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耳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打耳祭,又名射耳祭、鹿耳祭,是台湾原住民布农族的传统祭仪之一,在布农语中称为Malahtangia或Malaqtainga,为“射耳”之意,是该族每年最盛大的狩猎与尚武祭典。约在每年的四、五月间由头目召集部落里所有男性族人到祭场举行祭仪,女性则不能进入祭场。祭仪的过程会经过猎前枪祭、嗷嗷欸欸我子 射耳仪式、分肉与祭骨仪式,以及颂功酒宴等几个流程,从祭典当中,亦可展现布农族的传统服饰与音乐特色。
流程
打耳祭的举行时间没有一定,但是族人多选在每年四、五月间小米成长、除完草而农事告一段落时举行。首先会由族人组成狩猎队,猎队的队长在出发前到祭司家中过夜,确定梦为吉兆后,举行称为pislahi的祭枪仪式。此仪式限男性参加,过程是众人蹲成一圈,枪则放在中央地上,由祭司手持茅草唱祭歌。有的部落则是将猎枪、装兽肉的麻袋、山刀和猎犬都带到门前放置兽肉的肉架下,祭司念咒持瓢,将小米酒的酒渣洒向猎具与猎犬。
枪祭过后,狩猎队会出发上山,途中若碰到名叫hashas的鸟自左向右飞而且不鸣叫,就是吉兆;反之则凶。若鸟占为吉,会进行一个星期左右的狩猎,猎得山猪、山鹿等大型猎物,则将下颚骨保留下来称为VaVa,象征猎物神,在祭典前会同祭司把VaVa挂在祭场的雀榕上。另外鹿与山羌的兽耳则会割下来,用一端被劈开的竹棍或木棍夹住,插在地上。
在祭典当天的清早,由部落长老揉吹十二岁以下男孩的双耳,祈求保佑其健康、快快成人,而后开始射耳,年龄最小的男孩先持弓箭,由家族中最善猎者、父亲或舅舅协助,在兽耳的1.5公尺外进行射击。每人轮流射一次,必须射中鹿耳,否则会被视为不祥。孩童射完后换大人轮流射耳,大人射耳的过程不必按顺序,也不一定要射中目标。
射耳结束后,由长老将兽肉分给男孩食用。其他的族人则在旁将烤肉,分给在场所有人,参加者必须当场吃完,掉落的肉则不能重复再给。吃完后,把猎枪排列在地上进行“熏枪”,祈祷来年猎物丰收;而后则到兽骨棚架,向被猎杀的动物骨头进行点酒祭仪,以表虔诚的敬意。
最后则是颂功酒宴,这部份仪式完全开放,女人也可以参与。由族人唱起八部合音、跳庆贺丰收的舞蹈、报战功,以及进行鞭锣(类似打陀螺)来祈求小米的丰收。
意义
猪(布农族语为Babu)因为形体大于山猪、山羊等野兽,被布农族猎人视为最想猎得的猎物。狩到猎物的族人,甚至会被视为英雄Mamagan。所以,射鹿耳就成为打耳祭的象征基础。
打耳祭具有团结精神的教育意义。对外来说,象征著射猎敌首;对内来说,则象征团结友爱。除了宗教之外,还有社会、教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功能。
音乐
在猎前枪祭中,祭司会领唱称为pislahi或pislai(意为:“去打猎”)的歌曲,歌词内容以祈求丰收为主,有些还会强调枪枝在仪式后,会带有特殊法力,让行猎顺利。形式上采四音节的句型排列,并以无义的虚词母音ka、la结尾。唱法是祭司唱一句,众人便以泛音和声重复一句。
射耳仪式中则无吟唱pasi but but,pasi but but为小米丰收歌,用以取悦天神dehanin。众人以逆时钟方向缓缓移动,发出“u”或“e”的声音相和。唱的方式是分为三个集团,祭司由最低音开始,徐徐地以近乎半音的音程[1] ,将音高向上拉。其他人则分为三个声部应和,一直调整到最佳的共鸣与和阶状态;当领唱者到达最高音时,合唱便终止。
祭场
祭场通常选择人迹较少、有雀榕的隐密处,选择雀榕系因为其生命力强、耐箭射。祭场选定之后需由祭司占梦,如果梦兆为吉,而且来年氏族人丁兴旺、作物丰收,则祭场就不会再改变。除了打耳祭的时间之外,平日族人会视此处为禁忌之地,禁止接近。
另一种祭场的选择方式则是在过去一年之中,打猎成绩最好的猎人家;不过为了避免部落成员为此产生纠纷,实际上多改在祭司家中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