝就像别人切豆腐,切面特别平整,除了电凝留下的黑点。”他的学生说,“每次观摩手术时,彭教授背后都站满了人,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刀仿佛在血管外膜上跳舞,看起来如同艺术的享受。”

这种刀法也绝非是“花拳绣腿”。彭承宏介绍,手术时若使用缝合或结扎,难免繁琐;电刀的凝切可以缩短手术时间。肝脏断面的出血,采用电刀的高火深凝不仅方便止血,对于杀死残余癌细胞也有很大益处。“手术做得漂不漂亮是其次,重要的是有没有做好,能不能把病治愈。”

2004年底,瑞金医院来了一名重症患者,她的消化道几乎完全被息肉充斥,有些甚至发生了癌变,简单切除任一器官都已回天乏术。科室讨论提出,“做病变脏器的成簇移植行不行?”

在基层医院的那些“全科”手术记忆涌上脑海,涉及肝、胰、脾、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等七个脏器的手术径路在他脑中飞快地运转,精通于各大脏器的“妖刀”翻飞,接通的血管使器官依次转为红润。整台手术历时12小时,术后第一天,患者摘掉了呼吸机;第六天,已恢复自主饮水能力。

这一载入中国外科手术史册的手术亦是亚洲首例多脏器葡萄簇联合移植术,彭承宏说,“如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有些自豪。”

妖刀+机器人,新外科时代来了

现在,一面继续修炼独门刀技,一面又有了新装备——机械臂的彭承宏正在将“妖”字发扬得愈发光大。在他看来,达芬奇机器人[5]该为术者所用,而非术者本末倒置对辅助设备的一味追求。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

彭承宏给出建议,一是不可轻视传统手术基本功,二是真正运用机器人拓展至难以企及的手术部位,“机器人为你带来的是肉眼无法拥有的超常视力与视野,以及拥有7个自由度的灵活防颤手臂,避免了许多原本可能导致的危险。”

近六年间,他带领团队使用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完成复杂肝胆胰腺手术逾700例,其中,有全球首例机器人辅助胆囊癌根治术、全球至今最大样本量的机器人辅助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等。

“妖刀”之名渐传江湖,美国临床机器人外科协会(CRSA)主席Giulionatti对彭承宏团队亦给予高度评价,赞其原创性;彭承宏及其手术团队多次在美国举办的机器人外科大会上获演讲论一等奖[6]

视频

程东峰,彭承宏教授-机器人辅助胰腺癌的手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