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悲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悲悯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世界三大汉语词典分别是中国大陆的《 汉语大词典[1]》(共13册,5.6万词条,37万单词)、中国台湾的《 中文大辞典 》(共10册,5万词条,40万单词)以及日本的《 大汉和辞典 》(共13册,4.9万词条,40万单词)。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词解释

慈悲怜悯。即哀人之哀,痛人之痛。它是佛教“慈悲”与儒家“恻隐”思想的融合。“悲”即“慈悲”,佛教认为,给予众生安乐为“慈”,拔除众生痛苦为“悲”;“悯”即怜悯,与“恻隐”义近,意思是对他人的不幸由衷同情,不忍漠视。合在一起,指对他人或世人的痛苦或灾难感同身受,力图把他人从痛苦或灾难中救拔出来,使之安宁快乐。这种真诚的仁爱、博大的胸怀,源于人的天赋情感的道德境界,是杰出人物挺身担当的精神原动力。

引例1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没有恻隐之心,就不能算人。……恻隐之心是仁的端始。)

引例2

现自在端严相,起利他悲悯心。 (释法薰《赞水月观音》) (现出安闲端庄的法相,开启[ 世人] 施惠他人的悲悯情怀。)

引例3

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王永彬《围炉夜话》) (圣人有慈悲怜悯的胸怀,不像长沮、桀溺两位隐士那样避世不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