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微行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微行星(Planetesimal)被认为是存在于原行星盘岩屑盘内的固态物体。

使用改进的成像处理,在哈伯太空望远镜的档案照片中检测到年轻恒星HD 141943和HD 191089的岩屑盘(2014年4月24日)

一种被广为接受的行星形成理论是维克托·萨夫罗诺夫(Viktor Safronov)的微行星假说,说明行星的形成是由微小的尘埃颗粒经由不断的碰撞和黏合,形成越来越大的个体。当这个个体的直径达到大约1公里的大小,就可以直接经由相互间的重力吸引,更快地形成月球尺度的原行星,成为庞然大物。这就是微行星如何经常被定义的。比微行星小的物体依赖布朗运动或是气体中的湍流运动,使彼此间能发生足以导致黏合的碰撞。还有,微行星也可能在原行星盘的盘面中段尘埃颗粒密集成层的区域,因为经历重力的不稳定而聚集。许多的微行星会因为剧烈的撞击而破碎,但是一些最大的微行星可能经历这个阶段后仍能存在并继续增长成为原行星,然后成为行星

一般相信这个时期大约在38亿年前,在经历了后期重轰炸期的阶段之后,大部分在太阳系内的微行星不是完全被抛出太阳系外,就是进入距离异常遥远的轨道,例如欧特云,或是被来自类木行星(特别是木星海王星)规则的重力轻轻的推送而与更大的物体碰撞。少数的微行星可能被捕获成为卫星,像是火卫一火卫二,以及类木行星许多高倾角的卫星。

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微行星对科学家是非常有价值的[1],因为它们蕴含了有关我们的太阳系诞生时的讯息。虽然它们的外表的化学组成可能已经被强烈的太阳辐射改变,但内部的成分基本上仍是微行星形成时未被碰触过的原始物质。这使每个微行星都像“时间胶囊”,它们的结构能告诉我们太阳星云以及我们的行星系统形成时的条件。

微行星的定義

在英文裡,planetesimal這個字源於數學無窮小量(無限小)的觀念,字面上的意義是無限小的行星。

當這個名詞被運用在行星形成的過程'中時,有些科學家也會使用微行星這個字眼當作為一般的太陽系小天體-像是小行星彗星-,它們是在形成的過程中被留下的天體[2]。在2006年,居於行星形成領導地位的專家們在會議中決議微行星的定義如下:

在現在的太陽系,這些小物體也依據動力學和構成來分類,並且也做了些附帶的演變, 例如,成為彗星古柏帶天體特洛依小行星。換言之,一些微行星適合成為其他種類的天體,一旦行星的形成結束,它們就會被賦予有其他不同的名稱。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定義沒有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背書(認可),并且其他的工作小組也許會選擇採取同樣或採用不同的定義。

视频

46亿年前原始地球形成,竟是微行星撞击而成的,看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