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慈善是一种善良意愿的社会活动,可能包含布施、救济贫苦、动物保护甚至环境保护等。慈善事业的实践意味着自愿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作为一种人道主义行为。

慈善关系“施予者”和“受施者”。在社会上,不问物质回报地,给予有需要的社群帮助、赞助等。是促进人类福利进步的利他关怀,通常透过捐赠金钱、资产或工作活动,由教育医疗机构捐赠予有需求的人,或公益协助其他社会需求。

中国的慈善最主要的莫过于布施,尤其是饥荒或战乱时的布施食物,《礼记·檀弓》记载有“嗟来之食”的典故,黔敖所主持的就是一种慈善事业。后世的佛教、道教认为行善可以累积功德,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李光地在饥荒时,设置粥厂煮粥散给饥民吃[1]。江苏巡抚张伯行倡导“担粥法”。陆世仪在《劝施米汤约》文中提出施米汤法,就是家里做饭时,多放点水,把米汤舀出来,再放点杂粮,施舍给没有饭吃的人。光绪中九年(1883)水灾,顺天府尹周家楣奏准在各乡镇及京城六门外设立粥厂。

思想史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哲学。对儒家而言,行善是关乎治国理政(所谓“行仁政”)的大事。德行,是孔门四教之首。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篇》)意思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风,被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就好比是草,当风吹到草上面的时候,草就回跟着风的方向倒。

孟子“性善论”是慈善文化重要的思想资源。

故此,慈善,在中国古代,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宋太宗赵光义有诗曰:“所作行慈善,见者生钦羡。”(《缘识》)

吕大临在《横渠先生行状》中写到:宋代大儒张载当祁州云严县令时写道:“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于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有所教告,常患文檄之出不能尽达于民,每召乡长于庭,谆谆口谕,使往告其里闾。间有民因事至庭或行遇于道,必问‘某时命某告某事闻否?’,闻即已,否则罪其受命者。故一言之出,虽愚夫孺子无不预闻知。”

《宋史·张戬传》记载张载的弟弟张戬任金堂县令时写道:“诚心爱人,养老恤穷,间召父老使教督子弟。民有小善,皆籍记之。以奉钱为酒食,月吉,召老者饮劳,使其子孙侍,劝以孝弟。民化其德,所至狱讼日少。”

朱熹《名臣言行录》记载范纯仁襄城县县令时写道:“知襄城县,教民艺桑,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不能忘,至今号‘著作林’。著作,公宰县时官也。”

文学史

晋代刘义庆主撰的《世说新语》,既是志人小说,又保留了很多公益慈善方面的历史资料。慈善是德行,有德之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世说新语·德行》有逃难时同舟共济的一条: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2]

有孝行: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讲善有善报: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一种铁锅)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视频

慈善 相关视频

中华慈善日丨CCTV慈善之夜晚会
纪录片《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