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活着(刘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怎样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刘旭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怎样活着
从表面上看,庄农人除了麦黄六月猴急猴急地忙一阵,大多时候,虽然忙着,却忙得从容,忙得淡定。麦娇贵,黄了,就得抢收。时间不等人,风,白雨,太阳,都会让一年的辛苦大打折扣。因而没有人为了贪图享受,麦黄六月还不紧不慢,不慌不忙。而其他时间,相对就自由得多了。
播种,耕地,锄草,收获,等等,迟一点,早一点,只要差不多,都不影响大局。性子急的,就早一点,抓得紧一点,性子慢的,就迟一点,抓得不怎么紧。早也早不了多少,迟也迟不了多少,也就几天时间,只要不错过节候,都行。
生活在一个村庄里,耕种着一样的土地,遵循着差不多的规程,过着差不多的生活,该干什么干什么,各有各的打算,各有各的方式。大体上,该种种,该收收,务好庄农,有条不紊地过好日子,就行了。这样的生活,在吴家坪上人看来,自古以来如此,再也自然不过。
庄农上的活,除了累,苦,还多,还枯燥。每块地,都有性格,你肯下苦,肯花力气,认真伺候,精心打理,功夫到了,它就给你你想要的粮食。你如果敷衍,舍不得力气,凑凑合合,它也就凑凑合合,敷衍你,也长些粮食,但会少很多。土地的想法,就是要你天天陪伴,抚慰,伺候。只有你和它融在一起的生活,才是土地愿意付出的生活,也才是你闲下来心里不慌,晒暖暖,谝闲传,自由惬意的生活。
不管多么枯燥,作为庄农人,务弄土地本来就是生活中最重要,最大的事,谁都得忍着。不忍着,你的生活,就会出问题,就会困窘,就会慢慢地不如人。何况,这些黄土地并不肥沃,需要精心耕耘,下苦侍弄。有些年成,就算付出了,尽心尽力了,老天爷不开恩,土地不怜悯,会歉收。再不上心,那将会是什么样的收成?
看起来,庄农人憨憨的,愚笨而慵懒。在村道里慢慢地走来走去,好像很清闲;在涝坝台子上晒暖暖,谝闲传,好像吃饱喝足,一分钱的心也不操。悠闲自在,无所事事,好像是一种生活的日常。但事实上,他们的心都在土地上,在自己扎扎实实过着的日子上,在全家人温饱的生活上。怎样生活,他们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方式,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
他们的想法是简单的,生活也是简单的。他们的想法是单纯的,生活也是单纯的。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一个刨土寻食的黑头虫,卑微,脆弱,只有紧紧抓住脚下的土地,才能抓住生活的救命稻草。高过自己目光的事,远离自己的认知,远离自己的生活,大多数人,不去奢想,不去幻想。
在那样一个偏远,贫穷,闭塞的小山村,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出不了一趟远门。所有生存的经验,都来自于祖辈的口授心传和自己的体会,怎样生活,在他们看来,不需要别人担心,不需要别人指导。
但是,村庄的大门正在缓慢打开,以他们的聪明和勤劳,将来怎样生活,他们会以自己的行动和方式,告诉世人,告诉后代。
走亲戚
乡里人情关系错综复杂,有远有近,有疏有密,大抵脱不了亲戚邻里。邻里,不单是左邻右舍,一个村庄里的人,都可以算作邻里。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想去谁家浪,就去谁家浪,不怎么讲究仪式礼仪,都很随便。而亲戚,基本都在外村,路有远有近,一般要走,是要讲些仪式礼仪的。
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但事实上,并不完全是那么回事。一家亲戚,多长时间该去走一走,大家心里都有数。走得勤了,关系可能会越来越亲,但在待遇上,一定会越来越随便。走得不勤,关系可能会越来越疏远,但作为亲戚的身份,会越来越被抬举。当然,勤和不勤,都是相对的,过勤,虽然身份是亲戚,多半不被当作亲戚看待;过不勤,亲戚的情分会变淡,身份会掉价,甚至疏远,双方都会觉得尴尬。
好在,吴家坪上人都知道,什么样的亲戚,该勤走,什么样的亲戚,不能勤走。小孩子的舅家,婆娘的娘家,男人的丈人家,是相同的一家亲戚。小孩子,要勤走,不拘时间,不拘次数,带话说事,或者单纯去玩,想住多长时间,随便,不会当做正儿八经的亲戚;婆娘,刚嫁出去的几年,要勤走,慢慢地要少下来,但一年之间,怎么着也得走一两回,两三回;转娘家,刚开始可以住十天半个月,以后就不能多住,两三天足够,也不会当做正儿八经的亲戚。男人,丈人家是最重要的亲戚之一,不需要劳力,一年走一两回,也就够了;需要劳力,在忙节上,要主动勤走,有什么活,搭把手,出点力,丈人家既当家人,又当亲戚,一直会抬举。
平时走亲戚,可以不过分打扮,但必须要穿戴齐整;手里不会空着,有什么,拿什么,不在多少,体面一点,实惠一点,就行。逢年过节,大多要打扮一下,穿上新衣服,没有新的,也要拿出平时舍不得穿的穿上,收拾得干干净净,利利索索。去了,亲戚家抬举,好吃好喝做了,吃烟喝茶招待。这时候大多一本正经,当天去当天回,不多打扰。对亲戚家来说,有体面的亲戚来,自己脸上也有光,自然会用最高格的礼节招待。
当然,和亲戚的身份有关。上了年纪的人,无论什么亲戚,不会走的太勤,去了,会当贵客招待。一般的大人,或者代表大人的小孩子,也会受到一样的礼遇。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传下来的规矩,谁都知道遵守。自己遵守了,别人也会遵守,自己高待别人,别人才会高待自己。一半是出于亲戚关系,一般是出于人情世故。
什么样的亲戚,该怎么样招待,人们心里都清楚。什么样的亲戚,该拿什么样的礼当,人们心里也都清楚。什么样的亲戚家,必须要足够讲究,可以住,住多长时间,或者不住,人们都有自己的基本衡量。心里有了秤,任何时候,走亲戚都恰如其分,亲情,得以延续,关系,得以增进。
看起来,走亲戚是很随意的事,但被人们琢磨出了一定的道道,就得按着一定的规程。人们通过走亲戚,互通有无,延续亲情,保持长久的亲戚关系。这些基于生活经验的事,多么不起眼,但又是多么有趣啊!正如他们的生活,那么平淡,却又充满无穷的活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