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推销员之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推销员之死(海报)原图链接来自 豆瓣网 的图片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创作的一部两幕剧[1]。作品描写的主人公是有三十余年推销经历的威利,一直被美国商业文化虚幻的光晕所笼罩,盲目估计自己的能力,幻想通过商品推销得到名望以及并不现实的美好前景,以至他常处于吹嘘、夸耀、谎言连篇的心态,直到临死都以为一定能达到功成名就,而对自身毁灭的原因却浑然不知。该书刻画了一个小人物悲剧性的一生,揭露了美国富有神话的欺骗性。

内容简介

年逾花甲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拎着两只沉重的、装样品的箱子回到家。他极度疲倦,仿佛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有老伴儿琳达了解他、体贴他,尽一切努力来维护他的尊严,希望能给他一些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壮年时代的威利,一付精明强干的神气,两个儿子比夫和哈皮,是他的骄傲。尽管比夫的学习成绩不及格,也没有引起做父亲的重视,因为,他确认比夫将来完全可以当一名体育明星,然而,事与愿违,大儿子比夫多次离家出走,宁愿去当农业工人,也不愿留在充满竞争与欺诈的大城市里。在沉重的压力下,威利的精神恍惚不定。为了拯救威利,琳达呼吁孩子们要怜爱父亲,甚至把威利要自杀的企图告诉了他们。这时,小儿子哈皮想出一个办法,让比夫向朋友借钱,由洛曼兄弟自家独立经营,以期干出一番事业来。这个令人振奋的设想,使全家人抱着新的希望进入了梦乡……为了预祝未来理想的实现,父子们约定在餐馆中聚会。而就在他们见面时,双方带来的都是不幸的消息:比夫没有借到钱,威利也被公司开除了。这使得父子间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他们谁也没搞清楚,生活不下去的社会原因。最终,威利还是自杀了,为了死后的保险赔偿给家人带来福利[2]

创作背景

“美国梦”是美国社会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理解美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于“美国梦”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的方面来讲,“美国梦”指的是作为“民主、自由、平等”的国家理想;从狭义的方面来讲,它指的是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自我奋斗而获得成功的梦想

“美国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移民,许多移民都是抱着“美国梦”的理想前往美国的。人们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不懈地奋斗,只要有勇气、创意和决心,便能获得美好生活,而不依赖特定的社会地位和他人的援助。

“美国梦”本质上宣扬的主要是“民主、自由、平等”的信念、锐意进取的民族精神以及兼容并蓄的宽容理念。但是在普通人那里,“美国梦”的概念就变得非常具体和实际,成了在经济上的成功或是企业家的精神的代名词。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展现的正是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认识。

美国经济在20世纪20年代空前繁荣,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规模“战争订单”的刺激,二是工业的社会化大生产,三是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大行其道。与此同时,美国股市投机盛行更给人们一种虚假繁荣的假象。1929年10月,美国突然爆发股灾,直接引发了历史上灾难最为深重的“大萧条”。这次经济危机前后持续时间长达5年之久。两百万成年人在街头四处流浪、无所事事。作者目睹了自己的父亲由生意兴隆到濒临破产,全家的生活由富裕至没落。这一经历和《推销员之死》中的主要情节非常相似。

视频

推销员之死 相关视频

世界经典话剧—【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美国作家阿瑟·米勒的戏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