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扫叶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扫叶楼

扫叶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中,是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扫叶楼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二层,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善庆寺亦明清式样,建筑面积929.7平方米,占地面积1430平方米。1979年重新修复扫叶楼时将楼后庭院与善庆寺连成一体,成为一组结构完整、景致优雅的古建筑群 扫叶楼系明未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晚年居所,因其自写扫叶僧状小像故名。龚贤,字半千,号半亩居人等。清军攻占南京后,龚贤悲愤出走,漂泊海安、扬州等地十余载。晚年回归南京购清凉山荒地半亩,建屋四椽,号“半亩园”,栽花种竹,深居简出,不事权贵,以卖字画教学为生,悠闲自得,著有诗集《草香堂集》和《课徒画稿》。清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光绪十五年(1889)奉敕重建,1901年与1914年两度重修 扫叶楼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9年10月修复,并将楼后善庆寺与楼侧茶社以花墙围之,构成一组古建筑群。2000年初在“龚贤故居”的基础上设置龚贤纪念馆。纪念馆的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一楼为展示厅,集中展示当代著名书画家林散之、萧娴、陈大羽、费新我等书写的与清凉山有关的诗篇以及龚贤的诗句。楼上为陈列室,陈列柜中展示的是龚贤书画精品及诗文研究成果。楼后两个展厅不定期举办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展览

中文名 :扫叶楼

位 于: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

始建于 :1664年

建筑面积 :约400平方米

层 高 :三层

结 构 :砖木结构,覆小瓦

简介

扫叶楼始建于1664年,明清式样,砖木结构,覆小瓦,三层,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270平方米,楼前翠竹婆娑,绿树掩映,平台远望,楼后庭院内假山层叠,与善庆寺前石阶结合一体。善庆寺亦明清式样,建筑面积329.7平方米,占地面积630平方米。1989年重新修复扫叶楼时将楼后庭院与善庆寺连成一体,成为一组结构完整、景致优雅的古建筑群。 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和诗人,山水画造诣卓越,被推为“金陵八家”之首,著有诗歌《草香堂集》等;晚年定居此处,并以屋旁余地半亩建园,栽花种竹,名“半亩园”,曾自写小照,着僧服,作扫落叶状,因名所居为扫叶楼。此楼前后三进,陈列着龚贤作品的摹品和复制品、当代书法家所书龚贤的诗作及一些画展作品,楼前可见嵌在壁间的由林散之所书的“龚贤故居”刻石,院落简朴大方,处处体现着主人与世相忘,潜心书画的书香氛围,置身阁楼伫听风雨声,你会有一径风声飞落叶,六朝山色拥重楼的震颤。当年,龚贤曾这样介绍过自己的居所: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他的许多画和诗,就是在此孕育、构思和创作的。

扫叶楼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79年10月修复,并将楼后善庆寺与楼侧茶社以花墙围之,构成一组古建筑群。2000年初在“龚贤故居”的基础上设置龚贤纪念馆。纪念馆的门楣上有当代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题写的馆名,一楼为展示厅,集中展示当代著名书画家林散之、萧娴、陈大羽、费新我等书写的与清凉山有关的诗篇以及龚贤的诗句。楼上为陈列室,陈列柜中展示的是龚贤书画精品及诗文研究成果。楼后两个展厅不定期举办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展览。 扫叶楼1957年被定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女诗人画家康雪莲曾题诗: 八家墨客留心迹,半亩园墙结傲霜; 纵有西风频扫叶,敢教香草护清凉![1]

人物简介 龚贤(1618—1689),字半千,号野遗,如柴丈人、半亩居人。清凉山下人等都是他的号,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具有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书法家、诗词人,八股大家,被誉为“金陵八大家(龚贤、吴宏、高岑、樊圻、叶欣、邹吉吉、胡 、谢荪)”之首。龚贤7岁开始学画,他所处的时期正是明朝末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18岁时,来到南京参加诗社活动批判当时社会,后为了谋生,到了扬州,接着又到海安。1664年,龚贤回到南京,在清凉山下筑“半亩园”,深居简出,不事权贵,过着清苦的隐居生活。他以作画为主,他的作品主要描绘南京地区的真山真水。晚年时的龚贤生活更加窘迫,主要以卖字、收学生,开讲堂教书法为主。1687年,龚贤结识了著名的戏剧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对龚贤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很大。1689年,龚贤重病时于遭当地豪门权贵的迫害,他曾求助于孔尚任,然而还未等到孔尚任的帮助,72岁的龚贤在饥寒交迫中病故了。龚贤死后,孔尚任为其料理了后事,葬回昆山故居。

墨韵无穷的龚贤

“金陵八家”中首屈一指的是龚贤,江苏昆山人,   金陵八家作品   生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619年),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其早年正逢明王朝社会动乱频繁,内外交困的时期。此时民不聊生,生灵涂炭,所以其早年在外漂泊,居无定所。直至晚年,社会趋于稳定,龚贤开始在南京的清凉山隐居,专心于绘事,并开始卖画为生。龚贤最擅长的是山水画,他师从宋元诸家,并且能脱古人的窠臼,提倡写生,多游历见闻,所以他的作品有着清新的生气,并一改自董其昌以来的陈腐之气,山水又重归描绘真实的山川秀润的道路。他的作品内容也多取材于南京当地的风光或是游历所见,大多描述的都是真实景致。在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溪山无尽图》跋文中曾说到,“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充分阐明了他“造化为师”的艺术创作理念。 他的山水技法在吸收古人长处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对墨色的把握,已臻化境。他用墨色的变化来表现远近、明暗之分,充分体现了事物的自然神态。他的这种技法主要来自于宋人的“积墨法”,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第一遍以细点铺垫,第二遍再补点,细密繁厚而不失灵动,墨色浑厚而不呆滞;然后第三遍开始皴擦,也是以细点和短皴为主,过后待将干未干时再以浓点和淡点覆之,先后反复达六七遍之多(《柴丈画说》)。山石的画法就是先勾出轮廓然后干皴干点,之后加以湿皴湿点,反复之后山石的形态显得浑厚华滋,质感细密,层次丰富。树木的画法也是用墨层层烘染,显得枝叶繁茂,这样树木的远近疏密逼真,郁郁苍苍,具有苍茫感。他的这类作品通常显得墨色淋漓,后世多统称这一类的龚贤作品为“黑龚”,这类作品在龚贤的作品中比较常见,传世量较大,市场流通多,占了很大比重。例如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过雨图》就是龚贤作品的典型代表,明显的细碎点皴加上层层晕染,形成了清新静谧的气质,具有一种静谧之美,丝毫感觉不到人间烟火气。而所谓的“白龚”是指以干笔淡墨勾描皴点,另加上星星点点的浓色,通幅明秀,较之于前者的墨色浑厚淋漓显得更加明快动人。如藏的《木叶丹黄图》。

《登扫叶楼记》

自予归江宁[2],爱其山川奇胜,间尝与客登石头[3],历钟阜[4],泛舟于后湖[5],南极芙蓉、天阙诸峰,而北攀 燕子矶[6],以俯观江流之猛壮。以为江宁奇胜,尽于是矣。或有邀予登览者,辄厌倦,思舍是而他游。

而四望有扫叶楼,去吾家不一里,乃未始一至焉。辛酉秋[7],金坛王中子访予于家[8],语及,因相携以往。是楼起于岑山之巅[9],土石秀洁,而旁多大树,山风西来,落木齐下[10],堆黄叠青,艳若绮绣。及其上登,则近接城市,远挹江岛[11],烟村云舍,沙鸟风帆,幽旷瑰奇,毕呈于几席。虽乡之所谓奇胜[12],何以加此?

凡人之情,鹜远而遗近。盖远则其至必难,视之先重,虽无得而不暇知矣[13];近则其至必易,视之先轻,虽有得而亦不暇知矣。予之见,每自谓差远流俗[14],顾不知奇境即在半里外[15],至厌倦思欲远游,则其生平行事之类乎是者,可胜计哉!虽然,得 王君而予不终误矣,此古人之所以贵益友与。 注释:

[1]扫叶楼:在今南京市 清凉山,清初,明朝遗老龚贤自号扫叶僧居此,因得名,后曾改为僧院,现为清凉山名胜之一。 [2]江宁,即今南京市。 [3]石头,即 石头山。清凉山一名石头山。 [4]钟阜:即 钟山,又名 紫金山,在南京城东。 [5]后湖:南京玄武湖一名湖,在南京城东北 玄武门外。 [6] 燕子矶:在南京东北郊长江边,矶头屹立江岸,三面悬绝,宛如飞燕。登矶俯视,势及险峻。 [7]辛酉: 嘉庆六年(1801)。 [8]金坛:县名,在江苏省西南部。 [9]岑山:小山。 [10]落木:落叶。 [11]挹(yì邑):牵孔,引伸为接连。 [12]乡:向,先前。 [13]不暇知:顾不得去了解,即不在意。 [14]差远流俗:尚能远商流俗。差:尚。 [15]顾:却,反而。 此文写近接闹市的扫叶楼,笔墨秀洁,以 白描的手法描绘了 登楼所见的“奇胜”之景。后文叹流俗之贵远贱近,对人有一定启发性。但总的说来,中期 桐城派作家的“记”体散文,不如戴、方、刘那样富有切实的社会内容,因而读后多少给人以空泛之感,此文也有这种不足。

参考资料

  1. 扫叶楼一览,西祠胡同,201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