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悲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悲憫是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慈悲憐憫。即哀人之哀,痛人之痛。它是佛教「慈悲」與儒家「惻隱」思想的融合。「悲」即「慈悲」,佛教認為,給予眾生安樂為「慈」,拔除眾生痛苦為「悲」;「憫」即憐憫,與「惻隱」義近,意思是對他人的不幸由衷同情,不忍漠視。合在一起,指對他人或世人的痛苦或災難感同身受,力圖把他人從痛苦或災難中救拔出來,使之安寧快樂。這種真誠的仁愛、博大的胸懷,源於人的天賦情感的道德境界,是傑出人物挺身擔當的精神原動力。

引例1

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孟子·公孫丑上》) (沒有惻隱之心,就不能算人。……惻隱之心是仁的端始。)

引例2

現自在端嚴相,起利他悲憫心。 (釋法薰《贊水月觀音》) (現出安閒端莊的法相,開啟[ 世人] 施惠他人的悲憫情懷。)

引例3

聖人以悲憫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王永彬《圍爐夜話》) (聖人有慈悲憐憫的胸懷,不像長沮、桀溺兩位隱士那樣避世不顧。)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