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鼻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扁鼻蝮属(学名:Eristicophis)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有毒蛇属,属下只有扁鼻蝮(E. macmahonii)一种蛇类,仅分布于伊朗、巴基斯坦及阿富汗边境的俾路支地区,其种加词是为了纪念亨利·麦克马洪。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特征
相对其它蝰蛇而言,扁鼻蝮的体型较为细小,其体长仅达1米以下,雄性扁鼻蝮体长普遍为22至40厘米,雌性扁鼻蝮则为28至72厘米。[1]扁鼻蝮头部宽广扁平,偏大,形如楔子,与颈部有明显分野。
鼻端圆短,头额位置遍布细碎鳞片。鼻间有两条显著的小裂缝,吻鳞结构具象征性,其吻鳞位置宽度较高度为长,从吻鳞向头颈方向伸延的两颊,呈明显的内弯弧线,弧线周边有四块较为大块的鼻眶鳞,形成粗框效果,从正面看其面部轮廓呈现出蝴蝶双翅般的形状。扁鼻蝮有14至16片上唇鳞,与眶上鳞间有3至4组小鳞片相间。下唇鳞约有16至19片。眶边鳞圈约由16至25片鳞片组成。
扁鼻蝮身型从背部向腹部以扁平形态发展,其扁薄的鼻端成为其标志。尾巴较短,但有抓物能力。扁鼻蝮表皮质感柔软、鳞片纹理松弛,背鳞短碎呈龙骨结构,约有23至29组,直线而有规律地分布。腹鳞两侧鳞片呈突刺状,为数约140至148片。尾下鳞较为平滑,为数约29至36片。
扁鼻蝮身体以黄色或棕红色为基调,背部向两侧有规则地布有20至25处点状斑纹,斑纹周边以白色鳞片围绕,这些斑点是扁鼻蝮鼻端以外的另一特色。从眼睛至嘴角位置有白色的线纹,额上布满细碎点纹。扁鼻蝮的吻部、颈喉位置及腹部均呈白色。尾端呈黄色。
地理分布
扁鼻蝮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边界附近的俾路支地区。标准产地为“Amirchah, 30th March, 3300 feet, Zeh, 1st April, 2500 feet, Drana Koh, 2nd April, Robat I., May, 4300 feet”。根据印度孟买的孟买自然历史博物馆内的相关文献,则列出扁鼻蝮的标准产地为“俾路支地区西部(W. Baluchistan)。学者史密斯(Smith, 1943)则指扁鼻蝮标准产地为“俾路支地区赫尔曼德河南方的沙漠”。
根据学者马罗等人(Mallow et al., 2003)所指,扁鼻蝮普遍分布于巴基斯坦、阿富汗、俾路支区东部及西北部、伊朗南部与及印度的塔尔大沙漠。
生态行为
扁鼻蝮多以蜿蜒式及直线式行进,但当遇上地质松弛的地形(如沙丘)或处于警戒状态时,它们便会运用侧行式为移动手段(详见蛇行)。有时候,扁鼻蝮亦会运用强而有力的尾巴在矮灌木间攀爬。扁鼻蝮多于夜间活动,但亦会于日暮或拂晓的昏暗环境中出没。扁鼻蝮据称性情暴躁,常响亮地发出嘶嘶叫声。遇到外物时容易触动其戒备心,更会立即昂起前身并施展咬击。
扁鼻蝮另一特色是擅长潜藏于沙土之中。它们会有规律地摇动及转动头部,并缓缓将身躯潜入沙中,只露出头部前端及双眼。因此学者认为扁鼻蝮的内弯型深窝双颊与及较大块的鼻眶侧鳞构造,就是为了方便以沙土掩护头部与及避免沙粒进入鼻孔,以适应环境为目的而生成的生理结构。
参考文献
- ↑ 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True Vipers: Natural History and Toxinology of Old World Vipers.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labar, Florida. 359 pp. ISBN 0-89464-8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