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戴安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戴安邦
戴安邦
出生 1901年
逝世 1999年
国籍 中国

戴安邦 (1901年4月30日 - 1999年4月17日) 出生于江苏省镇江丹徒县南乡丘陵地区的农村家庭。家有少量土地,童年即随家人在地里劳动,而收获有限,当地乡民生活均甚贫苦,故后来学农有改进农村之意。

1912年入镇江润州中学,接受新教育。所学课程除国文、英文、数、理、化外,尚有中外地理和中外历史,遂产生振兴国家民族的志愿。

1919年夏,“五四”运动发生,镇江虽是工商业小城,但有外国租界和商店。为响应北京上海的爱国运动,各界发起抵制日货。他积极参加,并组织同学上街宣传。

1919年9月,戴安邦考入金陵大学学习农科,先入预科,但到第二年下学期学费困难,几致辍学,幸好南京成美中学要聘请一位化学和物理教员,由于他的学习成绩优异,被介绍去该校兼课,半工半读,大学学习得以继续。两年预科毕业,即将转入正科。因农科各科的田间实习频繁,而且时间因天时而不固定,学农与半工半读不能兼顾,故不得不放弃学农,改学在中学教的理科化学。他在中学教学,认真备课,努力做好每个教学环节,特别重视直观教学,讲课借用大学的仪器做示教实验,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欢迎,也为学校的领导赞许和支持,不久即拨给经费购置理化实验器材,成为当时具有理化实验设备的极少数中学之一。

1924年6月他大学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因学习成绩全部优秀,荣获金钥匙奖。同年他留校,先担任普通化学的实验室教学,继兼任有机分析和食物分析等课助教。

1926年升任讲师,讲授普通化学课。

20年代初,半官方的学术组织“中华教育改进社”兴起了一个改进中国教育的运动。

1925年起,该社在清华大学开办化学教师暑期讲习班,开设实验课,讨论化学教学法。

1926年夏他参加该班讲习,对他后来重视实验教学和化学教学法起了重要作用。

1928年戴安邦获中国医学会奖学金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深造,由于勤奋刻苦,每门功课成绩均优,次年6月获硕士学位,并于12月被选为美国荣誉化学学会会员,荣获金钥匙。又被选为美国荣誉科学学会会员,再度荣获金钥匙。通过博士生预试,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胶体化学家托马斯(A.W.Thomas)教授,用配位化学观点进行“氧化铝水溶胶的研究”。戴安邦充分发挥自己扎实的化学功底和精湛的实验技术,使论文工作很快有了创造性的结果。导师称这是他遇到过的最好的博士生。

1931年6月,戴安邦获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一经在美国化学会志发表,就受到学术界的瞩目,在1934年出版的A.W.托马斯著《胶体化学》和1956年出版的拜勒(J.C.Bailer)主编的《配位化合物化学》中均直接引用这篇博士论文的研究结果。

1931年9月,戴安邦回国任金陵大学副教授,1933年任教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全力投入成立化学组织和出版化学刊物的工作。

[1]

人物履历

1901年4月30日 出生于江苏省丹徒县辛丰镇

1919年 考入南京金陵大学。

1921年 兼任南京成美中学物理和化学教师。

1924年 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任金陵大学化学系助教。

1928—1929年 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1年 获博士学位,回金陵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

1932年 积极参与和发起成立中国化学会,并在解放后曾任常务理事、理事和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等职。

1933年 任金陵大学教授。

1934年 任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研究所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化学》杂志,任总编辑兼总经理。

1938年 随校西迁四川成都,任化学系系主任。

1947年—1948年 赴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任访问学者。

1952年 任南京大学教授,其间1952—1985年任化学系主任,1963年兼任“络合物化学研究室”主任。

1978年 兼任“配位化学研究所”所长。

1980年11月 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创办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报》,并任主编。

1999年4月17日逝世。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