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超額利潤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超額利潤是名詞術語。

關於中國文字的起源[1]主要有兩種觀點:起源於刻畫符號和「圖畫文字」起源說[2]。我們現在已知的最早的文字是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超額利潤是指其他條件保持社會平均水平而獲得超過市場平均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又稱為純粹利潤或經濟利潤。所謂正常利潤,指的是為使廠商繼續從事某種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利潤水平,亦即總收益等於總成本時的利潤水平。當某一廠商或因為領先採用新技術,或因為擁有某種市場權力,或因為其他原因而使其成本低於其他廠商或其產品價格高於其他廠商時,它便可能有獲得高於正常水平的利潤,即獲得超額利潤。超額利潤在競爭性行業中只可能在短期內存在,而在壟斷性行業中,它則無論在短期內還是長期都可能存在。

超額利潤的源泉

獲取超額利潤的來源有以下幾種:

供不應求產生的超額利潤

這種方式獲得的超額利潤最短暫,也最不穩定。自由競爭市場中供需會自動調節,當出現超額利潤時,其他競爭者迅速加入,供需平衡很快恢復正常,超額利潤消失。

周期性行業階段性獲得的超額利潤屬於這種類型。景氣度高峰來臨時,需求急劇上升,蕭條期大幅降低的產能使供需產生巨大落差,形成嚴重的供不應求。這時產品價格大幅上漲,銷售火爆,企業獲得遠高於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的獲得是很脆弱、不可持續的,競爭者產能大幅擴張、景氣度拐點的出現使超額利潤迅速消失並可能形成虧損。

科技企業由於暫時的技術領先或創新也可能獲得短期的超額利潤。科技行業的特性使這種領先或創新很快被模仿、替代、超越,大量逐利資本的進入也使所有細分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微利成為常態,象微軟這種能依靠技術壟斷長期獲得超額利潤的企業鳳毛麟角。

成本領先戰略

低成本較供不應求獲得的超額利潤穩固。但成本領先戰略更依賴於優秀的企業管理層,對企業的規模、管理、制度、成本控制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規模經濟是這類企業最強有力的競爭優勢,一旦這種優勢被其他競爭者超越,超額利潤很容易消失。優秀的最高管理層離去或者管理、成本控制出現問題,對超額利潤的影響也很大。同時上述的這些優勢也是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超越的,所形成的壁壘是脆弱的。沃爾馬是這方面的優秀代表,優秀的管理、龐大的規模、先進的信息系統、近於苛刻的成本控制,使沃爾馬獲得成功,但對於人力成本的過度控制使沃爾馬臭名昭著。

最穩固、最持久的超額利潤來自於特許經營權

壟斷、商譽、獨占性建立起強大的壁壘,把新的競爭者擋在行業之外,在行業內形成巨大的競爭優勢,使同業難於超越。這種超額利潤由于堅固壁壘的保護,所以是穩定並可持續的。擁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可以輕易地獲得遠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超額利潤,甚至容許平庸的管理層的存在,而對超額利潤影響甚微,即是那種「傻瓜都可以經營好的公司」。

擁有特許經營權的企業有幾個種類,如行政壟斷、品牌壟斷、自然壟斷等。其中擁有強大商譽的品牌壟斷是最強大、最具成長性、最持久的壟斷,投資者若希望獲得超額利潤,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資於這類型的企業並長期持有。

超額利潤的秘密

資本市場只能獲得平均利潤,這一點看來毫無疑問,那麼任何希望獲得更多收益的舉動都似乎是徒勞的,但……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在韋爾奇時代,GE實現了接近1000次收購,這些收購奠定了今日的GE,毫無疑問的是,財務上實現了超額利潤。當然我們知道,GE所進行的不僅是財務上,股權的擁有,他介入到企業的經營之中,實現的實際上是經營利潤,這對應了GE卓越的人才培訓體系。

資本市場不可能獲得超額利潤,因為資本市場已經將企業超額利潤的潛力,以不同的市盈率水平拉平,投資者獲得的依然只能是平均利潤。超額利潤只存在於經營本身。

巴菲特沒有向他擁有的企業派遣管理人員,當然他反覆強調,他們並不提供這項「服務」。但是,巴菲特同樣獲得了超額利潤。這使我們從新回頭來審視,到底什麼是經營?

顯然,經營實際上並不一定是具體的企業運營,「經營」反映了一種信息不對稱,「經營」實際上體現了一種「深度信息」。換句話說,只有買錯,沒有賣錯。有人對房地產有更多了解,他並不是從房地產市道的變化中贏利,而是從對房屋本身的理解,雖然他同時也能受益於房地產價格的普遍上升。

現在我們似乎就能得出一種結論:財經評論人,或者經濟專家所涉及的「淺信息」,或者也可以稱之為「表層信息」,諸如貨幣供應量的變化、政府的財政政策、世界原油價格的波動,或者也包括對企業財務報表的研讀,都會迅速在市場上得以體現,以至於很難從中獲得利潤。換句話說,這些活動不具備太積極的意義,對渴望獲得超額利潤的投資者來說就是如此。

必須要掌握深度的信息。這和財經新聞類似,財經記者可以通過企業發布的新聞發布會,來獲取信息。但是這些信息,對讀者的幫助也可能很有限。需要深入地獲取信息,從企業的普通員工,或者是管理人員,也許是企業的供應商及顧客。

某種意義上要比企業運營者知道得更多,股票無疑是企業經理髮行的,這已經造成了信息上的不對稱。好在企業經理對企業本身有感情上的干擾,既然這間企業正是他在運營,未必會準確評估企業的實際價值。此外,執行人強調的是執行能力,應對變化的反應,但是投資則強調了對事物認識的歸納能力。當然是這樣,外部投資者,比如李嘉誠在缺乏對企業細節認識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和內部人士達成,從長期看十分有利的股權協議。

當然我們整天呆在家裡,是不可能獲得市場搏弈上的優勢的。需要花費時間對產業和企業有相當深入的理解,無疑,前提是擁有企業運營的背景知識。另一種選擇是,消極投資,例如持有指數基金,獲得一個平均收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