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胆管梗阻、严重的胆道感染、胆结石、胆汁排泄不通畅伴发细菌感染、化脓和积脓,主要症状有寒战、发热、腹痛、黄疸、休克。常发生在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病,还见胆道狭窄或者癌症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发热,呈现败血症的症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黄疸,可并发感染中毒性休克。

基本信息

就诊科室:消化内科|肝胆外科

是否医保:是

英文名称: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

疾病别称: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是否常见:是

是否遗传:否

并发疾病:肝脓肿

治疗周期:长期间歇性治疗

临床症状:剑突下或右上腹剧烈疼痛、寒战、高热、黄疸

好发人群:40~60岁人群

常用药物: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环丙沙星

常用检查:B超、胸腹X线、经内镜逆行胆管引流、经皮肝穿刺引流

病因

1.胆管结石

是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最常见的原因,占80%以上。

2.胆道寄生虫

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症。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肠道蛔虫的感染率达50%~90%。胃肠功能紊乱、饥饿、驱虫治疗不当或胃酸缺乏者,蛔虫容易钻入胆管。蛔虫喜碱性环境,有钻孔习性,易进入胆管,引起胆管不完全性梗阻,细菌被蛔虫带人胆道,在胆道梗阻、胆汁淤积的情况下,大量生长繁殖,引起APC。

3.肿瘤

主要是胆管及壶腹周围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

4.胆管狭窄

包括胆总管下端狭窄,肝门部胆管及肝内胆管狭窄,狭窄可以是一处,也可以是多处,轻重程度不等,狭窄上段胆管扩张多伴结石存在。

临床表现

1.一般起病急骤,突然发作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伴恶心及呕吐,继而出现寒战和发热,半数以上的患者有黄疸。典型的病人均有腹痛、寒战及发热、黄疸等charcot三联征,近半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烦躁不安、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征象。

2.腹痛比较常见,为本病的首发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疼痛的部位一般在剑突下和(或)右上腹部,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肩背部。疼痛的轻重程度不一,因胆管下端结石和胆道蛔虫引起的腹痛非常剧烈,而肝门以上的胆管结石,以及肿瘤所致胆道梗阻继发感染所致的APC,一般无剧烈腹痛,仅感上腹部或右上腹部胀痛、钝痛或隐痛,通常可以忍受。

3.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除少数病人因病情危重,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体温可以不升外,一般APC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高热。部分病人有寒战是菌血症的征象,此时做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其细菌种类与胆汁中的细菌相同。肝脏—叶内胆管结石所致的APC常常仅有发热,而腹痛和黄疸可以很轻,甚至完全不出现。

4.黄疸是APC另一个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占80%。黄疸出现与否及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胆道梗阻的部位和梗阻持续的时间。一般来讲胆道梗阻的时间越长,胆道内压力越高,梗阻越完全,黄疸就越深。肝总管以下的胆管梗阻容易出现黄疸。肝内某一支胆管梗阻,反复胆管炎发作可引起该叶肝脏纤维化萎缩,但黄疸可以不明显,甚至不出现。恶心及呕吐是Charcot三联征以外的常见的伴发症状。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巩膜和皮肤黄染,皮肤有抓痕,80%的患者剑突下和右上腹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通常不明显。在胆囊未切除及胆囊没有萎缩的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在胆囊同时有急性炎症时,右上腹则出现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墨菲征阳性,有炎性渗出的患者,右下腹有腹膜炎的征象,应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但本病仍以右上腹部压痛明显,鉴别起来并不困难。伴有肝脓肿的患者,可出现右季肋部皮肤水肿,压痛及肝区叩击痛阳性。

诊断

根据反复发作的胆道病史,有高热、寒战、黄疸、全身中毒症状及腹膜炎体征,结合B超检查可诊断。

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

血常规是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比例偏高,血胆红素增高或伴肝功能异常。

腹部X线片。

B超示胆囊增大或胆管扩张,有时可探及胆石。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提示梗阻部位和病变性质。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可提示胆系病变。

鉴别诊断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1]:管腔狭窄,管腔外径变化不大;散在分布;串状或不规则状;临床为慢性病程。

2.慢性胆管炎[2]:以明显的肝内外胆管扩张并胆结石为主要表现;特征性表现:结石常呈条状或柱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很少有发热和黄疸。

治疗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治疗原则是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减轻胆管内压力和引流胆汁。治疗方案应根据住院时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应在严重休克或多器官功能未发生衰竭之前就及时采用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必须结合有效的非手术疗法,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1.非手术治疗 在疾病早期,尤其是急性单纯性胆管炎,病情不太严重时,可先采用非手术方法。有75%左右的病人,可获得病情稳定和控制感染,而另25%病人对非手术治疗无效,并由单纯性胆管炎发展成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应及时改用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解痉镇痛和利胆药物的应用,其中50%硫酸镁溶液常有较好的效果,用量为每次30~50ml服用,或10ml,3次/d,胃肠减压也常应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很重要,虽在胆管梗阻时胆汁中的抗生素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所需浓度,但它能有效治疗菌血症和败血症,常用的抗生素有庆大霉素、氯霉素、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和第3代头孢菌素等,最终还须根据血或胆汁细菌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再调整合适的抗生素。如有休克存在,应积极抗休克治疗;如非手术治疗12~24h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应即进行手术;即使休克不易纠正,也应争取手术引流,因只有胆管梗阻解除后,休克才能得到纠正。

(1)一般治疗:胃肠减压可以减轻腹胀、减轻呕吐以及对胆汁分泌的刺激。在诊断明确后可给予止痛解痉药,如肌注阿托品、山莨菪碱或哌替啶(度冷丁)。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病人多有脱水,应适当补充液体,静脉输入维生素C和维生素K。

(2)抗休克治疗:首先尽快补充血容量,可用静脉输液、输血。若血压仍偏低,可选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治疗,尿少时应用此药物尤为必要。少数病人一旦停用升压药后,血压又趋下降,遇此情况,待血压上升后,将药物浓度逐渐减少,待血压稳定后再停用,有时需维持用药2~3天。有些病人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经输液、纠正休克后酸中毒即可纠正,有时仍需适量应用碱性药物来纠正。

(3)抗感染:胆道感染选用抗生素的原则是根据抗菌谱、毒性反应、药物在血液中浓度及胆汁中排出多少而选择,理论上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血培养的药敏结果。在细菌培养未出结果前,抗生素的选择主要根据临床经验及胆汁中最常见的细菌情况而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包括抗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药物。需氧菌主要是大肠埃希杆菌,可选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广谱青霉素或者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哌酮等)。此外,喹诺酮类抗生素及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商品名为泰能)较敏感。甲硝唑对厌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抗菌谱广,胆汁中浓度高。近年来,新型制剂替硝唑已应用于临床,未发现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

(4)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炎症部位的体液渗出和细胞的聚集,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减轻细菌毒素对重要器官的损害,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增强血管对升压药物的反应,因而多数学者主张对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人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中毒性休克,常用剂量为氢化可的松200~300mg/d或地塞米松15~20mg/d,随液体静脉滴注。

(5)预防肾功能不全:升压药、抗生素的选择,应避免应用减少血容量或有肾毒性的药物,在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给甘露醇利尿,促进毒物排出。如已有肾衰,要考虑尽早应用肾透析治疗。


并发症

1.肝脓肿

细菌停留在肝脏,引起肝脓肿。肝脓肿附近可出现化脓性感染、膈下脓肿、局限性腹膜炎。

2.多器官功能衰竭

以肾功能衰竭为主,其次依次为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循环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病死率高于单器官衰竭的病死率。

视频


告诉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怎么形成的。


5.3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參考來源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