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性别角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Gender role)又称性别作用,指由于人的性别差异而带来的不同的心理特点或行为模式。男性与女性在姿势、神态、声调、举止等许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点。在任何社会或民族中,对男性与女性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起的不同的作用怀有一种普遍的期待。

目录

历史演变

文化观点

争论焦点

性别意识

社会发展

认识误区

正确培养

历史演变

对于哺乳动物来说,在原始社会,雄性从事狩猎和战斗,雌性进行采集和养育子女。对人类来说,在农业社会,则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到礼教的约束,活动大多限制在家庭内,男性则有更多的社会交往自由,人们广为称道的是“贤妻良母”和“男儿志在四方”的行为模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妇女从封建家庭桎梏中解脱出来,参与较多的社会活动。

但性别角色的传统观念仍然是男性应有事业心、进取心和独立性,行为粗犷豪爽、敢于竞争,即具有“男性气质”;女性则应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于理家和哺育子女、对人温柔体贴、举止文雅娴静,即具有“女性气质”。凡其行为模式与所期望的性别角色一致,便会受到社会的接纳和赞许;否则,会遭到周围人群的冷讽热嘲或排斥。

对于其他动物来说,其他哺乳动物的情况和人类原始社会时的情况基本类似,除了土狼是雌雄都要投入战斗以及猫科动物的雌性参与捕食活动等等。而非哺乳动物,举个典型的例子,昆虫中的蚂蚁蜜蜂之类的,则是雄性只参与繁衍活动,而雌性则被分为许多职业——蜂王或蚁后、工蜂或工蚁以及兵蚁等,蜂后或蚁后只负责繁殖,工蜂或工蚁要照顾卵、幼虫、蛹、蜂王或蚁后、雄蜂或雄蚁、兵蚁以及同类,还要负责酿造食物,有些种类的工蚁还会种植植物和畜养牲畜(诸如蚜虫、蚧壳虫、菜粉蝶幼虫、蛱蝶幼虫等鳞翅目昆虫以及一些鞘翅目昆虫),工蜂还要保卫家园,兵蚁则只负责保卫家园。

在人类当中,近代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劳动方式的变化等更多原因,社会进一步开放,更多的成年妇女参与社会活动,从事过去男性传统的职业,而男性则分担常年由妇女包揽的一些家务劳动。不仅如此,在发式、服装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也起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男性蓄长发、着鲜艳服装,女性留短发、着男性服装、吸烟、饮酒等,使性别角色的行为规范有了急剧改变。这种改变又进一步融入当代社会,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就个体演化而言,性别角色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对不同性别子女的态度,便已显露出来。怀孕期间,父母常常推测胎儿的性别,对不同性别的孩子,赋予不同的期望。婴儿出生以后,父母通过衣着、环境布置、取名等活动,把男女婴儿区分开来。两三岁的幼儿,观察父母不同的服装和行为,对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别角色开始有所认识。学龄前儿童的父母给不同性别的子女购买不同的服装和玩具,对男孩的某些顽皮和淘气采取容忍的态度,而对女孩的某些安静文雅则予以称赞。儿童通过玩具和游戏增强了性别角色的意识,使其行为向相应的性别角色转化。入学以后,图书和电视对儿童性别角色的意识将进一步发挥影响

青春期男女区别更明显,恰当的性别角色表现比儿童期更为重要。然而,所谓恰当的性别角色,人们的观念随着社会在变化;但传统的观念仍然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新旧观念的冲突反映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最常见到的是家庭矛盾的增加。

一种新的社会现象是:“两性合一”(androgyny)行为模式的出现。本来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行为是男女两性共有的,只有少数行为对不同性别角色具有特征性。即使如此,纯粹只表现男性或女性行为特征的人也只是很少数,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异性特征。所谓“两性合一”即融男性和女性行为特征于一体。androgyny一词来自两个希腊词根andro(男性)gyny(女性)。这种行为模式的传播,将有利于性别角色传统观念冲突的消除。

对于所有动物来说,性别角色都是要从幼年期开始培养的,动物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比如雄性动物在青春期时展现的竞争天性)。当然,对于昆虫来说,在幼虫期和蛹期,性别角色对他们没有任何影响,这种影响是在它们羽化为成虫之后才开始的。

文化观点

不同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理想行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虽然有一些会比其他一些更广泛接受。例如,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的历史文化中,战争通常被视为(或只被视为)是对雄性适合的,而抚养子女通常(或只是)对雌性而言的。其他的一些观念则会随时间的地点的不同而变化。

例如,在工业社会前的欧洲,医学通常被认为是男性的特权。但是在俄国,卫生保健则通常被认为是女性的工作。哲学观念的结果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可见,也就是欧洲的医院通常是男性的天下,而俄罗斯的医院则有很多的女性医生。

争论焦点

大多的争论存在于究竟性别角色是由于通常可以感觉到的来源于生物性别的行为特征还是来源于早期社会化的行为特征。随着争论的深入,很多研究人员都相信这两个方面对性别角色均有影响。但是,这两者间的相互影响和每个因素究竟是如何具体起作用的仍在激烈的争论中。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按一定顺序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只有达到一定的认知发展阶段才能产生性别认同和适宜角色行为。

社会学习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指出,社会环境对塑造及强化学习者的性别角色有莫大影响,例如学习者会观察、模仿身边的角色模范(models)而形成对性别的理解(Mischel,1966,1993)。阿尔波特·班杜拉(Bandura 1986)更清楚指出这些影响学习者的角色模范包括在家庭、学校、朋辈、书本及传媒中的角色模范。

性别意识

人类当中,在20世纪早期,西方的性别角色是围绕着异性行为的观念展开的,而且是相当固定的。如果人们转换性别角色,例如一个妇女获得高权力的职位,通常是少见的或会被歧视。一个男性,享受性爱,拥有职业,难于表达情感,社会压力大。一个女性,使用化妆品,期望结婚,组建家庭并成为家庭主妇。一个女性化的男人,多少会类似于通常观念中的女性。一个男孩,穿有皱纹的衣服,喜欢像蓝色这样的颜色,玩小锡兵,参加具有竞争性的运动队,喜欢打架,不爱哭,短发。一个女孩,穿裙子和女服,玩洋娃娃,喜欢类似于粉红的颜色,长头发,想化妆。一个男性化的女孩会有通常观念中男孩的行为。

在20世纪中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的性革命、同性恋解放和女权运动后,新的性别角色在西方社会开始出现,并且开始变得具有可变性。一些通常的性别角色观念,像以下所列举的,通常被认为是「固定的偏见」。但介于两性的生理差异,坚持传统的性别角色依然具有积极意义。

其他的固定观念:

男性

家庭的支柱和首要人物,负责与外界交往;

强壮、理性、性主动;

男性是出击者。

女性[1]

依赖于一个男性(父亲、丈夫等等);

负责家庭内部的联系;

柔弱、情绪化、感性、性被动和不感兴趣的。

中性表示对两性都合适的,例如衣服。

有一些用来表示挑战性别角色的名词。参看跨性别。

社会发展

男女两性具有的典型行为方式和心理特征。性别角色来自于性别认同,而性别认同又与性别生物学和社会化有关。性别认同自然是由性别生物因素决定的,但社会化也是重要的。某些生来性器官模糊的儿童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今天可以通过检查染色体查明这种儿童的遗传性别,但是在过去往往是父母或医生武断决定这种儿童的性别,并施行手术的。研究表明,这个决定如果发生在2岁半以前,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如果发生在以后则会造成严重问题。这表明社会化的重要作用。某些所谓的两性人的事例也证明社会因素的作用。这种人希望自己成为生物性别的异性。

性别角色与性别角色定型有所不同。性别角色指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所要求于男女的行为模式,而且是男女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实际表示出来的活动。性别角色定型则是指关于性别角色的抽象的简单化的刻板看法,受传统影响较大。它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人。它的作用在于加速认识过程,但也容易造成错误,社会上流行的性别偏见是以它为基础的。

性别角色和性别角色定型都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今天与过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性别差异是指男女心理和行为上的实际差异。迄今的研究表明,无论是在智商测验上还是在情商、能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测验上,男女没有多大差别。在语言、计算和空间技能上男女有少许差别,男性在计算和空间技能上稍高一些,女性在语言能力上稍高一些。这与文化和环境有关,学习可以减少这种差别。

认识误区

1.“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而“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2.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鼓励孩子向异性学习也要掌握“分寸”。要是男孩学过了头,就会显得“娘娘腔”;女孩学过了头,就会成为“假小子”,这自然就不是“双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3.在向异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多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而非缺点,既不能让女孩学习男孩的粗野,也不能让男孩学习女孩的柔弱。

4.关于双性化是否从各个方面都优于男性化或女性化倾向,当前的研究并未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一些研究发现,双性化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够依据当前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双性化的儿童和成年个体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传统性别特征的同伴更受欢迎,适应状况也更为良好。但也有研究发现,具有过多异性性别特征的儿童,往往处于被同伴拒绝的边缘,自尊水平较低。

一项针对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性别角色和适应状况的研究发现,适应良好的女孩将自己看作自身性别群体的典型成员,但同时也认为自己有探索异性领地的自由(Egan等,2001)。因此,“双性化”并不等同于“男女无别”,双性化教育应该是顺着孩子先天的性别倾向来引导他,让男孩在和女孩首先认同自己的典型性别倾向,乐于做一个男孩或女孩,然后再从学习异性特质中受益。

正确培养

性别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失误是造成性别感错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于是家里男孩当女孩养和女孩当男孩养的情况不难见到。结果有些男孩长大了行为类似女生,经常遭人嘲笑,要经过艰难的抵抗,才能恢复“正常”。

性别角色是以性别为标准进行划分的一种社会角色,它决定着一个动物的行为模式。如人们要求男性行为体现出阳刚之气,女性行为表现出阴柔之美。虽然男女性别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性别角色却是从儿童时期受到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而对孩子性别教育的缺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的。结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别角色的错位,带给孩子的将是心灵的扭曲和伤害。

对于畜养的牲畜来说,饲养者更有义务训练雄性个体,从而留下强壮的个体来繁育子嗣,及时淘汰不良个体。

3岁起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了,3岁后孩子逐渐意识到“男女有别”并开始以男女自居。随着一点点长大,孩子对男和女的着装、行为举止、性格特征会逐渐形成全面认识,也就逐渐形成了心理性别。因此,专家提醒家长,为避免孩子性格发展出现偏差,最好从3岁前就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如告诉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异。

参考资料

  1. 性别角色,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