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拉蒂迈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拉蒂迈鱼一般指矛尾鱼(学名:Latimeria chalumnae),体长2米,是腔棘鱼目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原以为总鳍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体,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目前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东南沿海。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

中文学名: 矛尾鱼

拉丁学名: Latimeria chalumnae

别 称: 拉蒂迈鱼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 门: 脊椎动物亚门

纲: 硬骨鱼纲

亚 纲: 肉鳍亚纲

目: 腔棘鱼目

科: 矛尾鱼科

属: 矛尾鱼属

种: 矛尾鱼

分布区域: 南部非洲东南沿海

概述

鱼的种类有很多,大多历史不长,只有几十万年,或者几百万年,但是也有例外。到目前为止,矛尾鱼的发现无疑是所有鱼类中最具有震撼力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种珍稀或古老的鱼,而且是因为它是生物演化中“缺失的环节”,它的发现使现今所有陆地上的脊椎动物和水域中的鱼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四足类动物由海洋登上陆地的活化石证据是由矛尾鱼鲜活的摆在人们的面前的。

形态特征

矛尾鱼长度可达2米,重量高达90公斤。矛尾鱼体呈长梭形,躯体粗,头大,口宽,牙齿锐利。颅骨具特殊的颅间关节。在头下下颌间有1对很大的喉板。躯体覆盖大而薄的椭圆形圆鳞,鳞片露出部分具很多小嵴或疣突,因而体表粗糙,体后部和鳍基部鳞较小。侧线完全。背鳍2个:第一背鳍鳍条强度骨化,具嵴,呈棘状;第二背鳍与胸鳍、腹鳍、臀鳍外形相似,呈柄状,鳍条着生在很厚的肉质鳍柄上。偶鳍内骨骼排列分节为非对称式。尾鳍外形近似矛状,3叶,由一个中心小叶将整个尾鳍平分上下两部。脊索终生存在,其上、下方有小块硬骨。肠内具螺旋瓣。鳔很小,无呼吸功能,只起调节鱼体在水中比重的作用。

生活习性

矛尾鱼一般栖息在90-200米的深海,最深更可达至700米。在南非苏达瓦那湾的矛尾鱼在日间会栖息在水深90-150米的洞穴中,夜间则会上升到55米水深的地方觅食。水深及阴暗并不影响它们的生存,最为重要的是水温要在14-22℃间。它们会上升或下沉至此水温的环境,以确保氧的吸入量。矛尾鱼的眼睛有反光膜及很多视杆细胞,就算在深水中视觉也很锐利。它们未曾在日间被捕捉到,所有标本都是在夜间捕捉的。

矛尾鱼是机会主义者,主要猎食乌贼鱿鱼线鳗、细小的鱼及其他深海底的鱼类。它们可以头向下游泳,甚至向后或腹部向上游泳来寻找猎物,完全发挥喙腺的功能。科学家怀疑它们可以随意减低代谢率,以接近冬眠的状态下沉到较难生存的深海处。

生长繁殖

矛尾鱼是卵胎生的,雌鱼每次会生5-25条幼鱼。幼鱼出生后就已经能够独立。它们的繁殖行为不详,但相信它们要到20岁才达至性成熟。妊娠期估计为13-15个月。根据其内耳石年轮估计,矛尾鱼寿命为80-100岁。

摄食习性

一是食量惊人的少。正常情况下,一条重约95公斤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公斤的食材,而同样重的矛尾鱼每昼夜仅吃10-20克食物就足够了。像矛尾鱼这样新陈代谢如此缓慢的生物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二是矛尾鱼昼伏夜出。白天,它们安详的躺在约200米深的海底洞穴中,很少游动。一旦日落西山,它们便蠢蠢欲动,纷纷爬出海洞,寻找食物。弗里克的研究发现,矛尾鱼可以敏感的感受到磁场的微小变化。当小鱼等猎物途经鱼体附近时,鱼体周围的磁场便发生了变化,矛尾鱼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猎物。饱食一顿。平时,它们也出没于鱼儿经常活动的水域,停悬在海中有利地势,守株待兔。有时,也向上层海水中游动,活动一下身体。

分布范围

矛尾鱼主要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非洲东南沿海。

栖息环境

矛尾鱼科的唯一种,是唯一现生的总鳍鱼类。矛尾鱼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一旦离开这黑暗、低温的环境,它就不能生活很久。在200米以下的深海区域,一片漆黑,眼睛自然就失去了作用。它平常吃小鱼,靠感受器捕食。肉食性,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

在矛尾鱼分布地区的海水中有一个淡水区域,它们正是生活在这片海水中的淡水区域内的150~500米的深海区,仅每年11月到次年1月短短的两个月中才会浮到海面上来。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

知识

真正捉到的第一条矛尾鱼是在东非沿海。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涅尼雷”号渔船的渔民们像往常一样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鲁麻河入海口处捕捞,渔民们不仅收获颇丰,还捕捉到一条奇鱼让大家兴奋不已。这条闻所未闻的怪鱼全身上的鱼鳞似铁甲,尾鳍似短矛,不知什么来头,就有人戏称它为“大海蜥蝎”。4个小时过去了,躺在甲板上的怪鱼毫无异样,用手一动,它竟愤怒地把牙咬得喀嚓作响,以示抗议,样子有些吓人。“涅尼雷”号抵达南非东伦敦港,年轻的博物馆研究人员娜汀梅·拉蒂迈女士闻讯赶来,将这条1.5米长,57千克重的怪鱼运回博物馆,给它拍照、绘图,将其制成了标本。

1939年1月正在英国度假的生物学家史密斯教授收到了一封寄自南非的信,寄信人正是拉蒂迈女士。拿着信中夹带的速写图,史密斯教授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惊叫了一声:“这不是生活在4亿年前的矛尾鱼吗?”他急急忙忙地找出了古生物化石图鉴对照,结果一点没错,这正是矛尾鱼。可是,人们只在古老的岩层里发现过它在4亿年前生活时的化石。“难道还会有活着的矛尾鱼?”教授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他自己的话说,有点像疾风震撼的感受,使人颤栗不安,并且眩晕,兴奋之情不可言表。根据化石测定,矛尾鱼4亿年前生活在淡水域里,于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灭绝。捕获矛尾鱼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了全球各界的注目,引发了生物学家关于传统生物进化理论的大辩论。同时,史密斯教授亲自在报纸上刊登启事:重金悬赏捕捉第二条活的矛尾鱼。

从捕捞上第一条矛尾鱼以来,迄今为止已在靠近非洲印度洋中捕捞上至少80多条矛尾鱼。一般说来,这种鱼是靠钓上来的。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博物馆中都保存有矛尾鱼的标本。

发现

1938年12月22日,在印度洋南非沿岸东伦敦西部约70米深的海区,捕鱼船长亨德里克·古森偶然捕到一条从未见过的鱼。这条鱼形状像古代的总鳍鱼,长1~5米,重58公斤,身体浑圆,在尾鳍末端有分离的小叶,整个尾鳍形成非常奇特的矛状三叶形,所以定名为矛尾鱼。

在这以前,人们曾认为这种鱼类在六千万年前就绝灭了,矛尾鱼因此身价倍增。南非罗兹大学鱼类学家詹姆斯研究这条矛尾鱼,并立即登广告悬赏:谁能再送给他一条矛尾鱼,将得到100镑的奖金。遗憾的是,詹姆斯足足等了14年,到1952年才得到第二件矛尾鱼标本。

命名

1982年,科摩罗政府还赠给我国一条浸制的拉蒂迈鱼标本,这件珍贵的标本现今保存在中国古动物馆一层脊椎动物陈列厅里,供游人参观。

脊椎动物,鱼纲,矛尾鱼科。过去一直认为早在7000万年前已灭绝的硬骨鱼类。1938年12月22日首次发现于非洲东南海岸,1952年后,又陆续在非洲东南部海洋中捕获到80多尾。为总鳍鱼类中至今尚生存的唯一鱼类,现认为是“活化石”(化石首先出现在泥盆纪)。

体粗大,延长,长约1.5~2米,最重1尾有95公斤,体长1.8米,蓝色。下颌下部具有两大骨板,有颈板。体被大圆鳞。背鳍2个,偶鳍长,并具有肉叶,外有鳞片,内骨骼的排列近似陆生脊椎动物的肢骨。尾鳍中间叶状突出呈矛状,故称矛尾鱼。卵胎生。口内有齿,肉食性。栖息在200~400米的深海中。能用鳔呼吸。于1972年,第1次在印度洋科摩罗群岛发现了象柑桔大小的矛尾鱼卵,呈红色。矛尾鱼是研究鱼类进化史的极其珍贵标本。英国鱼类学家史密斯鉴定矛尾鱼是3.5亿年前总鳍鱼类的唯一代表动物,为了纪念首次发现者拉蒂迈女士,当时史密斯即将它命名为“拉蒂迈鱼”[1]

发现的意义

矛尾鱼的发现充分的说明了:在过去漫漫的生物演化史中,无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生物,近的或远的,连结的或分开的,总有一架无形的桥梁,将所有的生命连在一起,它或许藏在海洋的深处,或许印在DNA的深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尽可以享受追寻探索的乐趣、发现的成就、了解的满足,但千万不要忘记对其它生命应有的尊重与爱护,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视频

7000万年前就应该灭绝的矛尾鱼,竟然再次出现在人类视线中!

参考文献

  1. [品牌网世界上最珍稀的鱼--矛尾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