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徐兆寿,1968年生,甘肃凉州人,文学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院长,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首批荣誉作家。1988年开始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长篇小说有《非常日记》、《生于1980》、《幻爱》(《我的虚拟婚姻》)、《非常情爱》、《生死相许》、《伟大的生活》等,诗集有《那古老大海的浪花啊》、《麦穗之歌》等,学术著作有《我的文学观》、《中国文化精神之我见》、《非常对话》、《爱是需要学习的》、《爱与性的秘密》等,获"全国畅销书奖"、"敦煌文艺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十多项奖,在《新华文摘》、《光明日报》、《小说评论》、《文艺争鸣》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数十篇。
徐兆寿 | |
---|---|
出生 | 1968年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教授 |
徐兆寿主要著作
诗歌有:
1、长诗《那古老大海的浪花》(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9月)
2、诗集《麦穗之歌》(青海人民出版2000年5月)
3、诗集《北色苍茫》(敦煌文艺出版社)2016.12
长篇小说有:
4、《伟大的生活》(1998年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长篇播出)
5、《生死相许》(1998年甘肃人民广播电台长篇播出)
6、《非常日记》(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年6月)成为该年度最畅销小说,被出版界黍为“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
7、《生于1980》(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被誉为“当代贾宝玉之传”
8、《非常情爱》(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11月)
9、《幻爱》(甘肃美术出版社2006年5月)为国内首部提示婚姻生活的小说,原名为《我的虚拟婚姻》
10、《荒原问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5月)评论家白烨称其为“60后小说写作新的标高”
随笔和散文
11、《言立集》(敦煌文艺出版社)2016.12
学术研究著作有:
12、《非常对话》(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1月)与中国社会学家刘达临对话集
13、《我的文学观》(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2月)
14、《中国文化精神之我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15、《爱是需要学习的》(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1月》
16、《爱与性的秘密——徐兆寿性文化随笔》(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已连续印刷多次
17、《华夏文明在甘肃》(人民出版社2013年5月)(副主编)
18、《旅游服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
19、《旅游文化创意与策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20、《精神的高原——当代西部文学中的民间文化书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
21、《人学的困境与超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2月)
22、《丝绸之路上的使者》(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23、《重返经典——在中国西北角重读人类经典》(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
徐兆寿2007年以来发表论文
注: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在2007年之前,大多为文学作品,评论间或有之。曾在《诗刊》、《诗歌报》、《星星诗刊》、《飞天》、《金城》等杂志发表诗作数10首,在《中国青年》、《大学生杂志》、《今晚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鑫报》等杂志和报纸上开设专栏,发表文章近百篇。2002年《非常日记》之后,专注于长篇小说的创作。2006年被邀在新浪、搜狐开设名人博客,几年下来,大概近200篇文章。现一半以上已经结集出版。2007年开始写评论文章。
1、《论伟大文学的标准》,《小说评论》,2007年第4期
2、《论伟大文学的标准》,《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全文转载
3、《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几个转向》,《小说评论》,2008年第3期
4、《新论孔子“述而不作”》,《甘肃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5、《文艺争鸣》 《新时期以来小说性叙事研究》, 2008年第2期
6、《当代中国作家的文化缺失及其症候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年第1期
7、《拯救灵魂——读《夜夜舞蹈》有感》,《夜夜舞蹈》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
8、《生活在别处——读杜娟的诗》,《苏鲁梅朵》,2008年9月
9、《西部生态与西部文学的几种关系》,《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10、《当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精神》,《光明日报》,2010年3月14日11版
11、《近三十年小说中情爱主题的演变批评》,《小说评论》,2010年第2期
12、《张承志的文学世界》,《中国作家》,2010年第2期
13、《生态电影的崛起》,《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14、《巴金的理想和知识分子立场》,《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期
15、《生态电影的崛起》,《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0年第6期
16、《第一秦王陵的发现及发掘》,《社会科学》,,2010年10月26日
17、《虚拟世界的意义——从网恋到虚拟性爱》,《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18、《“一见钟情”的历史迷雾和现代解读》,《现代妇女》(理论版),2010年第11期
19、《雷达的评论世界及其意义》,《文艺争鸣》,2011年第1期
20、《中国文化中的性意识批判》,《现代妇女》(理论版),2011年第1 期
21、《文学批评应有的气质》,《人民日报》,2011年2月18日24版
22、《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引发的思考》,《光明日报》, 2011,8,29
23、《批评的错位》,《文学报》,2011年10月27日
24、《第三代西北作家的写作特点》,《小说评论》, 2011.6
25、《性、爱、婚的光谱》,《人口文化》2011年12期。
26、《郁迪与他的诗》,《第一场雪的夜》,学林出版社,2011年10月。
27、《有关岷州、萧雨和诗歌——萧雨〈怡心台边〉序》,《怡心台边》,作家出版社,2011年7月。
28《人是什么》,雅兰《性殇——女社会学家解密中国性趋势》序,台湾大千出版社,2011年6月
29、《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当代旅游》,2011年12期
30、《旅游,焉能缺失文化精神》,《人民日报》, 2011年12月1日
31、《从张炜的〈你在高原〉说开去》,《小说评论》, 2012.1
32、《文坛何以老 青春何以还》,《小说评论》, 2012.2
33、《接地气和接天气》,《小说评论》, 2012.4
34、《开发利用文化资源需要顶层设计》,《甘肃日报》, 2012.4.18日第14版
35、《深挖丝绸之路和黄河的精神宝藏》,《光明日报》,2012年7月17日
36、《一种新的写作现象:原生态文化书写》,《文艺争鸣》, 2012年第9期
37、《人学的困境》,《小说评论》, 2012.5
38、《文化自信从哪里来》,《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39、《西部胡杨》,甘肃日报,2013年10月23日
40、《当下中国电影的艺术缺失》,《人民日报》,2013年12月27日
41、《批评的维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29日
42、《文学故乡的意义探寻》,《光明日报》,2013年7月30日
43、《雷达的文学评论与中国化批评诗学建设》,《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1月
44、《感性风骨 理性激情——谈雷达的文学批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4月
45、《〈一步之遥〉:姜文的心相世界》,《文汇报》,2014.12
46、《敦煌之光》,《飞天》,2014.11
47、《浪漫骑士叶舟》,《光明日报》, 2014.
48、《论西部民间文学的当代再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4期
49、《反抗颓废——三位作家的西部民族民间信仰书写》,《民族文学研究》,2015年第4期
50、《天马》,《人民文学》,年第期
51、《电影的常道——由电影〈智取威虎山〉想到的》,《中国艺术报》,2015年1月7日
52、 《回到形象的塑造——由电影〈重返20岁〉想到》,《文艺报》,2015年1月28日
53、《重新发现丝绸之路 构建亚洲精神共同体》,《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年第2期,
54、 《张艺谋与那一代导演的宿命 》,《文学报》,2015年2月12日
55、《高人》,《黄河文学》,2015年第9期
56《为天地立言 为天下立行 传绝学于后世》,《西北师大报》总第442期,2015年11月
57、《什么山河?何谓故人?》,《文学报》,2015年11月20日
58、《重新确立中国文化的全球位置》,2015年10月21日
59、《寻找老子飞身之地》,《飞天》,2015年第12期
60、《好的文学一定是感性与理性的完满表达》,《兰州晨报》,2015年12月5日
61、《谁说子不语乱力怪神》,《甘肃农村报》,(不详)
62、《点燃中华文明的香火》,《光明日报》,2016年1月8日
63、《敦煌,海子的诗歌发现》,《文汇读书周报》第1606号第三版,2016年3月14日
64、《孔子的形而上学》,《天涯》,2016年第4期
65、《大众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声音——吴婧雯的电影评论》,《名作欣赏》2016年第8期
66、《荒芜之心》,《大家》,2016年第4期
67、《三谒敦煌》,《甘肃日报》敦煌文博会特刊,2016年9月19日
68、《天马行空》,《北京文学》,2016年,第10期
69、《文化自信是文学创新的驱动力》,《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版,2016年10月4日
70、《真实的余华》,《甘肃日报》,2016年10月11日
71、《真实的余华》,《文汇读书周报》第1639号第四版“书人茶话”,2016年11月7日
72、《世界文明的另一个半圆:中国需要一场全球化的文化新叙述》,上观新闻,2016年11月18日
73、《 “重新书写”另一个半球的文明》,《解放日报》思想周刊头条,2016年11月22日
74、《纪录片与大国理想》,《甘肃日报》,2016年12月22日第15版
75、《纪录片是国家前进步伐的回响》,《光明日报》( 2017年01月03日 06版)
76、《乡土文化何以复兴》,《光明日报》,2017年1月6日13版
77、《期待中国美学成视听新风尚》,《光明日报》,2017年1月11日第2版。
78,《十年一拜》,2017年1月1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79,《是非恩怨说敦煌》,《今晚报》2016年5月13日。
作品特点
新世纪以来,徐兆寿敏锐地抓住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并且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视角观察社会问题,被称为“问题小说家”,前期作品《非常日记》、《非常情爱》、《非常对话》等形成了“非常”系列小说,引发了对当代大学生或“80”后的生存和精神状态的热议。
同时也致力于性文化的研究,大胆地触及中国文化的“禁区”,反映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西文化的冲突下信仰失落时的心灵焦躁、现代人的异化等人性的主题—既有对人性心理焦躁、彷徨的揭露也有对理想世界构建温情的一面。也曾与著名的性学家刘达临教授就性文化方面的问题进行解读,成为全国首位在新浪开设大学生性心理咨询的专家,被誉为青年性学领军人物。他的创作属于智性的带有文化哲学色彩的写作,与社会学、生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的血缘联系,他的知识结构和精神资源既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又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精神。(雷达评语)
近期作品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与建立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一命题展开,有《荒原问道》、《人学的困境与超越》、《问道中华》等作品,形成“问道”系列。
个人经历
1988年入西北师大中文系读本科,创立中文系雪原文学社和《先锋》民刊,任西北师大诗歌学会会长,恢复已经中断的诗刊《我们》。大学期间主要进行诗歌创作,在《诗歌报》、《飞天》等刊物发表数十首诗歌,在《红柳》发表第1 篇小说《终年积雪》。
1992年毕业留校,1995年借调至新华社甘肃分社工作大半年,后返校任《西北师大报》主编。2004年6月转为西北师大旅游学院教师,任主任编辑,一年后转为讲师。
2008年升为副教授。2010年入复旦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破格升为教授。2016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10年6月任西北师大旅游学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西北师大新成立传媒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组建学院。2013年底任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
2015年6月被推选为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2016年10月被选为全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16年12月15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召开一届三次理事会,经主席团审议、理事会表决通过,新增理事30人,替换工作理事12人。徐兆寿当选为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