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捺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捺缽
圖片來自daynews

捺缽契丹语,漢語譯為行營行轅行在營盤[1]﹐意为遼朝帝王的行营。

介紹

遼朝雖以遼上京作為首都,但是其政治核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钵(契丹语“行在所”、“行宫”的音译[2])。這是因為遼朝的主要民族契丹族遊牧民族。由於契丹族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特性,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处理政务的行政中心。[3]每年又“四時巡狩”,“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皇帝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於皇都的宮帳。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捺钵一語最早记载自马扩的《茆斋自叙》。《辽史》有“春捺钵”条:“春捺钵曰鸭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帐,约六十日方至。天鹅未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鹅雁。”

遼朝皇帝每年只在上京暫住,經常遷移。每年兩次,北面和南面官被召到捺鉢商討國事。皇帝遊幸期間,由北面高官陪伴,一起生活。南面官則於冬天南下中京,處理漢人臣民的事務,只有一名丞相及幾名文書充當皇帝的日常隨從。

辽代皇帝的捺钵体制在四个季节分别安排了不同的活动,以适应季节和气候的变化。“春捺钵地一般在鸭子河泺,其活动有钓鱼、捕捉天鹅等。夏捺钵一般在黑山,吐尔山一带,皇帝夏天来此避暑...秋捺钵的主要活动是围猎...冬捺钵之地主要是在广平淀,皇帝来此避寒是主要目的。”[4]

遗迹

參考文獻

  1.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六云:“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
  2. 捺鉢. 漢典. [2010-09-21]. 
  3. 王易《重编燕北录》:“所谓捺鉢者,戎主所至处也。”
  4. 周, 峰. 宋使所见契丹人的生活——以行程录和使辽诗为中心.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143–152. ISBN 978-7-5097-09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