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張都憲敷華母姚節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挽張都憲敷華母姚節婦》是一首明朝古詩,在中華古詩詞源遠流長中,明朝是一個重要的時期,理學在這一時期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傳播。理學,作為儒學的一種形式,對明朝的詩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詩歌的內容上,也影響了詩歌的形式和風格[1]。
“ |
良人早峨金豸冠,致身事主遭時艱。 邊人內犯烽煙起,從征一去不復還。 偉矣閨中未亡人,固窮志節金石堅。 孤燈寒幌矢靡他,柏舟再續三百篇。 劬劬夙夜撫遺孤,箕裘舊業期有傳。 中丞位望光前烈,幾經斷織丸熊連。 鏡鸞孤飛四十年,官原宿草迷寒煙。 歸去九泉重執手,此生端不負所天。 嗚呼,夫死國兮婦死夫,忠貞兩全誰與俱。 銘章昭垂千百載,燕許大筆春秋書。 |
” |
— [明代]章懋 |
理學對明朝詩歌內容的影響
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
在明朝,理學被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來看待,它要求人們遵守封建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因此,許多明朝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反映了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將詩歌作為某種社會意識的傳聲筒。例如,一些明朝詩人通過詩歌來宣揚理學思想,強調忠孝節義等傳統價值觀。
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
理學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實踐,認為只有通過內心的修煉,才能達到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思想在明朝詩歌中得到了體現,許多詩人都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了對個人修養和道德實踐的關注。
明朝詩歌中的理學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影響了詩歌的內容、形式和風格,也影響了詩人的創作思想和審美觀念。理學作為明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詩歌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