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恩施老城素描(甘茂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恩施老城素描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恩施老城素描》中国当代作家甘茂华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恩施老城素描

也是个边城,美丽而不富饶。

依傍着清江而孕育发展起来的恩施城,传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巴人聚居所在地。

山水清奇,土石温润,小城便坐落在湘鄂川黔衔临的山谷里。

静幽幽的,清秀秀的,养在深闺人未识。

老城墙还在。原来东南西北各一座城门,如今只剩下两处了。

城门是拱形的圆弧,巴人土著极喜欢贴着圆弧,摆出各种姿势照相。

每天拂晓,便有许多城郊农民,挑着新鲜蔬菜,穿过城门洞来。赶场的,热闹得很。

菜市上呢,大木脚盆的清水里游动的滑溜溜的黄鳝,竹簸箕里白毛蓬蓬的霉豆腐,去壳的螺蛳肉粘粘的嫩嫩的,火烤的荞麦粑粑又黄又香,山里什么麂子肉、狗肉、野鸡肉都被烟火熏干了,摆在地摊上由你挑选。

若要碰得巧,还有长得像婴儿似的娃娃鱼卖。据说这种东西现在不准捕获了。无奈总有贪钱的人,也有贪吃的人,双方悄悄地做成生意,结果是娃娃鱼越来越稀罕了。后来,有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于是皆大欢喜

早年,老城的房子大多是木质结构的楼房。或依山而建,或沿河而立,多是吊脚楼。楼上住人,楼下养牲口,极实用的。

吊脚楼风格独特。黑瓦挑起翘翘的屋檐,红漆窗棂上糊着白而薄的皮纸,窗下挂几串麻线穿的红辣椒,走马转角似的木廊好有味道。那几根做吊脚的木柱子,像踩高跷似的戳在那里,显得孤单单的古老、寡淡淡的忧伤。

当然,现在多半是钢筋水泥预制板的结构了。不过,在恩施城内寻寻觅觅,总能品出好些古香古色。

惊蛰前夕,时兴“拦社”。市民们画灰于地,像弓箭的形状,说是射虫。社日,先吃社饭——用腊肉丁、豆腐干、混合野生蒿菜而做成的糯米饭。嚼起来糯滋滋的,吞下去满口清香。颇有点思祖之幽情。后来,清明节,便是上坟。家家的男女老少纷纷出城上山了。细竹竿上悬挂着纸钱,插在墓上,谓之标墓。儿孙依次下跪磕头,燃香啦、祭酒啦、烧纸啦,只听得坟园里大大小小招魂幡,被三月风吹得哗啦啦响。烈士陵园则挤满了英俊少年,模样端庄的女教师在给孩子们讲峥嵘的岁月。

据说古代清江通船,直达长江。我读小学时,还看过清江上龙舟比赛。擂鼓的,划船的,只在腰上围块布,连短裤也不穿。船头一律竖着月牙旗,旗上标明竞赛单位。那两岸密密麻麻都是看热闹的人。儿童们额头上点着雄黄,跳起来往江里甩粽子。助威呐喊如山崩地裂,整整要爆腾半个月。那首“龙舟鼓响又端阳”的诗,我至今读来,还能从中感觉到那份已经遥远了的稚趣

山中多雨季。于是,六月六,晒衣服。接下来是,九月九,喝老酒。十月二,迎城隍。转眼入冬了。十二月八日,家家户户熬腊八粥。除夕之夜,烧起大盆大盆木炭火,办十大碗酒席,放五千响爆竹,全家人通宵达旦、团年守岁。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小城人就这样过日子。

山中日月长,老辈子爱摆古,尽摆那些陈谷子烂芝麻。摆陈诚在恩施龙洞下过棋啦,叶挺在恩施书院种过菜啦,贺龙在恩施南门外牵骡子运过盐啦,这都是文的。还有武的,摆土匪马玉池捉住共产党就开顶“点天灯”啦,棒老二拦路抢劫“挖心肝”啦,镇压反革命时一船一船的人运到河对岸枪毙啦,摆得眉毛胡子簌簌发抖,吓得那班穿开裆裤的细娃夜里做恶梦,在床上任意“画地图”。

于是,转天清早,沿着石板街木板房那走马转角式的楼栏上,便搭起尿湿的被子或床单,飘飘扬扬,如万国旗一般。同时便响起山里女人辣椒般冒火的嗓音:背万年时的!砍脑壳的!苕货!发癫病!骂得字正腔圆好清脆

小城最难过的是夏天。山围得紧紧的,像蒸笼。吃罢夜饭,早早地在街门口泼一盆凉水,或摆张竹床,或下扇门板,摇着蒲扇在露天里歇凉、睡觉。如是连阴天,毛毛雨下个不停,板壁房就潮气很重,棕绳制作的绷子床就变得软塌塌的,两口子只好窝在床中间往下坠,搭手搭脚的,累出了一身黑汗。古城古风,也传之久远了。

的确小城不起眼,远天远地的,边边角角的,没啥吊人胃口的故事。

说是城,而且叫市,算不算得上呢?

或许是故乡,我却始终不敢淡忘。

我常在那薄雾流动的黎明,在那染着胭脂,在那清明雨飘飘洒洒时,在那梧桐风断断续续时,便会清晰地想起老城老街的春夏秋冬……

哦,小城!我漫步在你的十字街头。我不去想背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我是个土著,唱给小城的只能是山歌。你喜欢吗?

[1]

作者简介

甘茂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散文家,词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