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战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略

战略,在军事上也称"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战”指战争,略指“谋略”。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战略 注 音 zhàn lüè
解 释 作战的谋略

汉语词语

读音

【词目】 战略

【拼音】 zhàn lüè[1]

【注音】 ㄓㄢˋ ㄌㄩㄝˋ

基本解释

作战的谋略。

战略用在企业管理当中,也有一个释义为“企业战略”,即:

当一个公司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价值创造的战略时,能够获得战略竞争力(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一个战略(strategy)就是设计用来开发核心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的、协调的约定和行动。如果选择了一种战略,公司即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作出了选择,对公司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和中心方向具有重大策略性意义。

当一家公司实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能复制或因成本太高而无法模仿时,它就获得了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只有当竞争对手模仿其战略的努力停止或失败后,一个组织才能确信其战略产生了一个或多个有用的竞争优势。此外,公司也必须了解,没有任何竞争优势是永恒的。竞争对手获得用于复制该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技能的速度,决定了该公司竞争优势能够持续多久。

超额利润(above-average returns)是指一项投资的利润超过投资者预期能从其他相同风险的投资项目获得的利润。风险(risk)是指一项特定的投资的盈亏的不确定性。利润通常用会计数据来计量(如:资产收益率、股本收益率、销售回报等),也可用股票市场收益为基础来衡量(如:月盈利率=【期末股价-期初股价】÷期初股价×100%)。在较小的风险投资公司中,有时会以增长的规模和速度而不是传统的利润指标来衡量公司业绩(如:年销售额)。

详细解释

1.作战的谋略。

唐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一:“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杨忠武公训子语》:“公一生战略,具载国史。”

2.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对战术而言。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五:“兵书上说得好:战略与战术乃二个全异之行动。战术是关于战斗诸种行动之指导法,战略乃连系配合各种战斗之谓。战略为作战之根源,即创意定计;战术乃实行战略所要求之手段。” 郭沫若《洪波曲》第七章一:“敌人最初的计划,据传是将采取大迂回的包围战略。”

3.比喻在一定历史时期指导全局的方略。

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 邓小平《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军事名词

军事含义

战略,也称“军事战略”,是对军事斗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基本含义是战略指导者基于对军事斗争赖以进行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全面规划、部署、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和运用,以有效的达成既定的政治目的。

属性

战略一般有三大属性:

(1)经济

(2)战争

(3)政治

此三种属性互相影响

基本特性

战略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全局性

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

方向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利益的根本的目标方向,体现它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为其政治目的而服务的,具有鲜明的目标方向。

对抗性

制定和实施战略都要针对一定对象。通过对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适当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和使用好进行斗争的力量,掌握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和方法,对敌抑长击短,对己扬长避短,以取得预期的斗争效果,是战略谋划的基本内容。

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划的前提,决策的基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际国内战略环境和敌友关系以及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等可能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特征,明确现实的和潜在的斗争对象,判明面临威胁的性质、方向和程度,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

谋略性

战略是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它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方法。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制定战略强调深谋远虑,尊重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多谋善断,料敌定谋,灵活多变,高敌一筹,以智谋取胜。

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军队,其战略的目的不同。对于奉行防御战略的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是战略的基本目的。确定战略目的,强调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力相适应,满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应采取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每个时期或每次战争除了总的战略方针外,还需制定具体的战略方针,以确定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主要的战略方向、力量的部署与使用等问题。

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实行战略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类型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毛泽东军事思想关于战略的核心观点是人民战争思想,即广泛宣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广泛依靠群众,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毛泽东的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从失败走向胜利。其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的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就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完成并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民战争的观点,而且由八路军、新车军和抗日根据地干部群众进行了成功实践,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

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

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

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

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研究、解决的问题

1,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

2,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

3,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

4,战区划分;

5,战场准备;

6,武装力量的建设;

7,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

8,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

9,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

10,动员体制的确立;

11,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

12,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

13,作战序列的确定;

14,战略协同的组织;

15战略预备队的使用;

16,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基本类型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及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以及机动、突然和快速反应等问题,当作战略的一般原则 。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想的某种共同性。但是由于战争的性质不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以至统帅个人素质的差异,又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的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 和着眼其发展。

地位作用

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行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正确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战略对战役法和战术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战役法和战术对战略也有着重要影响。

制约因素

战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注重政治,充分考虑敌对双方的政治情况、战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并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军事因素

主要是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的因素。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活动方式及其结局有重大影响,对能否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军事思想先进与否,对能否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战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制定和实施战略,要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力求正确估计敌对双方的军事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增强军事实力,为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

战略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能推动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作战手段的选择性。经济制约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争规模的选择与确定。制定和实施战略,必须考虑敌对双方的经济情况。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是爆发战争和发生军事冲突的基本动因。战略所追求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敌对双方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代高新技术与新式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使战争的爆发方式、 规模、强度、过程、阶 段、持续时间和结局,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了战略思想、作战方式方法、作战手段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武器装备,为实现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并预见科学技术发展对战略的影响,以适应战略的需求。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与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交通等状况影响军事力量的强弱及效能的发挥。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象、水文和周边的地理环境,对军种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发展方向、战场建设、作战形式、作战行动、战略指挥和战略思想都有重大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重视敌对双方的地理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力求使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方法与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相适应。

战略环境对战略的影响

一,战略与战略环境是主观与客观存在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分析战略环境,是正确制定战略的先决条件。

三,战略对战略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具有重大的能动作用。

历史发展

自有战争以来,战略便出现于人们的战争实践活动中。随着战争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古代战略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战略开始形成的时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如传说中的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以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夏启伐有扈的甘之战、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等,有关战争的谋略已略具雏形,初步涉及到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认为有德不可敌,哀兵可吉,师出有律,失律凶也;强调运用谋略、战法和阵式,如争取与国,剪敌羽翼,乘势而动,量力而行,伺隙击弱,机动进退,车徒配合等。这在《尚书》、《周易》以及《军政》、《军志》等古籍中皆有记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战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在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时,重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的作用,强调义兵、义战,注重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并从战争的长期性上着眼战略指导问题。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联秦制楚”,吴国的“三分四军”等,都是这一时期战略运用的典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国“合众弱以攻一强”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联盟战略,如合纵抗秦、连横破纵、远交近攻等。秦为统一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略。这一时期产生了《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著名兵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础。其中尤以《孙子》为最。《孙子》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驾驭战争克敌制胜的许多原理原则,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军事战略理论。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农民战争,在战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时机,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广收人心;飘忽不定,流动作战;乘虚蹈隙,以战养战,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进行的战争,对西方古代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战略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训练和装备军队,组织远征,组织协同,规定作战线,实施机动,争夺交通线,筹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战争等。5世纪之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封建时代,战争长期在骑士制度支配下进行,战略发展缓慢。15世纪之后,欧洲一些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火药、火器的运用使西方各国军队装备编制及战略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意大利N.马基雅维里的《战争艺术》等军事著作,在西方军事学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队编制,运用炮兵,实施一翼突击的机动作战等战争实践活动及其战略思想,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世纪战略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公孙渊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盎格鲁-萨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盎格鲁-萨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征服者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近代战略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使用坦克、飞机、铁甲舰等新式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H.K.B.von毛奇的速决进攻战略;德国A.von施利芬的速决和歼灭战略;美国A.T.马汉的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20世纪初期,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信奉速决进攻战略,企图通过强大兵团的机动作战,迅速结束战争。然而,在绵亘的阵地上实施攻防战和持久的消耗战,使战争陷入长期僵持局面。战略指导落后于战争现实的情况甚为明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理论。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创立了关于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以后的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思想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提出了建军原则。这些先进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林则徐、魏源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而后,真正意义上的洋务运动开展起来,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倡办兵工船务,模仿西方军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清朝政府在战略上内外并重,注意边防、海防要塞建设。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遭到惨败,“师夷制夷”的战略主张未能实现。这一时期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提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争,采取略城堡,舍要塞,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远程奔袭战略,长驱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后因内讧和战略指导失误而归于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为目的,采取团结海内外爱国力量,筹集款械,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先在一二个省举事,尔后张势于全国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近代的战略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

现代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G.杜黑的空中战争理论,德国E.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争理论,英国J.F.C.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对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过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参战国的军事战略。德国A.希特勒承袭了施利芬、鲁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歼灭战、总体战争和机械化战争理论,采取以闪击战为核心的进攻速决战略,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军事思想保守落后,迷信马奇诺防线,实行消极防御,很快失败。美国采取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发挥海军和空军优势,开辟第二战场,迫使德国处于两面作战的困境。苏联实行积极防御,扭转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进而组织战略反攻和进攻,逐次围歼法西斯军队的重兵集团。中国人民坚持持久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对太平洋和欧洲两大战场都起到了巨大的战略配合作用。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军队的联合作战,终于赢得了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战略的总体谋划与协调,集中主力于主要战场,陆军、空军、海军的战略运用与作战协同,经济战、能源战、交通战的运用以及使用核武器等新的实践,使现代军事战略的内涵更为丰富。与此同时,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人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实践,使现代革命战争战略得到了很大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武器制胜论和核威慑战略在一段时期内成为美苏两国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的基础。中国一再声明,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张彻底销毁核武器。无核和少核国家坚持反对核军备竞赛,同时重视研究对付核战争、防备核突袭,探讨在核条件下军队建设和作战的一系列战略问题。与此同时,美苏之间还展开一场以发展空间武器为重点的对抗与竞争。国际形势虽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大战可能打不起来,但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此伏彼起,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利益,注重应付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与军事冲突,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军事战略谋划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长达20多年的中国革命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战争。伴随着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战争战略也经历了形成、充实、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全国人民结成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从时代的特点入手,分析了抗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实行全面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路线,确立了持久战的总方针,并提出了正面战场实行高度的运动战,敌后战场实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以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的具体作战方针,实行了由土地革命战争后期的运动战向抗日战争游击战的战略转变,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创建了抗日武装力量和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毛泽东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就抗日战争的形势、特点、发展趋势、战争目的、战争的指导路线、战略方针、战略阶段、作战形式、作战方针、战略指挥原则、根据地建设、战略转变、武装力量建设和游击战争等一系列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创立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理论,使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趋于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制定了以歼灭国民党军队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战略方针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实行了由抗日游击战争向国内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几年作战,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一时期,毛泽东撰写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论著,全面地阐明了解放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方针和以打歼灭战为核心内容的十大军事原则,解决了战略进攻,特别是大兵团作战的战略决战、战略追击问题,以及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加强兵种建设等问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几十年的巩固国防、抵御侵略、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斗争中,战略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前期为战略反攻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密切配合下,执行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的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进行了5次战役,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回到三八线附近。后期为战略防御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采取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进行以坑道为骨干的阵地防御和反击作战,采用“零敲牛皮糖”的战法,粉碎了敌方多次局部进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劣势装备与优势装备的敌人作战,在同敌人大量的空军、炮兵、装甲兵作斗争,粉碎敌方生物、化学武器袭击,进行诸军种、兵种联合作战,实行人民战争,组织现代化的后勤保障以及战略指导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新经验,更加丰富了自己的战略理论。

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始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中国坚定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安全,保卫“四化”建设,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中国人民解放军服从国家建设大局,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时刻保持警惕,不断提高军政素质和战斗力,掌握应付现代战争的能力,多次进行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维护了国家的尊严,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985年,中央军委对国际形势作出新的判断,确定军队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实行战略性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提出了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对战略作了必要的调整,战略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原则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斗争中所确立的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原则,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并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继续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归结起来,这些原则主要有:

①为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国家利益和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体现。军事战略必须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目的服务。

②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使主观指导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在战争实践中力求做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揭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调查研究,知己知彼,从实际出发,规定战略方针和原则,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平时与战时、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学习前人的历史经验,掌握战争的普遍规律,并重视自己的经验,着眼于战争的特点和发展,掌握战争的特殊规律;在一定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战争的胜利。

③建设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绝对领导的以人民军队为骨干的武装力量。根据国家安全利益面临威胁的程度、现代化战争的要求和履行职能的需要,确定武装力量发展的方针原则、规模、速度和水平,并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下,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着眼于增强综合国力,坚持精干的常备军与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常规力量与战略核力量相结合、军事实力与战争潜力相结合,不断提高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作战能力。

④实行积极防御。这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对外政策所决定的。中国在任何时候都不会首先挑起战争,侵略别的国家。中国只有遭到侵略时才奋起自卫,坚决进行还击和反击,消灭来犯之敌。实行积极防御,坚持后发制人,强调: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寓攻于防,防攻结合,灵活运用,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结合起来,把战略防御与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结合起来,通过积极的攻势行动,大量歼灭敌人,夺取战争的胜利;灵活运用作战形式和斗争形式;立足于在复杂困难的情况下作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在与强敌作战和全面战争中,力求拖住敌人,持久胜敌;与弱敌作战和局部战争中,力求速战速决。

⑤动员和依靠人民进行战争,实行人民战争,坚持为人民利益而战。人民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动员、武装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在多领域、多方面以多种斗争手段和形式进行的群众战争。实行人民战争要求做到:建立和完善高度集中统一的战略领导机构,保证平时和战时的战略领导与指挥;走富国强兵之路,从长计议,统筹安排,平战结合,军民兼容,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基础上,搞好军警民一体的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建设,提高防卫作战能力;根据现代战争的要求,发展武器装备,探讨以现有武器装备克敌制胜的新战法;发挥多种武装力量和多种斗争形式、多种作战形式在保卫祖国、抵御侵略中的整体威力;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荣誉心、责任感,做好战时的动员工作,发挥政治工作的领导与保证作用,等等。

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战略的奥妙就在于集中兵力。集中兵力能改变进退、攻守、内线与外线、劣势与优势、弱与强、不利与有利、被动与主动的形势。集中优势兵力,是指把主要兵力集中使用于主要的战略方向上,构成有利的战略部署,使用于关键性的时间和地点,有重点地打击敌人,以求速战速决;选择有利的战机,包围歼敌较弱的一部分,务期必克,得手后再及其余,各个歼灭之。通过这一战法的运用,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转化敌我力量对比,赢得战争的胜利。在现代条件下,集中优势兵力,不仅强调重视兵力兵器数量上的优势,也强调重视质量上的优势,并采取严密的战略伪装、电子对抗、佯动等措施,适时集中强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⑦保持战略领导与指挥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主动性是指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它在战争中表现为战争指导者的强有力的主观指导和军队积极的作战行动。 主动性同战略领导与指挥的正确和军事力量的优势是分不开 的。夺取并保持主动,有赖于正确分析和估计敌对双方的客观情况,科学决策,正确处置军事、政治和外交等行动;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造成由局部到全局的优势与主动;采取多种欺骗、伪装等办法,造成敌人的错觉和不意,陷敌于困境,使其丧失优势和主动,使己获得优势和主动。

灵活性是指灵活地运用战略战术和兵力。它是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而采取及时恰当的行动对策的一种才能。人民解放军作战,历来坚持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对什么敌人打什么仗,在什么时间地点打什么仗;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扬长避短,趋利避害,随机应变,不拘一格。战略目标的确定,作战样式的选择,兵力兵器的使用,斗争手段和形式的运用,都应具有灵活性。因敌、因时、因地、因部队、因任务、因条件制宜,灵活处置,以获得战略效益。

计划性是指对一切战争行动都有周密的计划,预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凡属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应周密计划,预有准备。实事求是地制定战略计划,力求符合敌对双方的客观情况,从困难着眼,多手准备,多种方案,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和战争的发展,适时修订或改变计划,使之适应新的情况,处置裕如。

⑧高度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指挥和机断行事相结合。有关战争、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决策,战略领导与指挥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军委,同时注意完善各级领导与指挥机构,明确职责,协调各种力量,发扬军事民主,发挥各级领导和部门以及广大指战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指挥联络中断或情况紧急时,下级领导和指挥员,可根据上级总的意图,机断行事,从战略全局和整体利益出发,敢于负责,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完成任务,并尽快报告上级。

⑨进行有利的战略决战,避免不利的战略决战。决战是解决战争胜负的重要途径。在战争初期敌强己弱的情况下,应保存军力,避免进行战略决战。当出现有利的条件和形势,具有决战的力量并有取胜的把握时,则慎重选择决战的方向,把握好决战的时机,适时进行战略决战,围歼敌重兵集团,解决战争的胜负问题。

⑩适时实行战略转变。战略转变是指因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或因战争的战略阶段的转换而进行的战略上的调整和改变。它是全局性的转变,主要是作战对象和战略方针的转变,也可能是由于战略阶段或历史时期的转换而引起的战略任务、战略方向、作战形式和方法,以及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指导思想上的转变。实行战略转变的目的,是为了加速战局的发展,掌握战略主动权,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或者是为了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实行战略转变,强调审时度势,精心策划,周密准备,确定战略转变的时机、内容和措施;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既反对保守主义,按固定的思维模式行事,囿于以往的经验和做法,不着力研究新情况采取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也反对冒险主义以及任何不切实际的,甚至一意孤行的主张和做法。

最新研究进展

日本96年末内阁公布了一项议案,题为“为变革和再造经济结构而制定的行动计划”,其中一环是为已选出的“15个领域的新型产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这15个领域包括了信息通信、环境、生命工程、宇宙航天、新能源等一些尖端产业。让人注意的是还包括了医疗、福利、城市环境的整治、人才、住宅等福利性的服务行业。在此,福利性服务被视为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美国在克林顿任职初期的93年成立了“竞争力政策委员会”,以后几乎每年都提出“竞争力政策报告书”,为未来的产业发展制定出战略计划。1999年起IT产业成为所谓新经济的核心,一份以IT产业为中心的“数码经济(Digital Economy)”报告书随之出台。美国在对未来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所给予的支持比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积极。

欧盟(EU)虽像是一个松散的联合体,但在制定新型产业的发展计划上表现却大不一样。去年3月在葡萄牙里斯本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谈上,欧盟制定了“数码欧洲发展战略(eEurope)”,以使欧洲在2010年之前跻身于因特网领域里世界最强的行列。这个构想中包括了一项于今年年内欧盟国家实现所有学校联网的计划。其中还有一些野心勃勃的计划,如2002年末之前欧洲全域都登陆超高速因特网、2003年之前利用因特网等电子手段来提供主要的公共服务。

现代相关lian

战略学

战略学是研究带全局性的军事斗争指导规律的学科。它在军事学术中处于首要地位,指导并直接影响战役学和战术学。战略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战争中各种基本因素及其对战略的影响;战争指导的历史经验和未来战争的性质、特点;进行战争的样式、方法;战略方针、战略计划、战略布局、战略指挥等战争准备和实施的指导原则;后方勤务、战略后备等问题。战略学来源于战争实践 ,是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始终受政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历史、社会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和武装斗争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回答战争中出现的新课题。战略学是军事理论的骨干,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自然、地理、人口、民族、文化、思想,以及科学、 技术等各个领域,并互相发生影响、互相渗透,不断形成许多新兴交叉学科。

中国《孙子兵法》是世界上公认的古代军事名著。普鲁士军事理论家C.P.G.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这些著作,对战略问题都有精辟的论述。K.马克思、F.恩格斯、V.I.列宁、I.V.斯大林和毛泽东的军事著作,都对战略问题作了科学的概括,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坚实基础。战略学是军事学的八个一级学科之一。

企业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包括以下三个过程:

1,战略制定:确定企业任务,认定企业的外部机会与威胁,认定企业内部优势与弱点,建立长期目标,制定供选择战略,以及选择特定的实施战略。

2,战略实施:树立年度目标、制定政策、激励员工和配置资源,以便使制定的战略得以贯彻执行。

3,战略评价:重新审视外部与内部因素;度量业绩;采取纠偏措施。

战略物资

战略物资是指与战争有关的重要物资。如钢材﹑石油﹑橡胶﹑稀有金属等。

战略导弹

用于打击战略目标的导弹。进攻性战略导弹,通常射程在1000千米以上,包括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携带核弹头或常规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政治经济中心、军事和工业基地、核武器库、交通枢纽,以及拦截对方来袭的战略弹道导弹等重要目标。战略导弹是战略核武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