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古動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古動物館(英文簡稱PMC),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中國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國家級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亞洲最大的古動物博物館[1] 。是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和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珍貴展品中包括來自非洲的「活化石」拉蒂邁魚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被編入中國小學課本的古動物黃河象的骨架,以及神秘的「北京猿人」頭蓋骨丟失前複製的仿真模型等。1995年12月,中國古動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

中文名稱: 中國古動物館

外文名稱: Paleo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

氣候類型: 北溫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2.5萬平方米

開放時間: 09:00-16:30,周一閉館

門票價格: 20元

著名景點: 古脊椎動物館、樹華古人類館

場館特色

中國古動物館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創建的國內唯一一家以古生物化石為載體,系統普及古生物學、古生態學、古人類學及進化論知識的自然科學類專題博物館,也是截至2016年7月亞洲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館。中國古動物館同時也是北京市和中國古生物學會授名的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中央國家機關思想教育基地。

所獲榮譽

2010年11月,中國古動物館被評為「北京市優秀科普教育基地」。

2013年11月25日中國古動物館網站榮獲了中國科學院2013年度優秀科普網站獎。

2020年4月,入選北京市首批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名單。

場館組成

概述

中國古動物館館內按照古動物的演化序列劃分為兩館(古脊椎動物館和樹華古人類館)四個展廳(古魚類和古兩棲動物展廳、古爬行動物和古鳥類展廳、古哺乳動物展廳、古人類與舊石器展廳)。依託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餘萬件標本,展出了從中精選的有代表性的藏品800餘件。展品包括自4億多年前的泥盆紀至距今1萬年前史前時代的地層中產出的各門類化石標本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全面展現了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和遺蹟,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

中國古動物館基本陳列由恐龍世界(電子機械模擬)、古魚類館、古爬行動物館、哺乳動物館等四部分組成,通過實物和其它展示手段,系統地展示了史前脊椎動物的起源及其進化歷史,展示中國在各個時期沉積的海陸相地層中保存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及在這一科學領域中的研究成果。從魚形的原始無頷類到硬骨魚類和軟骨類,從兩棲類到爬行動物類,從空前繁盛的恐龍王國到哺乳動物開始統治世界,直至古猿進化為智人,形形色色的化石輪流登場,清晰地勾勒出脊椎動物發展的脈絡。

古脊椎動物館

脊椎動物演化的第一次革命,是脊椎的出現。由於有了脊椎的支撐,動物們更加堅強和靈活,適應性也更強,為以後數億年的進化奠定了基礎。

古脊椎動物館展出的是中國從事古脊椎動物學研究的幾代科學家半個多世紀以來調查採集到的各門類脊椎動物化石中的精品。

古魚類展區

在古魚類化石展區中,觀眾可以見到各地質時期,各個演化階段的魚化石,包括帶盔披甲的無頜類、原始的盾皮魚類、高等魚類化石等。被稱為活化石的拉蒂邁魚也在本館內展出,這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拉蒂邁魚。

脊椎動物進化歷程中兩次重大的革命:頜的出現與登陸的發生。古生代海洋中生物發展出了兩大的分支,一個適應於水中的生活,並最後進化為今天的各種魚類;另一個則離開了水域,成為今天的四足動物(包括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

古兩棲類展區

在大約3億6千萬年前,地殼變動,海陸變遷,總鰭魚類率先爬上了陸地。它們學會了用肺呼吸,鰭也變成了強壯的四肢,並改稱「兩棲」,完成了脊椎動物由水登陸的一次重大的飛躍。 兩棲類展區展出的是中國發現的2億多年前(二疊紀)至1千多萬年前(新生代的中新世)的兩棲類化石。由於兩棲動物的軟骨較多,且它們多生活在潮濕的環境,死亡後屍體很快腐爛,很難保存為完整化石,因此本館內展出的標本都是兩棲動物化石中的珍品。

古爬行動物展區

古爬行動物展區中,展出了各類爬行動物化石,有中國發現的最大的淡水龜化石——南雄龜、古老的鱷魚化石、被稱為中生代的海怪的海生爬行動物、中生代的空中霸主——翼龍、中生代的霸主——恐龍、哺乳動物的祖先——似哺乳爬行動物。

古鳥類展區

中國已成為擁有早期鳥類化石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研究早期鳥類起源和演化的中心。

古鳥類展區中展出了各地質時期的各種鳥類化石,其中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有喙的鳥、除始祖鳥以外最著名的化石鳥類——孔子鳥等著名的古鳥類化石。

熱河生物群特展

「熱河生物群」,被國際古生物學界稱為「二十世紀最驚人的古生物發現」,但很多人對它並不熟悉。不過如果提起「帶羽毛的恐龍」、「世界上最早的花」、「吃恐龍的哺乳動物」、「長有四個翅膀的恐龍」、「世界首枚翼龍胚胎」等。

熱河生物群的化石都珍藏在國家的各個研究機構,普通觀眾難以觀其真顏。中國古動物館特別推出了「熱河生物群——1億多年前生命的輝煌」特展,展出了許多重要化石,包括長有四個翅膀的,世界上最小的恐龍小盜龍,最早具有鳥喙的古鳥類孔子鳥、吃恐龍的哺乳動物爬獸、吃同類的爬行動物滿洲鱷,世界首枚翼龍胚胎,世界保存最好的古鳥胚胎等世界級珍貴標本。魚蝦昆蟲、青蛙烏龜翼龍恐龍,各類化石應有盡有。還特別製作了兩套可以與觀眾互動的帶毛恐龍的三維動畫,再現了這些神秘物種的生活。

世界學術刊物《Nature》雜誌上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和巴西科學院的兩位學者合作研究的熱河生物群中兩種新的翼龍,它們的兩翼展開可達2.5米,是兩個世紀以來相同類群的翼龍在歐洲大陸之外的首次發現。其中的一種化石——楊氏飛龍。

樹華古人類館

人類演化的歷史卻非常久遠,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人科動物出現後,陸續演化出很多種,如非洲南猿,能人,直立人等,但進入距今20多萬年內,除了一個種——智人(地球上現今全體人類的一個共有名稱),其他的人科動物都滅絕了。

樹華古人類館於1999年建成開館,通過展出國內外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系統普及了人類起源與進化的科學知識,昭示了人與自然共存共榮的科普主題。內容包括北京猿人頭蓋骨以及國外贈送的古人類化石標本模型。

古哺乳動物展廳

展廳通過大量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的展示,展示了哺乳動物在經歷了上億年的發展過程中是怎樣由最初的微不足道的小動物發展成為今天在地球上占有優勢的種類繁多的大家族。

館藏文物

中國古動物館展出的珍貴展品中包括被稱為「活化石」的科摩羅政府贈送的拉蒂邁魚標本,中國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的許氏祿豐龍,以及被編入小學課本的黃河象骨架等精品化石。館內又增添了帶毛恐龍、孔子鳥等鳥類化石以及世界首枚翼龍胚胎等在世界上引起轟動的珍貴展品。

拉蒂邁魚:這條拉蒂邁魚標本是1976年在科摩羅海域捕獲的,1982年科摩羅政府將這一珍貴標本贈送給中國,中國只有六條這種魚的標本,本館展出的就是其中的一條,也是其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條。

孔子鳥:世界上最早出現角質喙的古鳥類。

懷寧始猛鱷:發現於安徽懷寧縣丁花屋的懷寧始猛鱷頭骨前部和不完整的下頜的標本。

千佛洞陸龜:發現於甘肅敦煌市西南塔本布拉克的千佛洞陸龜破碎背甲和較完整腹甲的標本。

作用價值

該館陳列着自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至距今1萬年前的地層中產出的史前各門類古生物化石和舊石器標本及模型,包括無頜類和有頜類魚形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哺乳動物和古人類化石及舊石器等,全面展現了史前動物和古人類的自然遺存及其生命演化的宏偉歷程。

機構設置

策劃與發展部(Divisionof Development and Exhibition)

社教部(Division of Public Education)

技術部(Division of Technical Support)

參觀信息

門票:成人20元;1.2米以上兒童、學生、老人、軍人10元;殘疾人、1.2米以下兒童免票、3D電影每人10元。「小達爾文俱樂部」成員在會員有效期內參觀可免門票,陪同的1名家長也免門票。

地址:北京西城區西直門外大街142號(北京動物園向西300米路南;北京天文館西50米)

交通信息

公交:27、714、716、732、708、808、814、902、962、347、360、362、601、電車105、107、111、運通104、105、106(動物園或白石橋站下車);或地鐵西直門站下,沿西直門外大街向西乘車至白石橋站,向東步行200米路南。

地鐵:乘坐地鐵4號線到 動物園 (Beijing Zoo Station),由D(西南)口出直行。

視頻

中國古生物學會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古動物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