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參之旅(魏福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挖參之旅》是中國當代作家魏福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挖參之旅
去通化,似乎是為野山參。
這是阿高提議的。那天聚會,他說酷熱天氣去東北避避暑,那裡涼快。阿高是我20多年的朋友,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我有點猶豫,光圖個清涼似乎無需跑那麼遠,天目湖、莫干山這些地方即可。還有個原因,已經有朋友約我去瀘州,而之所以沒做決定,主要是擔心。瀘州之行,以酒為主,雖說我有那麼一點量,然而餐餐與酒為伴,想想也是嚇人的。對的,我是「葉公」,好「酒」而已。
我們挖人參啊!阿高見我興趣不大,又道:「那可是野山參!」這倒是沒經歷過,當即表示:「行!」
我們就這樣開始了挖參之旅,目的地為吉林通化。
上海與通化之間沒有直航,需在大連停靠一下。那天天氣是異常的好,飛機大部分時間依稀定格在藍天之下,白雲之上。到通化已是下午4點半,出了機場,旅客全走完了,也沒見到接我們的車輛,心裡隱隱的有些不快,後來方知這位姍姍來遲的延邊漢子單睿,是從長春趕來,260多公里的路程,開了足足有4個小時(許多路段限速)。之後的幾天裡,他全天候相伴,讓我們的挖參之旅充滿了快樂,並帶着我們遊覽了鴨綠江、領略了五女峰等秀美景色,當然,還品嘗了當地的種種美食……
第二天上午,我們六個人兩輛車,隨着單兄的朋友康兄,直往集安而去。康兄在那裡有一塊10多年未起過參的參地,而他的其他幾塊參地或是太遠,或是參的年份不長——他們是想讓我們見識一下真正的野山參。
這裡得賣弄幾句現學的知識。林下參也叫林下籽,指的是人工播種後,自然生長,無任何干預,一般說林下參(籽)15年後即可稱為野山參。
車行駛在青山綠水間,除了在鴨綠江邊稍作停頓,留個影,看一眼對面的景色,沒有休息,大家的心都被野山參牽着了。
路忽然就沒了,眼前是山村小道,康兄為了讓我們少走點山路,欲直接開到參地旁。這可苦了我們,車七上八下,忽而爬坡,忽而涉水,顛簸了有20來分鐘,突然一個剎車,到了。
早有看參人等候着了,是一位70多歲的大爺。移開圍欄,進到參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是一株株低矮的植物,有的上面掛着一串串鮮紅的果,這都是人參!
山不高,坡不陡,我們大概上了50多米,不願動了——累。康兄笑了:「那就這裡吧。」他與單兄在一旁的小石頭上坐下了。我們哪裡知道人參是怎麼挖的,一個個束手無策。陪着我們的大爺「挺身而出」,拿起鐵鎬在一株植物旁劃了一個圓,一鎬又一鎬,然後用鎬翹起泥土,伸出手在泥土下摸了摸,隨後又是一鎬,再用手摸下,如此再三,不一會兒一支完整的人參呈現在眾人面前。康兄接過看了看蘆碗,又看了看參紋:「有17年了。」表情有點凝重。我暗想他心疼了,17年,就是野山參了!
我是多慮了,康兄的參業公司年產10萬支人參,雖說不全是17年的野山參,也已頗具規模,自是不會在意我們幾個菜鳥所為。果然,他笑着說道:「你們是單睿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每個人挖幾支帶回去。」說着請大爺指導,大爺一聲「好唻」,隨即劃出一個大大的圓:「先挖這片。」我接過鐵鎬,狠狠地揮了三下,算是起了個頭,然後把鐵鎬交給了朋友。我得趕緊下山——這參價格不菲,我下不了手。何況無數隻小蟲在圍着我們轉,這蟲不咬人,可專往人眼睛裡、耳朵里鑽。我逃也似的上了車,這不,又做了回「葉公」,衝着挖參來的,結果眼睜睜地望着遍地人參,竟躲進了車裡……
幾位朋友點到即止(他們同樣不好意思大顯身手),挖到的幾支參都在當天晚上煲老母雞湯喝了,一根鬚鬚也沒帶回上海。
這就是我們的挖參之旅,新鮮、好奇,卻如曇花一現,未及細細品味,已成過往。好在多少開了眼界,長了知識,尤其是結識了熱情、豪爽的延邊朋友,也是一大收穫吧![1]
作者簡介
魏福春(凡生),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上海老新聞工作者協會會員,中國微型小說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