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穎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戚穎敏 | |
---|---|
中國工程院院士 | |
出生 |
1929年11月04日 山東省威海市 |
逝世 | 1999年09月28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戚穎敏(1929.11.04-1999.09.28),山東省威海市人,礦井通風與防滅火專家[1],中國工程院院士[2],中國煤礦防滅火學科的帶頭人。1959年畢業于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學院獲碩士學位。
戚穎敏先後研究成功了"爐煙滅火"和"均壓防滅火技術"[3]。主持了寧夏汝箕溝礦區煤田露頭火的研究,為解決多年被視為"老大難"的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
人物簡介
戚穎敏,煤礦安全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礦防滅火學科的帶頭人。先後研究成功了「爐煙滅火」和「均壓防滅火技術」。主持了寧夏汝箕溝礦區煤田露頭火的研究,為解決多年被視為「老大難」的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了中國各主要煤種自然發火期預測預報新的指標和量值,建立了相應的煤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標誌氣體指標優選方法及檢測裝置,初步形成了中國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技術體系,使中國煤層自燃火災防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生平經歷
戚穎敏,原名戚務貴,1929年11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威海市一個普通職員家庭,1936年他入威海清泉小學讀書,1943年進入威海育華中學,1947年入青島高級工業職業學校,1949年解放後考入青島禮賢中學。於1950年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3年,他被派往波蘭,入波蘭克拉科夫礦業學院深造,1959年畢業取得碩士學位。1956年在波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光榮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戰士。1960年回到祖國,在煤都撫順開始了他攀登高峰的征程。
學成回國,他攜帶大量研究資料來到了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當時稱煤炭工業部撫順煤炭科學研究所),開始實現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時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為業務精通的專家,而且還要成為一名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專家」的諾言。他在40餘年的科學研究工作中,歷任技術員、工程師、高級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和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長、分院高級顧問、分院總工程師。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半生的時間都是在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方案設計、工藝實驗和技術服務中渡過的。他的足跡和汗水幾乎灑遍了國內所有省份的煤礦。正因如此,才使他在本行業通風防滅火研究領域成為一名優秀的、有突出貢獻的、國內外知名的學者和專家。他親自參加和組織科研項目達30幾項,主持制定部級規範標準4項,先後發表重要學術論文30餘篇,40餘萬字,其中在國際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5篇,出版編著、主編、譯著6部,100餘萬字。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7名。先後擔任中國煤炭學會理事,煤炭工業勞保學會理事,火災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年屆70的戚穎敏身在煤炭科學研究院,心裡時時刻刻裝着煤礦工人的安全。1999年初,他參與了煤科總院組織的「院士行」活動,深入山東、廣東等省,走訪許多礦務局,進行實際調查研究。1999年5月,他與其他9名院士及著名安全專家結合調研結果聯名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建立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暨下屬開放實驗室的建議」,這一建議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並予採納。
戚穎敏一貫生活樸素,勤儉節約。他曾對院領導表示,把自己從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節餘的20餘萬元錢,作為分院優秀論文獎的「院士基金」,以獎勵後人,推動煤炭科技進步和撫順分院的發展。1999年9月28日,戚穎敏在山東棗莊柴里煤礦出席並主持「柴里煤礦防滅火技術與制氮系統」等項目的鑑定會上,因糖尿病合併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不幸以身殉職[4]。
人物履歷
1929年11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威海市。
1947-1948年,在青島市私立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讀書。
1948-1949年,失學、失業、居住青島。
1949-1952年,在北京俄文專修學校二部(留蘇預備部)學習。
1953-1954年,在波蘭華沙大學學習。
1954-1959年,在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學院採礦系,獲碩士學位。
1960-1965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原撫順研究所)技術員。
1965-1977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第二研究室副主任、技術員。
1977-1982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工程師。
1982-1985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第二研究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1985-1987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通風所所長、高級工程師。
1987-1994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通風所,高級工程師(教授級)。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1999年,任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總工程師、高級顧問。
1999年9月28日,病逝。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40餘年間堅持在科研第一線,從事礦井通風防滅火科研與工程技術項目應用推廣工作。是本行業優秀的、有突出貢獻的、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將風與火兩個既矛盾又統一的理論引入煤礦安全科研與技術領域,開拓了均滅火和礦山救護技術的新領域;首次應用煤吸附流態氧新技術,發展了煤自燃特性的研究,開發出火災預測預報新技術和新指標,取得了巨大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將電子計算機技術首先引入礦井通風科研與應用技術,促進了中國礦井通風技術的提高和現代化。
兩項防滅火新技術
"爐煙滅火"是戚穎敏回國後從事的第一個科研項目,也是他在科研領域嶄露頭角的開始。爐煙滅火就是將煤燃燒後產生的以CO2為主要成分的煙氣注入到井下已經着火的區域,利用煙氣的惰性達到抑制火區燃燒的目的。由於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容易推廣,所以為當時解決安全生產和火區隱患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同煤峪口礦在採用戚穎敏發明的"均壓防滅火技術"後,成功地采出了煤炭40多萬噸,解放了呆滯煤量150多萬噸。至今該礦已安全生產近20年。這項技術為千百萬礦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技術保障。由於該項目有普遍性和廣泛的代表性,從此,均壓防滅火技術很快在中國逐漸推廣應用。現在,已被視為規範化的煤礦防滅火首選技術。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5]。
降服"火焰山"
1972年,他主持了西北寧夏汝箕溝礦區煤田露頭火的研究,戚穎敏和他的同事們用科學技術去治理技術上的"老大難"問題。為了摸清火區的基本狀況,他和他的同事們排除重重險阻,戰勝一個個困難,幾乎踏遍了所有火區,針對火區的不同特點,進行詳細系統的考察。經過半年多的時間,歷盡了艱辛和困苦,一份詳實的地域考察資料和綜合治理方案制定出來了。經過現場實施,多年被視為"老大難"的問題有了突破性進展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此項科研成果每年可為國家減少煤炭損失近百萬噸,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保護了環境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主要論著
1、戚穎敏,王鐵心,張立志.爐煙滅火的研究.煤炭學報,1965,2(2)
2、戚穎敏.使用下行風降低采場氣溫.煤礦安全,1974(2)
3、戚穎敏.煤的自燃性與熱性能之間關係的初步探討.煤礦安全,1974 (6)
4、戚穎敏.風壓調節技術在礦井消防火中的應用.煤礦安全,1976(1,2,3,5,6)
5、戚穎敏.礦井災變通風理論基礎與應用.煤礦安全,1976(1,2,3,4)
6、戚穎敏.礦井火災災變通風理論及其應用.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78
7、戚穎敏.綜合機械化採煤工作面沼氣湧出的數學模型及調風問題.煤炭學報,1981,1
8、戚穎敏,彭本信.利用工業廢渣作為阻化劑防止煤炭自燃發火的研究(波蘭文).見:波蘭:第十九屆國際採礦安全研究所會議論文集.1981,10
9、戚穎敏.撲滅大面積火區與火區下安全回採的通風方法.煤礦安全,1985,1
10、戚穎敏.煤礦安全規程執行教材.礦井防火與滅火.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
11、戚穎敏.火災防治.煤炭科學技術,1987,4
12、戚穎敏.我國煤炭自燃傾向性鑑定新方法探討.見: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論文集.1987,5
13、戚穎敏.惰性氣體發生裝置在中國礦山救護中的應用(波蘭文).見:波蘭:第一屆波蘭國際礦山救護學術會議論文集.1989,9
14、戚穎敏.煤礦安全手冊·礦井防滅火.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2
15、戚穎敏,錢國胤,羅海珠.煤吸附流態氧的燃燒特性及其在礦井火災預測中的應用.煤礦安全,1993(9、10)
16、戚穎敏.撲滅大面積火區與火區下安全回採的通風方法(英文).見:澳大利亞:第二十一屆國際採礦安全研究所會議論文集.1995,10
榮譽表彰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軼事
我還要搞科研
6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在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學院深造了6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戚穎敏,奉國家之命前來撫順煤科院報到,開始實現他在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之時立下的"不但要使自己成為有所成就、業務精通的專家,而且還要成為一名具有共產主義品質的專家"的諾言。 工作伊始,一項試驗新的防滅火技術任務落到戚穎敏的肩上,他帶着領導的委託,登上北去的列車,來到北疆著名煤城鶴崗。鶴崗煤礦有多處已封閉的火區,使得大量的煤炭難以開採,也曾引發井下火災事故的發生,造成礦工的傷亡。"爐煙滅火"是戚穎敏和同行們的一種新的嘗試。為了摸清火情,他深入千尺井下鑽火區、穿舊巷,升井後常常是一身泥水,一臉煤塵。砌爐子,他同工人一樣和泥、搬磚。經過幾十天的奮戰,爐子砌好,火燒起來,開始把煙--也就是以煤為原料製造出來的僅含有二氧化硫、氫氣和微量氧氣的惰性氣體- -往火區里灌注,使火區降溫,氧氣降下來,達到窒息滅火的目的。經過3個月的試驗,"爐煙滅火"終於成功了。"爐煙滅火"在當時是礦井防滅火技術的一次新的飛躍。很快,國內一些尚存火區的煤礦紛紛邀請戚穎敏去搞"爐煙滅火"。他和同行們頂着風霜雨雪東南西北不知疲倦地奔波着,黑龍江、遼寧、青海、甘肅、內蒙古都灑下了他們的汗水。無數個火區被啟封,大量優質煤炭起死回生。
正當戚穎敏全身心地獻身煤炭科研事業且初露鋒芒之時,"文革" 開始了,他進了"牛棚"。在那個是非顛倒的年代,有些事真叫人哭笑不得。有人認為通風專家砌火炕一定好燒,便強迫這位礦井通風專家砌火炕,結果砌好的火炕卻倒煙。戚穎敏因此而遭到了非人的嘲弄。在"牛棚"里,皮鞭不住地抽打他的頭,他緊緊抱住頭,拚命地喊:"別打我的頭,我還要搞科研……"形勢剛有好轉,這位接受"再教育"的"五七戰士"白天到農田裡勞動,晚上查找資料,伏案寫書。他窗前的燈光常常是通宵達旦。
春風秋雨,日升月落。1972年,黨落實了知識分子政策,戚穎敏在驕陽似火的盛夏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煤科院。當祖國科學的春天來到之時,他用多年心血澆灌的《礦井火災災變通風理論及其應用》一書終於由煤炭工業出版社出版,並發行全國,為礦井滅火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這是他寫給時代的答卷。
這酒我實在喝不下去了
1978年4月,全國科技大會剛剛閉幕,戚穎敏赴廣西參加會議。會後,他隨團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登上遊船遊覽灕江,一路觀光,兩岸夾翠,秀峰挺拔,山環水繞,美不勝收。戚穎敏很有興致地買來酒菜,與同行一邊小酌一邊飽覽祖國的秀美風光。突然,遊船擱淺,一夥縴夫在岸上一步一叩頭地喊號、拉縴,遊船一點一點地前行。看着縴夫笨重的勞動,聽着撕心裂肺的號子,戚穎敏放下酒杯說:"這酒我實在喝不下去了!"此時,一個科技工作者的崇高責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我們的國家還很落後,急需科技來振興,科技人員肩負的責任重大啊!
戚穎敏深知,在我國煤礦防滅火科研領域裡尚有許多尖端的難題沒有攻克,這些難題制約着我國煤炭事業的發展,也時刻威脅着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神聖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嚴守着科學的嚴肅性,堅持實事求是,堅持深入實踐,堅持以頑強的毅力攻克一個個科研課題。
1983年,大同礦區幾個煤礦因井下自燃火災,面臨減產煤炭300 萬噸的困境,有的礦井還多處湧出一氧化碳。為解決這個問題,煤炭部組織國內專家"會診",但因火區情況複雜,沒有形成滿意的方案,故又決定尋求國際合作夥伴,邀請波蘭專家來中國,以"均壓滅火技術"合作滅火,並決定調戚穎敏出任中方副組長,全面負責技術工作和合作中的具體事宜。接到這項任務,戚穎敏喜出望外,因為這是他很早就構思過的藍圖,這回可算是借到了"東風"。然而,興奮之餘,他又深感憂慮:"均壓滅火技術"在像大同幾個礦井這樣複雜的多煤層發火、相互間影響的條件下從未試驗過,成功與失敗並存啊。
"均壓滅火技術"是根據空氣高壓向低壓方向流動的規律,通過在採空區高低壓兩點之間採取均壓的方式,使兩點之間的壓力均衡,空氣不再流動,從而減少對採空區煤的供氧量,達到防滅火的目的。戚穎敏同波蘭專家來到大同礦區,井上井下反覆地查風路,搞測量,查資料,繪製方案。井下有一氧化碳的地方多達幾十處,並有積水,時刻會有傷人的危險。儘管如此,年已半百的戚穎敏仍然冒着生命危險出沒于禁區。一天,他同幾名工人在井下查風路,測風壓,走着走着,不知不覺走進了大水坑中,越走水越深,他的全身幾乎被淹沒。巷道里的陰冷、潮濕襲遍他的全身,呼吸倍感困難……升井後,戚穎敏躺在床上輸液,礦領導來看望他,並決定待他身體恢復後再下井工作。可戚穎敏掙扎着從床上坐起,堅決地說:工作不能停,明天我繼續下井。
戚穎敏在大同經過了幾百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為制定均壓滅火方案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圓滿地完成了任務。這項滅火方案經濟可行,引進國際上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在我國屬首創。方案實施一年後,火區的火熄滅了。據資料記載,僅大同煤峪口礦就成功地解放了煤炭 40萬噸、呆滯煤量150多萬噸,至今已安全生產10多年。這項技術的成功,不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給萬千礦工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這是用數字無法估量的價值。該技術獲得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我國大西北的寧夏、甘肅、新疆有許多煤田露頭煤常年自燃。據記載,有的煤田自南宋岳飛大戰金兵時,大火即在燃燒,形成了人不可近的"火焰山"。大火吞噬着數以億噸的煤炭資源,也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威脅。身為中國煤炭學會防滅火、降溫專業委員會主任的戚穎敏,深感責任重大。幾十年來,他多次親臨大西北火場考察,與當地有關部門共商滅火大計。1989年10月,戚穎敏赴新疆指導滅火。此時,他已年愈花甲,又患有糖尿病,完全可以在烏魯木齊市聽匯報,遙控指揮。可他偏偏驅車在戈壁灘顛簸了幾百公里來到北塔山滅火指揮部。西北的天氣溫差大,夜間攝氏零下十幾度,白天高達20℃~30℃。就是在這樣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戚穎敏深入火區連續工作了12天,提出了爐煙滅火、爆破滅火和水源滅火的綜合治理方案。離開北塔山火區,戚穎敏又驅車趕赴大黃山火區。大黃山是座煤山,整個山都被熊熊大火包圍着,在這裡考察十分危險,不小心就會陷進裂隙,被大火吞噬。戚穎敏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獲取第一手材料後,他會同滅火指揮部拿出了切實可行的滅火方案。一年後,北塔山大火被熄滅;幾年後,大黃山的大火也被降服。
相濡以沫,共攀高峰
常年在外奔波和勞累,戚穎敏的糖尿病逐漸加重。1990年秋,他因突發心臟病住進了醫院。為了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尖端的課題研究,也為了讓年輕人脫穎而出,他辭去了通風所所長的職務,所長和課題組組長均由他的學生來擔任。卸了任的戚穎敏並沒有輕鬆,相反,他又以驚人的毅力向着新的科技高峰攀登。
多日來,戚穎敏少言寡語,默默地踱步於斗室。與他相伴數十載的老伴--錢國胤研究員最了解丈夫的雄心。戚穎敏又大膽地提出進行"煤吸附流態氧特性"的研究課題。該項研究與前蘇聯幾乎同時起步,開拓了煤自然發火基礎參數研究的新領域。過去人們認為井下一旦有了一氧化碳,便是着火的預兆。但對區分煤氧化着火的三個階段的靈敏指標是前人所沒有提供和涉獵的。戚穎敏冒着風險提出了這一新的課題。
這一次攻克難題,戚穎敏是同自己相伴幾十年的妻子、同行錢國胤首次合作,並有他的學生羅海珠參與。經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他們申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項目,且得到資助。但道路並非平坦。戚穎敏日以繼夜地伏案編寫課題計劃,研究技術方案。夫妻倆不停地戰鬥在實驗室內,守在色譜儀旁,細心觀察煤樣,尋求其未知數。這項研究,歷經十幾個春夏秋冬,通過上百個不同品種的煤樣900餘次的試驗,取得上千個有效數據,終於得以問世,並被納入《煤礦安全規程》中。據統計,僅撫順、徐州、兗州等礦務局(公司)應用此項科研成果,就取得安全採煤近3000萬噸的可觀效果。《煤吸附流態氧的燃燒特性及在礦井火災預測中的應用》榮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40年的科研工作中,戚穎敏衣帶漸寬終不悔,拼搏奉獻苦求索,為祖國的煤炭科技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親自主持和參與完成科研項目17項,指導科研組完成科研項目20餘項;主持參與制訂部級規範、標準4部;出版煤礦安全專業科技著作6部,100餘萬字;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40餘萬字,其中在國際會議發表5篇。他完成的科研項目多次獲煤炭部、能源部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以及國家技術開發優秀成果獎。
戚穎敏用他刻苦鑽研、孜孜以求的獻身精神,書寫了我國煤礦通風與防滅火學科方面的光輝歷史,成為我國礦井防滅火技術的奠基人之一,這一突出貢獻的主要標誌是:將風與火兩個既矛盾而又統一的客體辯證地引入礦井防滅火領域,從而發展了均壓滅火技術。1995年 5月,戚穎敏憑藉自己在煤礦通風安全科研方面的卓越成就,榮獲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一至高無尚的終生榮譽稱號。
要做到精而又精
成為院士之後,戚穎敏在思想境界等方面又產生了一次飛躍。除日常工作外,他把大部分心血和精力都傾注在培養煤炭科研事業的接班人上。戚穎敏性格內向,對工作嚴肅認真,年輕的同志都有點怕他。他對青年人撰寫的報告、論文有一個苛刻的要求,即手寫稿不得有一個錯別字。
他說,這表示你對科學的態度,搞科研就是要精益求精。他幫助同志毫無保留,青年人的手稿常被他改得面目大變。熟悉他的青年人也知道,戚院士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同他一起外出,有時他會像父親一樣為青年人洗襯衣。哪個青年有了困難,他千方百計給予資助。他的一個學生因公出在外,家裡急需一筆購房款,得知此情,他立即拿出自己的2萬多元墊上,使這個學生如願購到了新房。他培養的碩士、博士生有7名之多。
羅海珠是戚院士的得意門生之一,也是新一代煤炭科研工作中的佼佼者。談起導師的培養,羅海珠動情地說,導師對科學的嚴謹態度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對我影響最大。我感觸最深的一次,就是同他一起搞攻關課題,我負責搞煤樣測試。當時,做煤樣非常辛苦,一天只能做一個。當我做完了8個煤種120個煤樣,把數據整理好交給院士時,院士卻嚴肅地對我說,"對待科學這個態度不行,要做到精而又精"。在院士的指導下,直至做到400多個煤樣時,他才肯罷休。最後,這項成果獲了獎,僅撫順老虎台礦採用這個成果啟封火區,就獲經濟效益110多萬元。
羅海珠說戚院士敢於讓青年人挑大樑。"八五"期間,導師搞起《典型易燃煤塵最短自燃發火預測》課題。這是基礎性的研究,世界性的難題。開始的時候,導師是第一負責人,我是第二負責人。可是當做完預測方案之後,他卻把我推上了第一負責人的位置。當時,我對能不能完成好這麼難的課題心裡沒底。可戚院士卻說:"小羅,你就大膽地干吧。"看着導師充滿信任的目光,我覺得有了主心骨。搞測試時遇到了選點的難題,導師親自聯繫,跑煤礦,最後選定了3個比較理想的測試點。試驗中有了差錯,導師及時給予指導。如今37歲的羅海珠已成為礦井防滅火專業學術帶頭人。
1998年,戚穎敏被任命為煤科總院撫順分院的總工程師、高級顧問。戚穎敏成了撫順分院新一屆領導班子的智囊,為分院的發展方向出謀劃策,繪製宏偉藍圖。同時,他繼續在科研領域裡向新的高峰攀登。《礦井通風活網絡風流冪指數熵函變勢壓場理論及應用》《均壓防滅火調壓手段特性數理述描與設計應用》兩個課題是他給自己添加的重擔,且爭取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年逾70的戚穎敏身在煤科院,心裡卻時刻裝着煤礦工人的安全。他參加了煤科總院發起的"院士行"活動,不遠幾千公里走訪了許多礦務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同年5月,他與其他9名院士及國務院參事、著名安全專家聯名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提出《關於建立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暨下屬開放實驗室的建議》,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戚穎敏痴迷於煤炭科研事業,眷戀這個艱苦的事業。近幾年,中國科技大學、首都貿易大學先後以豐厚的待遇聘請他去工作,都被他婉言謝絕。他說,"在煤炭科研這個領域裡,我還有好多事沒有做完,我哪也不去,就在煤研干。"
戚穎敏一生克勤克儉。外出工作,能坐公共汽車他絕不坐小車。一次出國考察,有人為了多弄點錢花,提出多搞點票據報銷,戚穎敏聽了非常生氣,嚴厲地批評了提議者。考慮他的工作特殊性和身體情況,院裡為其配了秘書和保健醫生,可他卻從沒有"麻煩"人家一次。但據撫順分院院長王建國介紹,戚穎敏生前曾對院裡表示,他將把自己從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節餘下來的 20萬元作為分院優秀論文獎的"院士基金",以獎掖後人,推動煤炭科學進步。
戚穎敏向科學高峰攀登的腳步一刻也沒有停息。就在他去世的前兩天,還在審改《礦井火災早期預報監視系統》的最後一稿。這是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的重大攻關項目。戚穎敏拿着手稿嚴肅地對課題組的學生秦華禮和楊宏民說:"這個項目較大,基礎工作必須做好 ……"然而,學生們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可敬可愛的導師卻走得那樣匆忙,一去不回……
戚穎敏院士走了。但是這顆煤炭科技界的巨星並沒有殞落。
他的精神之光將永遠照耀着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