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恐頭龍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恐頭龍屬
圖片來自pinterest

恐頭龍屬學名Dinocephalosaurus)是種已滅絕爬行動物,屬於原龍目長頸龍科,生存於三疊紀中期的海洋,約2億4500萬年前。恐頭龍身長2.7公尺,其中1.7公尺是頸部與頭部。

模式種東方恐頭龍D. orientalis),是在2003年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李淳等人所敘述、命名。牠的屬名意為「有恐怖頭的蜥蜴」。

恐頭龍目前僅發現兩個標本,正模標本(編號IVPP V 13767)包含頭顱骨與前三節頸椎,是在2002年發現於中國東南部貴州省盤縣關嶺組(Guanling Formation)地層,並在2004年九月份的《科學》雜誌中被敘述。

第二個標本(編號IVPP V 13898)則包含頭部、大部分顱後骨骼,只缺少尾巴。恐頭龍是第一個發現於中國的三疊紀中期的原龍類動物。

2017年发现的体内胚胎化石表示恐頭龍具有卵胎生特征[1]

敘述

恐頭龍的外表非常類似長頸龍,具有極長的頸部,兩者都被歸類於原龍目的長頸龍科。長頸龍的身長約6公尺,頸部長3公尺;而恐頭龍的身長約2.7公尺,頸部長1.7公尺。長頸龍的頸部有12節長頸椎,而恐頭龍的頸部則由至少25節頸椎構成。長頸龍、恐頭龍的長頸部,被推測是平行演化的結果。長頸龍的長頸部功能,目前還沒有定論;而長頸龍的長頸部功能,被推測是在海中捕抓獵物。恐頭龍與其他原蜥形類不同,是種完全水生動物,但被推測仍會返回陸地產卵。最新研究表明其可能是卵胎生。根據大部分原蜥形類的四肢結構,顯示牠們生存於陸地上;而成年恐頭龍的四肢骨化程度低,構造簡單,類似許多水生四足動物,顯示牠們可能已適應水生活[2]

古生物學

根據恐頭龍化石發現處的海相沉積層,恐頭龍應該是生存於淺海環境。恐頭龍的牙齒銳利而交錯,顯示牠們可能以魚類為食。恐頭龍可能利用長頸部搜尋、並捕抓獵物,在搜尋的過程中,長頸部可避免獵物看到恐頭龍的完整身體而逃走。恐頭龍的頸椎有明顯的橫突(Transverse processes),增加頸部肌肉的附著面積;而頸部肋骨與頸椎的關節連接處,接近前一節頸椎的後緣。李淳等研究人員根據這些特徵推測,恐頭龍的頸部動作不靈活,但能夠藉由頸部肌肉的收縮、擴張,擴張頸部的食道,將獵物吸入嘴中。綜合上述特徵,恐頭龍可能生存在淺海中,以長頸部搜尋、捕抓魚類,並將獵物吸入嘴中

在2005年,大衛·彼德斯(David Peters)等人提出不同結果的理論,認為恐頭龍的頸部無法做出收縮、擴張食道的動作,而且能做出靈活的頸部動作。根據大衛·彼德斯等人的重建圖,他們認為恐頭龍的胸部寬而平坦,眼睛、鼻孔位於頭顱骨頂端、上頜前端彎曲。大衛·彼德斯等人推測恐頭龍的游泳能力有限,而認為牠們應該是生存在淺海底層,以靈活的長頸部捕抓游經其上方的魚類[3]

參考文獻

  1. Liu, Jun; Organ, Chris L.; Benton, Michael J.; Brandley, Matthew C.; Aitchison, Jonathan C. Live birth in an archosauromorph reptil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04, 8 (1): 14445. ISSN 2041-1723. PMC 5316873. PMID 28195584. doi:10.1038/ncomms14445 (英语). 
  2. A Triassic Aquatic Protorosaur with an Extremely Long Neck ", Science 24 September 2004, 305 (5692) p. 1931 DOI: 10.1126/science.1100498
  3. Peters, D., Demes, B. and Krause, D.W. (2005). "Suction feeding in Triassic Protorosaur?" Science, 308: 111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