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指甲考(史传文)

指甲考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指甲考》中国当代作家史传文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指甲考

提起指甲,印象中最深的仍是儿时夏日花坛里红艳艳的指甲花。玩伴们争相采了最浓艳的花瓣,放在石臼里捣烂,把红的汁液涂在指甲上,待晾干后女孩子们就到处炫耀起来。家中老太太则常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用指甲草混上捣碎的明矾和蛋清,亲手给家中小女孩染红指甲,口中轻声念着“六月六,采红花,采回红花染指甲…”。涂上颜色的指甲可以很美,我大抵是从那时开始知道的。后来再关注指甲便是大学练习吉他时,因指甲长了会按不下琴弦,所以常带个指甲剪在琴包里。

直到2023年,机缘巧合,我成了山东女子学院的1名校医。在多次接诊被延长甲片损伤指甲的女生之后,又重新引起了我对于指甲的好奇与兴趣。为什么青春洋溢的少女们总喜欢把指甲留得长长的?为什么年轻女人们宁愿冒着受伤的风险也要把美甲进行到底?指甲到底何时成为了一种美的元素?再往深处探究,人的指甲除了生理功能,还有没有其他特殊用途呢?千百年来人类的指甲又承载了什么呢?如此说来,这指甲倒也有一番考究的必要。

当然作为医生,我必须首先从医学的角度做出适当的解释。指甲在组织学上确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人体其他组织,指甲是由特化的角蛋白组成的,这与头发的成分极相似。因为合成这类蛋白的部位非常固定,体量也相对较少,物以稀为贵,所以指甲被人们所重视就不足为奇了。古代小说中的定情信物常有青丝(头发),寓意“情思”,就是例证了。古往今来送指甲做信物的虽不多,但红楼梦里那犹如黛影的晴雯,在临终前将自己“两根葱管一般”的长甲铰断,含泪送与贾宝玉,也就成为了一幕寄送相思的经典桥段。唐代女诗人晁采《子夜歌十八首》里的诗句则表现得更加直接,“明窗弄玉指,指甲如水晶,剪之特寄郎,聊当携手行”。可见唐代的开放程度真的不输现代,令人惊讶。要知道,古代儒典极其看重身体的这些部分,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能铰丝断甲相送,必定情笃至深,已顾不得礼教的束缚了。看来指甲或是青丝,都寄托了不便言说的绵绵情意在其中,这就难怪少女们如此倾心发饰与美甲,在情意懵懂之外,这其中隐含着的文化密码,常为人所未察。

古典小说中对女性指甲之美进行描述时,常无外乎两种情况,一则彰显权贵显达,另则表现艳丽风流。凭实而论,其中均有炫耀的成份,用现代的话讲,应该叫做秀出个性,彰显自我。

从现存慈禧太后的真实影像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她双手无名指与小指均带有护甲套,据称甲长达到了七八寸,大约有20cm左右吧,这显然是为了彰显其不可僭越的高贵与权势。况且大内之中女子的护甲均不可长于太后,这也是宫中不成文的规矩。另一部清宫大剧《甄嬛传》里戴护甲套的后宫嫔妃更比比皆是了。我曾一时猜度,清朝后宫极有可能已存在美甲行业,甚至有技艺不凡的美甲师专工此业,大概她们就是现在美甲行业的先师鼻祖吧。毕竟从博物馆里看到的护指(即护甲套),其制作工艺之精致,用料之考究令人惊诧,不难发现护指定制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项特殊的技艺了。护指之上常嵌有金、银、玉、玳瑁、珐琅等材料,且多有镂雕、錾花工艺,这些都是需要有技艺的能工巧匠才能完成的。

古代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闺阁中的千金小姐们也多有蓄甲的习惯。因不操家务,不弄笔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且刺绣弹琴更需长甲相助,所以小姐们“指若削葱根”者就不鲜见了。唐代诗人张祐《听筝》诗云:“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这当中的玉笋红即指染过的红指甲。唐顾况《宜城放琴客歌》中也提到:“头髻霎辔手爪长,善抚琴瑟有文章” 。虽然蓄甲抚琴的千金小姐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是总也会有偶感风寒的时候,把脉诊察就实难避免。因古有男女授受不亲的戒条,诊脉之时须“手盖素帕,唯露诊脉三部”供医生诊察,方不失体统。由此可见,古代官宦之家的女性手指是不能随便给人看的,这在倡导女性解放的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严酷的礼教枷锁。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来,在女性手指或指甲当中,些许情欲的意味就不言自明了。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这也是女性之所以会不遗余力在指甲审美的道路上不断开拓,精研不辍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自古文人墨客对于女性手指的欣赏就已颇多赞美之词,最为经典且被人熟知的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其中写道“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是古代诗人难得写给原配夫人的思恋之词,至今为人们吟诵。其中对于手指美感的特写,也许只有诗人自己可以真切体会了。而那些多情公子写给名楼艳妓的词赋中,对于玉指的描述更是多得不可胜举。由此可见,中国文化赋予了女性手指和指甲更多不可言说的隐秘。

不过在古代,戴护指其实也有许多讲究,比如通常大拇指是不戴的,这跟现代女生戴甲片颇有不同。按照现代功能解剖学的理论,大拇指的功能占到手功能的40%,所以在古代大拇指上一般是没有指套的。无独有偶,喜欢在方寸之地上做文章的不仅古代中国,在古埃及文明中,染甲和蓄甲的传统也历经千年。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就用散沫花叶榨出的红色汁液以及昆虫分泌液提炼的古铜色物质制作了指甲染料,她们把黑色和红色指甲作为皇族的象征,用以区分阶层。我国汉朝出土古墓中发现的义甲也许是现代甲片的最早雏形,只不过那时的义甲大概还只有一个作用,就是抚筝,而今天姑娘们佩戴各式美甲则已经很少是因为弹琴了。

通常观念中,染甲和蓄甲都应当是女性的专利,据国外统计,人一生平均将花费数百个小时修剪和绘制指甲,乍一看,这个数字确实惊人,但对于一个爱美的女士而言则很容易理解吧。更令人不解的是在唐朝的壁画当中,男人居然也做美甲,这就不得不让现代人对大唐王朝的开放程度再次咋舌。有例为证,敦煌壁画初唐第335窟北壁《维摩诘经变》中,文殊菩萨座下帝王前的大臣头插羽毛,其中一人双手指甲涂有黑色,有学者认为,这黑色最初应该是红色,因为长期氧化,渐变成立黑色。所以引导时尚之风的明星们还应该多向唐朝去采风,以寻找更多新鲜的时尚元素了。

作为医生,我还得再次回到医学的角度来阐述,作为皮肤的衍生部分,指甲和皮肤角质层一样,内部都是充满了角蛋白丝的细胞。与皮肤不同的是这些螺旋形的角蛋白互相缠绕,中间还有二硫键连接,所以结构有点类似砖块加了混凝土,因此指甲要比皮肤角质层更坚硬。但《道德经》说“刚者易折”,如果仅是坚硬,弄不好会出现“彩云易散琉璃脆”的下场。可巧指甲里还含有一定的水分和脂质,这就兼具粘合润滑的作用了,指甲也就有了韧性,所谓刚柔并济了。说到这里,就要提到美甲损伤的罪魁祸首——洗甲水和卸甲水了,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溶剂,均还有丙酮和酒精,这对指甲细胞间的脂质破坏很大,常导致指甲变脆易损。对于常做美甲的同学来说,需要注意,而常摄入含亚油酸和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指甲则是大有好处的。

通过观察指甲来判断疾病自古有之,比如正常人的指甲呈粉红色;指甲苍白则常有贫血、气血亏损;青紫指甲则提示末梢微循环差,有血淤之症。虽然人体的长骨在青春期骨垢闭合后就停止了生长,但指甲却从胎儿期直到寿终正寝都会不停地生长。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灵长类祖先为了适应丛林生活,使得指甲得以进化,长指甲为生存带来的竞争优势让这一遗传特征被保留下来。在高原史诗小说《最后一个匈奴》里,指甲甚至成为区分民族特征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现代遗传学也证实,瓣状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复旦大学专家甚至开展了一项针对山西洪洞瓣状甲的遗传学研究,结论表明瓣状甲的分布居然与明朝初年的山西大移民有关。看来小小的指甲居然承载了民族和历史的记忆,也是一桩奇事。

人类指甲其实是伴随着手功能的进化而被日趋重视的,而手的进化则与人类大脑的发达密不可分。所以指甲与智慧也许早有关联。如今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人的双手将得到更进一步的解放,未来人类的指甲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很好奇,终会消失亦未可知。至少现在,让我们善待自己的指甲吧,看,至少目前它对于我们仍很重要,爱美的女生们,其实保护好与装扮好我们的指甲同样重要,请务必善待你们的指甲![1]

作者简介

史传文,男,42岁,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文艺爱好者,现就职于山东女子学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