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参之旅(魏福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挖参之旅》是中国当代作家魏福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挖参之旅
去通化,似乎是为野山参。
这是阿高提议的。那天聚会,他说酷热天气去东北避避暑,那里凉快。阿高是我20多年的朋友,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我有点犹豫,光图个清凉似乎无需跑那么远,天目湖、莫干山这些地方即可。还有个原因,已经有朋友约我去泸州,而之所以没做决定,主要是担心。泸州之行,以酒为主,虽说我有那么一点量,然而餐餐与酒为伴,想想也是吓人的。对的,我是“叶公”,好“酒”而已。
我们挖人参啊!阿高见我兴趣不大,又道:“那可是野山参!”这倒是没经历过,当即表示:“行!”
我们就这样开始了挖参之旅,目的地为吉林通化。
上海与通化之间没有直航,需在大连停靠一下。那天天气是异常的好,飞机大部分时间依稀定格在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到通化已是下午4点半,出了机场,旅客全走完了,也没见到接我们的车辆,心里隐隐的有些不快,后来方知这位姗姗来迟的延边汉子单睿,是从长春赶来,260多公里的路程,开了足足有4个小时(许多路段限速)。之后的几天里,他全天候相伴,让我们的挖参之旅充满了快乐,并带着我们游览了鸭绿江、领略了五女峰等秀美景色,当然,还品尝了当地的种种美食……
第二天上午,我们六个人两辆车,随着单兄的朋友康兄,直往集安而去。康兄在那里有一块10多年未起过参的参地,而他的其他几块参地或是太远,或是参的年份不长——他们是想让我们见识一下真正的野山参。
这里得卖弄几句现学的知识。林下参也叫林下籽,指的是人工播种后,自然生长,无任何干预,一般说林下参(籽)15年后即可称为野山参。
车行驶在青山绿水间,除了在鸭绿江边稍作停顿,留个影,看一眼对面的景色,没有休息,大家的心都被野山参牵着了。
路忽然就没了,眼前是山村小道,康兄为了让我们少走点山路,欲直接开到参地旁。这可苦了我们,车七上八下,忽而爬坡,忽而涉水,颠簸了有20来分钟,突然一个刹车,到了。
早有看参人等候着了,是一位70多岁的大爷。移开围栏,进到参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是一株株低矮的植物,有的上面挂着一串串鲜红的果,这都是人参!
山不高,坡不陡,我们大概上了50多米,不愿动了——累。康兄笑了:“那就这里吧。”他与单兄在一旁的小石头上坐下了。我们哪里知道人参是怎么挖的,一个个束手无策。陪着我们的大爷“挺身而出”,拿起铁镐在一株植物旁划了一个圆,一镐又一镐,然后用镐翘起泥土,伸出手在泥土下摸了摸,随后又是一镐,再用手摸下,如此再三,不一会儿一支完整的人参呈现在众人面前。康兄接过看了看芦碗,又看了看参纹:“有17年了。”表情有点凝重。我暗想他心疼了,17年,就是野山参了!
我是多虑了,康兄的参业公司年产10万支人参,虽说不全是17年的野山参,也已颇具规模,自是不会在意我们几个菜鸟所为。果然,他笑着说道:“你们是单睿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每个人挖几支带回去。”说着请大爷指导,大爷一声“好唻”,随即划出一个大大的圆:“先挖这片。”我接过铁镐,狠狠地挥了三下,算是起了个头,然后把铁镐交给了朋友。我得赶紧下山——这参价格不菲,我下不了手。何况无数只小虫在围着我们转,这虫不咬人,可专往人眼睛里、耳朵里钻。我逃也似的上了车,这不,又做了回“叶公”,冲着挖参来的,结果眼睁睁地望着遍地人参,竟躲进了车里……
几位朋友点到即止(他们同样不好意思大显身手),挖到的几支参都在当天晚上煲老母鸡汤喝了,一根须须也没带回上海。
这就是我们的挖参之旅,新鲜、好奇,却如昙花一现,未及细细品味,已成过往。好在多少开了眼界,长了知识,尤其是结识了热情、豪爽的延边朋友,也是一大收获吧![1]
作者简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