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承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承宏
彭承宏
國籍 中國
民族 漢族
職業 教授,主任醫師

彭承宏,教授,主任醫師,博導,博士後導師。擅長肝臟移植、肝膽胰外科、腹腔鏡外科、機器人胰腺手術、後腹膜腫瘤。

早年經歷

父母分別是部隊衛生員與藥劑師的醫藥家庭,「堅決不學醫」的念頭牢牢占據着青年的心。在動盪的歲月里,彭承宏想參軍,想做飛行員,想在數理化的天地大展身手。然而事不盡人意,1974年夏天,彭承宏響應國家號召,插隊下鄉。「兩年後恢復高考,父母和我都希望能讀大學。不過大學最後也沒念成,我先服從分配去了杭州衛校醫學專業。」

最初的那段求學時光,看書是他唯一的精神慰藉,「漸漸地我發現,醫學也挺有意思的。」性格直爽認真的彭承宏有着白羊座的優點,「每一件事我都想做到最好,讀書當然也不例外。」

畢業後,彭承宏先分配至桐廬縣富春江區中心醫院,成為該院的首名外科醫生。「當時和幾名婦產科醫生一起,闌尾、疝氣什麼都開,麻醉也得自己親自上,在衛校學到的所有知識都充分運用了。」此後,在水電十二局職工醫院,他一邊繼續為患者提供「全科」手術,一邊開始做起了動物手術操作練習。

僅憑藉一台單位新購置的國產手術顯微鏡,他便打下了紮實的顯微外科基礎。時隔多年,在首例劈離式肝移植手術中,總重量1080克的供肝在彭承宏精細的刀法下被仔細分為850克與230克的兩塊,且各自都擁有獨立的動靜脈與膽道系統,最終挽救了兩位患者的生命。

1997年,在親戚的資助下,已頗有專業建樹的彭承宏打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美國匹茲堡大學多器官移植中心的一年時間裡,他重拾武功,做起了小鼠的肝臟、心臟移植,並不斷在手術中分析、打磨、凝練,刀法「妖」態初顯。

人物經歷

彭承宏教授者從事肝膽胰外科臨床工作已30餘年,一直致力於普通外科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主要是肝胰移植和肝胰組織工程、肝膽胰腫瘤領域。

1989.9~2002.2在浙江醫科大學附第二醫院普外科工作,擔任普外科主任,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二院外科教研室主任。

1993年獲得博士學位。

1997年3月至1998年1月在美國肝臟移植中心Pittsburgh大學Starzl器官移植研究所進修學習,參與了器官移植免疫的實驗研究。

2002.2~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外科,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瑞金醫院-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副所長。

2019年廈門市中醫院成立「彭承宏名醫工作室」[1]

人物成就

目前承擔的課題包括衛生部行業基金,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科委基礎重點項目。

兩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第二和第五完成人),一次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二完成人)。獲得專利三項,發表論著300餘篇,其中SCI收錄50餘篇。

2012年度榮獲"中國名醫百強榜"膽囊膽道外科上榜名醫,同一科室上榜名醫還有董家鴻、彭承宏、彭淑牖周寧新梁力建別平陳孝平吳金術張永傑王曙

妖刀+機器人手術

在彭承宏最專注的肝膽胰外科領域,無論是國內首例劈離式肝移植、亞洲首例七臟器移植等開腹手術,還是國內開展例數最多、在國際機器人外科大會(CRSA)上被譽為成就「堪比登月」的機器人胰腺外科手術,彭承宏領銜着瑞金醫院普外科團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2]

 

隨着一聲令下,達·芬奇機器人胰腺手術正式開始,主刀醫生彭承宏坐在離病人2米遠的操作台前,把眼睛貼在觀察視鏡上,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套着機械指環;而手術台邊,高科技顯微手術機器人身披「手術服」罩着幾個專用的隔離塑料袋,已將機械臂伸入病人身上4個直徑約1厘米左右的小洞,探進腹腔。 彭承宏雙手食指、拇指一開一閉,機器人手中的血管鉗隨之一開一合。透過攝像頭,他「仿佛鑽進了病人的肚子」。 56歲的彭承宏,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被譽為「幾乎操作完成過外科界所有最複雜的手術」、「可以從頭開到腳」的外科醫生,看過他手術的人無不為他的快和精準而驚嘆[3]

在他最專注的肝膽胰外科領域,無論是國內首例劈離式肝移植、亞洲首例7臟器移植等開腹手術,還是國內開展例數最多、在國際機器人外科大會(CRSA)上被譽為成就「堪比登月」的機器人胰腺外科手術,彭承宏領銜着瑞金醫院普外科團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作為外科醫生的分身,機器人擁有4隻手臂。其中兩條分別代表主刀醫生的左右手,另一條是可交替使用,或用作牽開組織,也可當主操作手臂。最後一條代表了醫生的雙眼,它自帶光源,裝有兩個攝像頭,能把臟器放大10倍,並以三維立體畫面呈現給醫生。 還有一輔助孔,擔當傳統手術中主刀醫生的助手,負責吸引、遞針遞線等操作。因此,操作顯微手術機器人的醫生都感覺自己「仿佛鑽進了病人的肚子」。 與人的手臂一樣,手術機器人也有肩、肘、腕三個關節,能夠上下左右任意移動。它的前臂有些特別可脫卸,能根據需要安裝不同功能的「手」。而它的腕關節最為神奇,擁有比人手腕更加靈活的能力,不僅能自由旋轉540度,還能在手腕做出向下90度彎曲的動作後,再自由旋轉540度,足以進入許多人手不能企及的狹小空間。 手術機器人的「手」更是品種豐富,有的是剪刀,有的是鑷子,有的能縫合,有的能止血……有了這些小手,傳統的開胸器、手術剪刀、鑷子都退居二線了。 「有了『達·芬奇』以後,只需在患者的腹部上打幾個孔,隨後通過『機器人』這一微創器械進行手術,不僅損傷小,而且恢復快,在機器人的幫助下,主刀醫生擁有了超常放大的『視力』,還有無比靈巧的手臂。機器人將手術『微創化』拓展到了許多過去難以企及的部位。而在患者身上留下的只有幾個小孔,而且術後恢復非常好。」彭承宏說。

目前國際上最前沿的外科學領域,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克服了腹腔鏡微創外科二維視野的缺陷,實現三維真實視野,像胰腺癌這類的手術以前微創連想都不敢想,現在在腹部打5個1厘米左右的小孔就可切除腫瘤,完成胰腺癌根治術。 胰腺位於上腹部,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不像胃等一些器官是游離在腹腔內的,胰腺被稱為後腹膜器官或者接位器官,處於腹腔的最深處,前面有固定的器官擋住醫生的視線,周圍密布着重要血管,也就是說醫生要進入的話要牽開其他的器官,暴露非常不好,要想暴露好切口就要拉很大,以往傳統的開腹手術中,病人的刀疤長度至少20厘米以上,病人必定將大傷元氣。」 「2010年,瑞金醫院率先引進了達·芬奇手術系統[4],那時候大家都興奮不已,因為 『一個新的外科醫學時代近在眼前』,傳統手術的微創化是所有外科醫生的夢想。」彭承宏說。

血管外膜上的刀尖舞蹈

「彭教授最絕的是電刀操作,看他切肝就像別人切豆腐,切面特別平整,除了電凝留下的黑點。」他的學生說,「每次觀摩手術時,彭教授背後都站滿了人,整套動作如行雲流水,刀仿佛在血管外膜上跳舞,看起來如同藝術的享受。」

這種刀法也絕非是「花拳繡腿」。彭承宏介紹,手術時若使用縫合或結紮,難免繁瑣;電刀的凝切可以縮短手術時間。肝臟斷面的出血,採用電刀的高火深凝不僅方便止血,對於殺死殘餘癌細胞也有很大益處。「手術做得漂不漂亮是其次,重要的是有沒有做好,能不能把病治癒。」

2004年底,瑞金醫院來了一名重症患者,她的消化道幾乎完全被息肉充斥,有些甚至發生了癌變,簡單切除任一器官都已回天乏術。科室討論提出,「做病變臟器的成簇移植行不行?」

在基層醫院的那些「全科」手術記憶湧上腦海,涉及肝、胰、脾、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等七個臟器的手術徑路在他腦中飛快地運轉,精通於各大臟器的「妖刀」翻飛,接通的血管使器官依次轉為紅潤。整台手術歷時12小時,術後第一天,患者摘掉了呼吸機;第六天,已恢復自主飲水能力。

這一載入中國外科手術史冊的手術亦是亞洲首例多臟器葡萄簇聯合移植術,彭承宏說,「如今回想起來,依然覺得有些自豪。」

妖刀+機器人,新外科時代來了

現在,一面繼續修煉獨門刀技,一面又有了新裝備——機械臂的彭承宏正在將「妖」字發揚得愈發光大。在他看來,達芬奇機器人[5]該為術者所用,而非術者本末倒置對輔助設備的一味追求。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度?

彭承宏給出建議,一是不可輕視傳統手術基本功,二是真正運用機器人拓展至難以企及的手術部位,「機器人為你帶來的是肉眼無法擁有的超常視力與視野,以及擁有7個自由度的靈活防顫手臂,避免了許多原本可能導致的危險。」

近六年間,他帶領團隊使用達芬奇機器人輔助完成複雜肝膽胰腺手術逾700例,其中,有全球首例機器人輔助膽囊癌根治術、全球至今最大樣本量的機器人輔助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等。

「妖刀」之名漸傳江湖,美國臨床機器人外科協會(CRSA)主席Giulionatti對彭承宏團隊亦給予高度評價,贊其原創性;彭承宏及其手術團隊多次在美國舉辦的機器人外科大會上獲演講論一等獎[6]

視頻

程東峰,彭承宏教授-機器人輔助胰腺癌的手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