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戚颖敏(1929.11.04-1999.09.28),山东省威海市人,矿井通风与防灭火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中国煤矿防灭火学科的带头人。1959年毕业于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获硕士学位。

戚颖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9年11月04日
山东省威海市
逝世 1999年09月28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戚颖敏先后研究成功了"炉烟灭火"和"均压防灭火技术"[3]。主持了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为解决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录

人物简介

戚颖敏,煤矿安全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矿防灭火学科的带头人。先后研究成功了“炉烟灭火”和“均压防灭火技术”。主持了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为解决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中国各主要煤种自然发火期预测预报新的指标和量值,建立了相应的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标志气体指标优选方法及检测装置,初步形成了中国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使中国煤层自燃火灾防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平经历

戚颖敏,原名戚务贵,1929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36年他入威海清泉小学读书,1943年进入威海育华中学,1947年入青岛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49年解放后考入青岛礼贤中学。于1950年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3年,他被派往波兰,入波兰克拉科夫矿业学院深造,1959年毕业取得硕士学位。1956年在波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1960年回到祖国,在煤都抚顺开始了他攀登高峰的征程。

学成回国,他携带大量研究资料来到了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当时称煤炭工业部抚顺煤炭科学研究所),开始实现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为业务精通的专家,而且还要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专家”的诺言。他在40余年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历任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和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高级顾问、分院总工程师。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半生的时间都是在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方案设计、工艺实验和技术服务中渡过的。他的足迹和汗水几乎洒遍了国内所有省份的煤矿。正因如此,才使他在本行业通风防灭火研究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专家。他亲自参加和组织科研项目达30几项,主持制定部级规范标准4项,先后发表重要学术论文30余篇,40余万字,其中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出版编著、主编、译著6部,100余万字。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7名。先后担任中国煤炭学会理事,煤炭工业劳保学会理事,火灾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年届70的戚颖敏身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心里时时刻刻装着煤矿工人的安全。1999年初,他参与了煤科总院组织的“院士行”活动,深入山东、广东等省,走访许多矿务局,进行实际调查研究。1999年5月,他与其他9名院士及著名安全专家结合调研结果联名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暨下属开放实验室的建议”,这一建议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予采纳。

戚颖敏一贯生活朴素,勤俭节约。他曾对院领导表示,把自己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节余的20余万元钱,作为分院优秀论文奖的“院士基金”,以奖励后人,推动煤炭科技进步和抚顺分院的发展。1999年9月28日,戚颖敏在山东枣庄柴里煤矿出席并主持“柴里煤矿防灭火技术与制氮系统”等项目的鉴定会上,因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不幸以身殉职[4]

人物履历

1929年11月4日,出生于山东省威海市。

1947-1948年,在青岛市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读书。

1948-1949年,失学、失业、居住青岛。

1949-1952年,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二部(留苏预备部)学习。

1953-1954年,在波兰华沙大学学习。

1954-1959年,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采矿系,获硕士学位。

1960-1965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原抚顺研究所)技术员。

1965-1977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技术员。

1977-1982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师。

1982-1985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

1985-1987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通风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1987-1994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通风所,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5-1999年,任煤科总院抚顺分院总工程师、高级顾问。

1999年9月28日,病逝。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40余年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从事矿井通风防灭火科研与工程技术项目应用推广工作。是本行业优秀的、有突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将风与火两个既矛盾又统一的理论引入煤矿安全科研与技术领域,开拓了均灭火和矿山救护技术的新领域;首次应用煤吸附流态氧新技术,发展了煤自燃特性的研究,开发出火灾预测预报新技术和新指标,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经济效益;将电子计算机技术首先引入矿井通风科研与应用技术,促进了中国矿井通风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

两项防灭火新技术

"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回国后从事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也是他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的开始。炉烟灭火就是将煤燃烧后产生的以CO2为主要成分的烟气注入到井下已经着火的区域,利用烟气的惰性达到抑制火区燃烧的目的。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容易推广,所以为当时解决安全生产和火区隐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同煤峪口矿在采用戚颖敏发明的"均压防灭火技术"后,成功地采出了煤炭40多万吨,解放了呆滞煤量150多万吨。至今该矿已安全生产近20年。这项技术为千百万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于该项目有普遍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从此,均压防灭火技术很快在中国逐渐推广应用。现在,已被视为规范化的煤矿防灭火首选技术。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5]

降服"火焰山"

1972年,他主持了西北宁夏汝箕沟矿区煤田露头火的研究,戚颖敏和他的同事们用科学技术去治理技术上的"老大难"问题。为了摸清火区的基本状况,他和他的同事们排除重重险阻,战胜一个个困难,几乎踏遍了所有火区,针对火区的不同特点,进行详细系统的考察。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历尽了艰辛和困苦,一份详实的地域考察资料和综合治理方案制定出来了。经过现场实施,多年被视为"老大难"的问题有了突破性进展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此项科研成果每年可为国家减少煤炭损失近百万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保护了环境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主要论著

1、戚颖敏,王铁心,张立志.炉烟灭火的研究.煤炭学报,1965,2(2)

2、戚颖敏.使用下行风降低采场气温.煤矿安全,1974(2)

3、戚颖敏.煤的自燃性与热性能之间关系的初步探讨.煤矿安全,1974 (6)

4、戚颖敏.风压调节技术在矿井消防火中的应用.煤矿安全,1976(1,2,3,5,6)

5、戚颖敏.矿井灾变通风理论基础与应用.煤矿安全,1976(1,2,3,4)

6、戚颖敏.矿井火灾灾变通风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78

7、戚颖敏.综合机械化采煤工作面沼气涌出的数学模型及调风问题.煤炭学报,1981,1

8、戚颖敏,彭本信.利用工业废渣作为阻化剂防止煤炭自燃发火的研究(波兰文).见:波兰:第十九届国际采矿安全研究所会议论文集.1981,10

9、戚颖敏.扑灭大面积火区与火区下安全回采的通风方法.煤矿安全,1985,1

10、戚颖敏.煤矿安全规程执行教材.矿井防火与灭火.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11、戚颖敏.火灾防治.煤炭科学技术,1987,4

12、戚颖敏.我国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新方法探讨.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论文集.1987,5

13、戚颖敏.惰性气体发生装置在中国矿山救护中的应用(波兰文).见:波兰:第一届波兰国际矿山救护学术会议论文集.1989,9

14、戚颖敏.煤矿安全手册·矿井防灭火.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2

15、戚颖敏,钱国胤,罗海珠.煤吸附流态氧的燃烧特性及其在矿井火灾预测中的应用.煤矿安全,1993(9、10)

16、戚颖敏.扑灭大面积火区与火区下安全回采的通风方法(英文).见:澳大利亚:第二十一届国际采矿安全研究所会议论文集.1995,10

荣誉表彰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轶事

我还要搞科研

6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波兰克拉科夫矿冶学院深造了6年、获得硕士学位的戚颖敏,奉国家之命前来抚顺煤科院报到,开始实现他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之时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为有所成就、业务精通的专家,而且还要成为一名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专家"的诺言。 工作伊始,一项试验新的防灭火技术任务落到戚颖敏的肩上,他带着领导的委托,登上北去的列车,来到北疆著名煤城鹤岗。鹤岗煤矿有多处已封闭的火区,使得大量的煤炭难以开采,也曾引发井下火灾事故的发生,造成矿工的伤亡。"炉烟灭火"是戚颖敏和同行们的一种新的尝试。为了摸清火情,他深入千尺井下钻火区、穿旧巷,升井后常常是一身泥水,一脸煤尘。砌炉子,他同工人一样和泥、搬砖。经过几十天的奋战,炉子砌好,火烧起来,开始把烟--也就是以煤为原料制造出来的仅含有二氧化硫、氢气和微量氧气的惰性气体- -往火区里灌注,使火区降温,氧气降下来,达到窒息灭火的目的。经过3个月的试验,"炉烟灭火"终于成功了。"炉烟灭火"在当时是矿井防灭火技术的一次新的飞跃。很快,国内一些尚存火区的煤矿纷纷邀请戚颖敏去搞"炉烟灭火"。他和同行们顶着风霜雨雪东南西北不知疲倦地奔波着,黑龙江、辽宁、青海、甘肃、内蒙古都洒下了他们的汗水。无数个火区被启封,大量优质煤炭起死回生。

正当戚颖敏全身心地献身煤炭科研事业且初露锋芒之时,"文革" 开始了,他进了"牛棚"。在那个是非颠倒的年代,有些事真叫人哭笑不得。有人认为通风专家砌火炕一定好烧,便强迫这位矿井通风专家砌火炕,结果砌好的火炕却倒烟。戚颖敏因此而遭到了非人的嘲弄。在"牛棚"里,皮鞭不住地抽打他的头,他紧紧抱住头,拼命地喊:"别打我的头,我还要搞科研……"形势刚有好转,这位接受"再教育"的"五七战士"白天到农田里劳动,晚上查找资料,伏案写书。他窗前的灯光常常是通宵达旦。

春风秋雨,日升月落。1972年,党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戚颖敏在骄阳似火的盛夏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煤科院。当祖国科学的春天来到之时,他用多年心血浇灌的《矿井火灾灾变通风理论及其应用》一书终于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并发行全国,为矿井灭火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是他写给时代的答卷。

这酒我实在喝不下去了

1978年4月,全国科技大会刚刚闭幕,戚颖敏赴广西参加会议。会后,他随团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登上游船游览漓江,一路观光,两岸夹翠,秀峰挺拔,山环水绕,美不胜收。戚颖敏很有兴致地买来酒菜,与同行一边小酌一边饱览祖国的秀美风光。突然,游船搁浅,一伙纤夫在岸上一步一叩头地喊号、拉纤,游船一点一点地前行。看着纤夫笨重的劳动,听着撕心裂肺的号子,戚颖敏放下酒杯说:"这酒我实在喝不下去了!"此时,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们的国家还很落后,急需科技来振兴,科技人员肩负的责任重大啊!

戚颖敏深知,在我国煤矿防灭火科研领域里尚有许多尖端的难题没有攻克,这些难题制约着我国煤炭事业的发展,也时刻威胁着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严守着科学的严肃性,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深入实践,坚持以顽强的毅力攻克一个个科研课题。

1983年,大同矿区几个煤矿因井下自燃火灾,面临减产煤炭300 万吨的困境,有的矿井还多处涌出一氧化碳。为解决这个问题,煤炭部组织国内专家"会诊",但因火区情况复杂,没有形成满意的方案,故又决定寻求国际合作伙伴,邀请波兰专家来中国,以"均压灭火技术"合作灭火,并决定调戚颖敏出任中方副组长,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和合作中的具体事宜。接到这项任务,戚颖敏喜出望外,因为这是他很早就构思过的蓝图,这回可算是借到了"东风"。然而,兴奋之余,他又深感忧虑:"均压灭火技术"在像大同几个矿井这样复杂的多煤层发火、相互间影响的条件下从未试验过,成功与失败并存啊。

"均压灭火技术"是根据空气高压向低压方向流动的规律,通过在采空区高低压两点之间采取均压的方式,使两点之间的压力均衡,空气不再流动,从而减少对采空区煤的供氧量,达到防灭火的目的。戚颖敏同波兰专家来到大同矿区,井上井下反复地查风路,搞测量,查资料,绘制方案。井下有一氧化碳的地方多达几十处,并有积水,时刻会有伤人的危险。尽管如此,年已半百的戚颖敏仍然冒着生命危险出没于禁区。一天,他同几名工人在井下查风路,测风压,走着走着,不知不觉走进了大水坑中,越走水越深,他的全身几乎被淹没。巷道里的阴冷、潮湿袭遍他的全身,呼吸倍感困难……升井后,戚颖敏躺在床上输液,矿领导来看望他,并决定待他身体恢复后再下井工作。可戚颖敏挣扎着从床上坐起,坚决地说:工作不能停,明天我继续下井。

戚颖敏在大同经过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为制定均压灭火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这项灭火方案经济可行,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我国属首创。方案实施一年后,火区的火熄灭了。据资料记载,仅大同煤峪口矿就成功地解放了煤炭 40万吨、呆滞煤量150多万吨,至今已安全生产10多年。这项技术的成功,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给万千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这是用数字无法估量的价值。该技术获得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我国大西北的宁夏、甘肃、新疆有许多煤田露头煤常年自燃。据记载,有的煤田自南宋岳飞大战金兵时,大火即在燃烧,形成了人不可近的"火焰山"。大火吞噬着数以亿吨的煤炭资源,也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威胁。身为中国煤炭学会防灭火、降温专业委员会主任的戚颖敏,深感责任重大。几十年来,他多次亲临大西北火场考察,与当地有关部门共商灭火大计。1989年10月,戚颖敏赴新疆指导灭火。此时,他已年愈花甲,又患有糖尿病,完全可以在乌鲁木齐市听汇报,遥控指挥。可他偏偏驱车在戈壁滩颠簸了几百公里来到北塔山灭火指挥部。西北的天气温差大,夜间摄氏零下十几度,白天高达20℃~30℃。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戚颖敏深入火区连续工作了12天,提出了炉烟灭火、爆破灭火和水源灭火的综合治理方案。离开北塔山火区,戚颖敏又驱车赶赴大黄山火区。大黄山是座煤山,整个山都被熊熊大火包围着,在这里考察十分危险,不小心就会陷进裂隙,被大火吞噬。戚颖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获取第一手材料后,他会同灭火指挥部拿出了切实可行的灭火方案。一年后,北塔山大火被熄灭;几年后,大黄山的大火也被降服。

相濡以沫,共攀高峰

常年在外奔波和劳累,戚颖敏的糖尿病逐渐加重。1990年秋,他因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为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尖端的课题研究,也为了让年轻人脱颖而出,他辞去了通风所所长的职务,所长和课题组组长均由他的学生来担任。卸了任的戚颖敏并没有轻松,相反,他又以惊人的毅力向着新的科技高峰攀登。

多日来,戚颖敏少言寡语,默默地踱步于斗室。与他相伴数十载的老伴--钱国胤研究员最了解丈夫的雄心。戚颖敏又大胆地提出进行"煤吸附流态氧特性"的研究课题。该项研究与前苏联几乎同时起步,开拓了煤自然发火基础参数研究的新领域。过去人们认为井下一旦有了一氧化碳,便是着火的预兆。但对区分煤氧化着火的三个阶段的灵敏指标是前人所没有提供和涉猎的。戚颖敏冒着风险提出了这一新的课题。

这一次攻克难题,戚颖敏是同自己相伴几十年的妻子、同行钱国胤首次合作,并有他的学生罗海珠参与。经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他们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且得到资助。但道路并非平坦。戚颖敏日以继夜地伏案编写课题计划,研究技术方案。夫妻俩不停地战斗在实验室内,守在色谱仪旁,细心观察煤样,寻求其未知数。这项研究,历经十几个春夏秋冬,通过上百个不同品种的煤样900余次的试验,取得上千个有效数据,终于得以问世,并被纳入《煤矿安全规程》中。据统计,仅抚顺、徐州、兖州等矿务局(公司)应用此项科研成果,就取得安全采煤近3000万吨的可观效果。《煤吸附流态氧的燃烧特性及在矿井火灾预测中的应用》荣获煤炭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在40年的科研工作中,戚颖敏衣带渐宽终不悔,拼搏奉献苦求索,为祖国的煤炭科技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亲自主持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17项,指导科研组完成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参与制订部级规范、标准4部;出版煤矿安全专业科技著作6部,10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40余万字,其中在国际会议发表5篇。他完成的科研项目多次获煤炭部、能源部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技术开发优秀成果奖。

戚颖敏用他刻苦钻研、孜孜以求的献身精神,书写了我国煤矿通风与防灭火学科方面的光辉历史,成为我国矿井防灭火技术的奠基人之一,这一突出贡献的主要标志是:将风与火两个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客体辩证地引入矿井防灭火领域,从而发展了均压灭火技术。1995年 5月,戚颖敏凭借自己在煤矿通风安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荣获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至高无尚的终生荣誉称号。

要做到精而又精

成为院士之后,戚颖敏在思想境界等方面又产生了一次飞跃。除日常工作外,他把大部分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培养煤炭科研事业的接班人上。戚颖敏性格内向,对工作严肃认真,年轻的同志都有点怕他。他对青年人撰写的报告、论文有一个苛刻的要求,即手写稿不得有一个错别字。

他说,这表示你对科学的态度,搞科研就是要精益求精。他帮助同志毫无保留,青年人的手稿常被他改得面目大变。熟悉他的青年人也知道,戚院士平易近人,乐于助人。同他一起外出,有时他会像父亲一样为青年人洗衬衣。哪个青年有了困难,他千方百计给予资助。他的一个学生因公出在外,家里急需一笔购房款,得知此情,他立即拿出自己的2万多元垫上,使这个学生如愿购到了新房。他培养的硕士、博士生有7名之多。

罗海珠是戚院士的得意门生之一,也是新一代煤炭科研工作中的佼佼者。谈起导师的培养,罗海珠动情地说,导师对科学的严谨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对我影响最大。我感触最深的一次,就是同他一起搞攻关课题,我负责搞煤样测试。当时,做煤样非常辛苦,一天只能做一个。当我做完了8个煤种120个煤样,把数据整理好交给院士时,院士却严肃地对我说,"对待科学这个态度不行,要做到精而又精"。在院士的指导下,直至做到400多个煤样时,他才肯罢休。最后,这项成果获了奖,仅抚顺老虎台矿采用这个成果启封火区,就获经济效益110多万元。

罗海珠说戚院士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八五"期间,导师搞起《典型易燃煤尘最短自燃发火预测》课题。这是基础性的研究,世界性的难题。开始的时候,导师是第一负责人,我是第二负责人。可是当做完预测方案之后,他却把我推上了第一负责人的位置。当时,我对能不能完成好这么难的课题心里没底。可戚院士却说:"小罗,你就大胆地干吧。"看着导师充满信任的目光,我觉得有了主心骨。搞测试时遇到了选点的难题,导师亲自联系,跑煤矿,最后选定了3个比较理想的测试点。试验中有了差错,导师及时给予指导。如今37岁的罗海珠已成为矿井防灭火专业学术带头人。

1998年,戚颖敏被任命为煤科总院抚顺分院的总工程师、高级顾问。戚颖敏成了抚顺分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智囊,为分院的发展方向出谋划策,绘制宏伟蓝图。同时,他继续在科研领域里向新的高峰攀登。《矿井通风活网络风流幂指数熵函变势压场理论及应用》《均压防灭火调压手段特性数理述描与设计应用》两个课题是他给自己添加的重担,且争取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年逾70的戚颖敏身在煤科院,心里却时刻装着煤矿工人的安全。他参加了煤科总院发起的"院士行"活动,不远几千公里走访了许多矿务局,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同年5月,他与其他9名院士及国务院参事、著名安全专家联名向国务院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暨下属开放实验室的建议》,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戚颖敏痴迷于煤炭科研事业,眷恋这个艰苦的事业。近几年,中国科技大学、首都贸易大学先后以丰厚的待遇聘请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在煤炭科研这个领域里,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完,我哪也不去,就在煤研干。"

戚颖敏一生克勤克俭。外出工作,能坐公共汽车他绝不坐小车。一次出国考察,有人为了多弄点钱花,提出多搞点票据报销,戚颖敏听了非常生气,严厉地批评了提议者。考虑他的工作特殊性和身体情况,院里为其配了秘书和保健医生,可他却从没有"麻烦"人家一次。但据抚顺分院院长王建国介绍,戚颖敏生前曾对院里表示,他将把自己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余下来的 20万元作为分院优秀论文奖的"院士基金",以奖掖后人,推动煤炭科学进步。

戚颖敏向科学高峰攀登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息。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在审改《矿井火灾早期预报监视系统》的最后一稿。这是国家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的重大攻关项目。戚颖敏拿着手稿严肃地对课题组的学生秦华礼和杨宏民说:"这个项目较大,基础工作必须做好 ……"然而,学生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可敬可爱的导师却走得那样匆忙,一去不回……

戚颖敏院士走了。但是这颗煤炭科技界的巨星并没有殒落。

他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照耀着后来人。

参考来源

  1. 戚颖敏 ,搜狗
  2. 戚颖敏 ,中国工程院
  3. 戚颖敏 ,抚顺七千年网站, 2012-11-09
  4. 戚颖敏简历 ,名人简历网
  5. 戚颖敏 ,数据百科, 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