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攜王

於 2020年8月16日 (日) 20:54 由 Glfer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攜王(?-前750年),《清華簡·系年》作攜惠王、惠王。姬姓,名余臣,一作余,西周末年及東周初年人,周幽王之弟。

目錄

生平

周幽王因寵愛褒姒,廢王后申後及申後所生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後及太子宜臼被迫出奔至申國。

前771年,申後之父申侯聯合繒國犬戎,殺周幽王與伯服於驪山之下。

周幽王死後,申侯、繒侯及許文公在申國立宜臼為周天子,即「周平王」。而虢公翰則在攜擁立余臣為周天子,即「攜王」(攜惠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直到前750年,晉文侯攻滅攜王,才結束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前750,晉文侯為了討好周平王,向周平王建議說:"天無二日,國無兩王。攜王雖為先王子嗣,沒有得到天下諸侯公認而擅自稱王,實屬叛逆行為,應當予以討伐。"

二十一年,晉文侯殺攜王。周室歸一[1]

擁立原因

關於攜王擁立的原因,史料記載有所不同。孔穎達《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記載為廢太子宜臼在申國被申侯、繒侯及許文公立為天子,稱周天王。周幽王死後,虢公翰立余臣為周天子,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清華簡·系年》記載為太子宜臼出奔至西申國,周幽王率兵攻打西申。申侯聯合繒國及犬戎攻殺周幽王及伯服。周幽王死後,諸侯立攜王為周天子。而《通鑑外紀》引《竹書紀年》則記載為宜臼被立為周天子後,余臣才被虢公翰擁立為攜王,形成二王並立的局面。

擁立者

攜王的擁立者,《左傳正義》及《通鑑外紀》引《竹書紀年》均記載為虢公翰[2],而《清華簡·系年》則記載為諸侯

擁立之地

攜王的擁立之地,《左傳正義》引《竹書紀年》記載為攜,而《清華簡·系年》則記載為虢國

攜王被殺的時間

關於攜王被殺的時間,《竹書紀年》中只標明二十一年,所以有周平王二十一年和晉文侯二十一年兩種觀點。《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記載為晉文侯二十一年,即前760年。《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為周平王二十一年,即前750年。而《清華簡·系年》則記載為攜王立二十一年被殺,即前750年。

攜字的含義

關於「攜」字的含義,雷學淇認為「攜」為地名,他引用《新唐書》的記載判斷「攜」位於西周首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街道以北)附近。而童書業根據《逸周書·諡法解》指出「攜」為怠政外交之意,並推斷出攜是二王並立結束後周王室給予余臣的惡諡。

視頻

攜王 相關視頻

西周史上最後一位帝王, 上下五千年周朝人物篇之-周攜王
周幽王沒有烽火戲諸侯,真實的歷史到底是什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