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性別角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Gender role)又稱性別作用,指由於人的性別差異而帶來的不同的心理特點或行為模式。男性與女性在姿勢、神態、聲調、舉止等許多方面各有不同的特點。在任何社會或民族中,對男性與女性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起的不同的作用懷有一種普遍的期待。

目錄

歷史演變

文化觀點

爭論焦點

性別意識

社會發展

認識誤區

正確培養

歷史演變

對於哺乳動物來說,在原始社會,雄性從事狩獵和戰鬥,雌性進行採集和養育子女。對人類來說,在農業社會,則過着男耕女織的生活,在封建社會,婦女受到禮教的約束,活動大多限制在家庭內,男性則有更多的社會交往自由,人們廣為稱道的是「賢妻良母」和「男兒志在四方」的行為模式。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之後,婦女從封建家庭桎梏中解脫出來,參與較多的社會活動。

但性別角色的傳統觀念仍然是男性應有事業心、進取心和獨立性,行為粗獷豪爽、敢於競爭,即具有「男性氣質」;女性則應富同情心和敏感性,善於理家和哺育子女、對人溫柔體貼、舉止文雅嫻靜,即具有「女性氣質」。凡其行為模式與所期望的性別角色一致,便會受到社會的接納和讚許;否則,會遭到周圍人群的冷諷熱嘲或排斥。

對於其他動物來說,其他哺乳動物的情況和人類原始社會時的情況基本類似,除了土狼是雌雄都要投入戰鬥以及貓科動物的雌性參與捕食活動等等。而非哺乳動物,舉個典型的例子,昆蟲中的螞蟻蜜蜂之類的,則是雄性只參與繁衍活動,而雌性則被分為許多職業——蜂王或蟻后、工蜂或工蟻以及兵蟻等,蜂后或蟻后只負責繁殖,工蜂或工蟻要照顧卵、幼蟲、蛹、蜂王或蟻后、雄蜂或雄蟻、兵蟻以及同類,還要負責釀造食物,有些種類的工蟻還會種植植物和畜養牲畜(諸如蚜蟲、蚧殼蟲、菜粉蝶幼蟲、蛺蝶幼蟲等鱗翅目昆蟲以及一些鞘翅目昆蟲),工蜂還要保衛家園,兵蟻則只負責保衛家園。

在人類當中,近代以來,隨着現代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社會勞動方式的變化等更多原因,社會進一步開放,更多的成年婦女參與社會活動,從事過去男性傳統的職業,而男性則分擔常年由婦女包攬的一些家務勞動。不僅如此,在髮式、服裝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也起了顯著變化。例如,一些男性蓄長發、着鮮艷服裝,女性留短髮、着男性服裝、吸煙、飲酒等,使性別角色的行為規範有了急劇改變。這種改變又進一步融入當代社會,為人們所接受,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就個體演化而言,性別角色經歷了社會化的過程,甚至在孩子出生前,父母對不同性別子女的態度,便已顯露出來。懷孕期間,父母常常推測胎兒的性別,對不同性別的孩子,賦予不同的期望。嬰兒出生以後,父母通過衣着、環境布置、取名等活動,把男女嬰兒區分開來。兩三歲的幼兒,觀察父母不同的服裝和行為,對男性和女性的外表和性別角色開始有所認識。學齡前兒童的父母給不同性別的子女購買不同的服裝和玩具,對男孩的某些頑皮和淘氣採取容忍的態度,而對女孩的某些安靜文雅則予以稱讚。兒童通過玩具和遊戲增強了性別角色的意識,使其行為向相應的性別角色轉化。入學以後,圖書和電視對兒童性別角色的意識將進一步發揮影響

青春期男女區別更明顯,恰當的性別角色表現比兒童期更為重要。然而,所謂恰當的性別角色,人們的觀念隨着社會在變化;但傳統的觀念仍然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新舊觀念的衝突反映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最常見到的是家庭矛盾的增加。

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是:「兩性合一」(androgyny)行為模式的出現。本來在現實生活中,許多行為是男女兩性共有的,只有少數行為對不同性別角色具有特徵性。即使如此,純粹只表現男性或女性行為特徵的人也只是很少數,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異性特徵。所謂「兩性合一」即融男性和女性行為特徵於一體。androgyny一詞來自兩個希臘詞根andro(男性)gyny(女性)。這種行為模式的傳播,將有利於性別角色傳統觀念衝突的消除。

對於所有動物來說,性別角色都是要從幼年期開始培養的,動物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自己的性別角色(比如雄性動物在青春期時展現的競爭天性)。當然,對於昆蟲來說,在幼蟲期和蛹期,性別角色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這種影響是在它們羽化為成蟲之後才開始的。

文化觀點

不同社會文化對不同性別理想行為的要求和期望是不同的,雖然有一些會比其他一些更廣泛接受。例如,大多數靈長類動物的歷史文化中,戰爭通常被視為(或只被視為)是對雄性適合的,而撫養子女通常(或只是)對雌性而言的。其他的一些觀念則會隨時間的地點的不同而變化。

例如,在工業社會前的歐洲,醫學通常被認為是男性的特權。但是在俄國,衛生保健則通常被認為是女性的工作。哲學觀念的結果在當代社會中仍然可見,也就是歐洲的醫院通常是男性的天下,而俄羅斯的醫院則有很多的女性醫生。

爭論焦點

大多的爭論存在於究竟性別角色是由於通常可以感覺到的來源於生物性別的行為特徵還是來源於早期社會化的行為特徵。隨着爭論的深入,很多研究人員都相信這兩個方面對性別角色均有影響。但是,這兩者間的相互影響和每個因素究竟是如何具體起作用的仍在激烈的爭論中。

認知發展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按一定順序從一個階段進入另一個階段的,只有達到一定的認知發展階段才能產生性別認同和適宜角色行為。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指出,社會環境對塑造及強化學習者的性別角色有莫大影響,例如學習者會觀察、模仿身邊的角色模範(models)而形成對性別的理解(Mischel,1966,1993)。阿爾波特·班杜拉(Bandura 1986)更清楚指出這些影響學習者的角色模範包括在家庭、學校、朋輩、書本及傳媒中的角色模範。

性別意識

人類當中,在20世紀早期,西方的性別角色是圍繞着異性行為的觀念展開的,而且是相當固定的。如果人們轉換性別角色,例如一個婦女獲得高權力的職位,通常是少見的或會被歧視。一個男性,享受性愛,擁有職業,難於表達情感,社會壓力大。一個女性,使用化妝品,期望結婚,組建家庭並成為家庭主婦。一個女性化的男人,多少會類似於通常觀念中的女性。一個男孩,穿有皺紋的衣服,喜歡像藍色這樣的顏色,玩小錫兵,參加具有競爭性的運動隊,喜歡打架,不愛哭,短髮。一個女孩,穿裙子和女服,玩洋娃娃,喜歡類似於粉紅的顏色,長頭髮,想化妝。一個男性化的女孩會有通常觀念中男孩的行為。

在20世紀中期(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的性革命、同性戀解放和女權運動後,新的性別角色在西方社會開始出現,並且開始變得具有可變性。一些通常的性別角色觀念,像以下所列舉的,通常被認為是「固定的偏見」。但介於兩性的生理差異,堅持傳統的性別角色依然具有積極意義。

其他的固定觀念:

男性

家庭的支柱和首要人物,負責與外界交往;

強壯、理性、性主動;

男性是出擊者。

女性[1]

依賴於一個男性(父親、丈夫等等);

負責家庭內部的聯繫;

柔弱、情緒化、感性、性被動和不感興趣的。

中性表示對兩性都合適的,例如衣服。

有一些用來表示挑戰性別角色的名詞。參看跨性別。

社會發展

男女兩性具有的典型行為方式和心理特徵。性別角色來自於性別認同,而性別認同又與性別生物學和社會化有關。性別認同自然是由性別生物因素決定的,但社會化也是重要的。某些生來性器官模糊的兒童的例子說明了這一點。今天可以通過檢查染色體查明這種兒童的遺傳性別,但是在過去往往是父母或醫生武斷決定這種兒童的性別,並施行手術的。研究表明,這個決定如果發生在2歲半以前,不會產生心理問題,如果發生在以後則會造成嚴重問題。這表明社會化的重要作用。某些所謂的兩性人的事例也證明社會因素的作用。這種人希望自己成為生物性別的異性。

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定型有所不同。性別角色指他人期望和社會規範所要求於男女的行為模式,而且是男女自覺或不自覺地將他人期望和社會規範實際表示出來的活動。性別角色定型則是指關於性別角色的抽象的簡單化的刻板看法,受傳統影響較大。它是現實的抽象和簡化,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它的作用在於加速認識過程,但也容易造成錯誤,社會上流行的性別偏見是以它為基礎的。

性別角色和性別角色定型都是隨着時代而變化的,今天與過去已有了很大的不同。

性別差異是指男女心理和行為上的實際差異。迄今的研究表明,無論是在智商測驗上還是在情商、能力、創造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測驗上,男女沒有多大差別。在語言、計算和空間技能上男女有少許差別,男性在計算和空間技能上稍高一些,女性在語言能力上稍高一些。這與文化和環境有關,學習可以減少這種差別。

認識誤區

1.「雙性化」不等於「中性化」,雙性化理論認為雙性化是一種最為理想的性別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別優點,而「中性化」可以說是「無性化」,是社會性別最不突出的一類群體,它沒有顯著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

2.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應在發揮自己「性別」優勢的同時,注意向異性學習,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項,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因此,鼓勵孩子向異性學習也要掌握「分寸」。要是男孩學過了頭,就會顯得「娘娘腔」;女孩學過了頭,就會成為「假小子」,這自然就不是「雙性化教育」的初衷了。

3.在向異性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多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而非缺點,既不能讓女孩學習男孩的粗野,也不能讓男孩學習女孩的柔弱。

4.關於雙性化是否從各個方面都優於男性化或女性化傾向,當前的研究並未能得出一致的結論。一些研究發現,雙性化的人具有更強的適應性,能夠依據當前情境的要求調整自己的行為。雙性化的兒童和成年個體具有更高的自尊,而且比傳統性別特徵的同伴更受歡迎,適應狀況也更為良好。但也有研究發現,具有過多異性性別特徵的兒童,往往處於被同伴拒絕的邊緣,自尊水平較低。

一項針對小學四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學生性別角色和適應狀況的研究發現,適應良好的女孩將自己看作自身性別群體的典型成員,但同時也認為自己有探索異性領地的自由(Egan等,2001)。因此,「雙性化」並不等同於「男女無別」,雙性化教育應該是順着孩子先天的性別傾向來引導他,讓男孩在和女孩首先認同自己的典型性別傾向,樂於做一個男孩或女孩,然後再從學習異性特質中受益。

正確培養

性別教育比性教育更重要

家庭教育的失誤是造成性別感錯位的一個主要原因。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於是家裡男孩當女孩養和女孩當男孩養的情況不難見到。結果有些男孩長大了行為類似女生,經常遭人嘲笑,要經過艱難的抵抗,才能恢復「正常」。

性別角色是以性別為標準進行劃分的一種社會角色,它決定着一個動物的行為模式。如人們要求男性行為體現出陽剛之氣,女性行為表現出陰柔之美。雖然男女性別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性別角色卻是從兒童時期受到成人影響、教育的結果。而對孩子性別教育的缺失,是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結果很容易造成孩子性別角色的錯位,帶給孩子的將是心靈的扭曲和傷害。

對於畜養的牲畜來說,飼養者更有義務訓練雄性個體,從而留下強壯的個體來繁育子嗣,及時淘汰不良個體。

3歲起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

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3歲後孩子逐漸意識到「男女有別」並開始以男女自居。隨着一點點長大,孩子對男和女的着裝、行為舉止、性格特徵會逐漸形成全面認識,也就逐漸形成了心理性別。因此,專家提醒家長,為避免孩子性格發展出現偏差,最好從3歲前就培養孩子的性別意識,如告訴孩子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參考資料

  1. 性別角色,搜狗, 2017-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