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易石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中国当代作家易石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

春节过后回乡下老家拜年祭祖,看见邻居门前一树柑子又大又圆,黄橙橙的挂满枝头,比正月里的花灯还要惹眼,仿如一幅绝佳的风景画,让被凄冷的北风蹂躏了整整一个冬季的原野顿然生色,比之郁达夫《故都的秋》中所描绘的秋日胜果更多出一份诗意与温情。尽管此时残冬将尽,春天正漫着匆匆的步履向我们走来,但苍松翠柏之外,枯枝败叶与衰草披离仍然是大自然的主色。而连续几天的阴雨,使天气显得有些阴冷,再加上因祭祖活动引发的绵绵无尽的怀宗追远之意,心中竟然也生出丝丝冷涩来。然而有了这一树的装点,心中立即又平添出一股融融暖意,因为它所调和的绝不只是一种自然的风景,还包括一种经济的和文化的心态,这么漂亮诱人的水果高居门前竟然无人问津,任其“芳树无人果自落”,这在我们儿时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只怕是尚未等到果子成熟,肚子里早就已经馋虫涌动了。

不过那时我们故乡还没有柑橘树,甚至很多人还根本不知道柑橘的模样与味道,自然无法想象看到这样图景的心里感受,更不知道面对此情此景的心理承受能力如何。不过以当时的情形推测,想要等到它全部红透的可能性都不是很大,更别说任凭它自生自落了。当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源于凭空推断,绝对有类比之物来作为支撑,这样想着,眼前的柑子树似乎已经幻化成为了我们那时最为常见的梨树,那满树的柑子当然也就成为了圆鼓鼓黄灿灿的大黄梨了。至今我都清楚地记得当时面对着那一树树的大黄梨的那种垂涎欲滴的心态,即使把脑子用紧箍咒紧紧地罩着,我们也是无论如何都无法保持淡定的,更别说能够做到瓜田李下各避嫌疑了,像这样一大树的果子还这么张扬地挂着而无人问津,那简直是痴人说梦。于是故乡的梨树故乡的梨又穿越记忆的时空,活脱脱地在我眼前浮现起来。

不知是认识有限还是对于土质的误判,抑或是传统习惯使然,当时我们家乡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那里最适合栽种的果木就是梨树,因此堂前屋后田埂地头到处栽满了梨树,大大小小的梨树林遍布于村村寨寨山山坳坳,成为我们那时最司空见惯又最诱人联想的风景。北宋词人晏殊曾经以“梨花院落溶溶月”来描写院落的精致、人情的美好与记忆的美丽,表达对远人的无尽追忆,充满了诗情画意柔情蜜意,勾起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想象与联想,更是让我们感到格外的亲切,总觉得家乡的风物与文学的境界原来这样的相近。

而当时初中教材里彭荆风的散文《驿路梨花》中的那位梨花姑娘更是善良美好的象征,开满梨花的驿站也成为了美的开创地与传播站,特别是其中“有梨花就有人家”的断语更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不谋而合,尤其让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与温馨。确实当时在我们乡下满院梨花那是最平凡不过景观了,无论哪个屋场,无论哪家哪户,几乎没有不栽上几棵梨树的。因为在当时的我们看来梨树最为经济适用,它的栽种几乎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不仅成活率极高,也无需做任何管理与维护,它的春华秋实就如季节本身的转换一般的自然,真正是无论旱涝都可以坐等收成,让你大快朵颐之余还有较大的经济效益,是当时我们山乡里重要的活钱来源,所以普及率特别高。

对于当时的故乡来说,梨树的生理特征较之其他果木有着不小的优势,它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寿命可以长达100年以上,几乎是一劳永逸,特别适合在大集体体制之下缺乏时间自主支配权的农人。它的枝干也特别发达,有的梨树可高达10来米,树冠的直径距离可延伸至数米,每当花繁叶茂时节就如同一把把巨伞张开着,开花结果与遮风挡雨两不误,成为故乡一道道独特的风景。梨树还特别能结果,有时一颗大梨树能收获几百斤梨子,除了解馋之外还可以作为难得的经济作物销往外地,特别是颇受当时稀有水果资源的城里人欢迎,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来源,直让人趋之若鹜。并且见效很快,甚至根本用不着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更用不着十年树木式的深谋远虑,一颗梨树栽下去两到三年就可以开花挂果,不用急功就可以近利。果期又特别长,盛果期可以长达50年以上,真是功在当下,惠及子孙,是短期效益与长远打算完美结合的典范,所以备受青睐。

那时梨树也是我们山村景色最具特色的装点之一,每年农历早春二月,整个天候尚自处于春寒料峭之中,有时甚至还看不到嫩嫩的绿叶绽放,性急的梨花就已经挂满枝头,不用诗人去发现与夸张,就名副其实地千树万树梨花开了。那可比陶渊明笔下“夹岸数十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威风得多了,简直是漫山遍野,这时整个故乡几乎就是一派雪的世界花的海洋。梨花彷如洁白的天使,白得那么晶莹剔透圣洁无暇,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它都是“总向风尘尘莫染”,让你叹为观止感慨万端。特别是历经绵绵春雨的洗涤之后,花枝缀满雨滴,珠圆玉润,宛若杏眼含春,我见犹怜,给人一种别样的风情,难怪白居易的“梨花一枝春带雨”能够引发人们如此之多的联想与感慨了。梨花还带有一股淡淡的瓜果清香,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只要轻轻一闻,眼前就能浮现出果满枝头的情景,充满了一种甜蜜的幸福。如果说梅雪争春要弄得“骚人搁笔费评章”,最后不得不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来各有抑扬的话,那么故乡的梨花绝对是名副其实的“香雪海”了。

最诱人的梨花景观自然是门前一条自水库蜿蜒而下的小水港了。水港两岸都是稻田,田埂之上满是梨树,宛如两道防护林带,绵延数百米,蔚为壮观。也许真的是近水花先发吧,每次其他地点的梨花尚在含苞,此处的就已经怒放,彷如两道玉带逶迤于两岸的村落中间,成为绿水青山之中最好的点饰。两边相互对望之下大有梨花深处是村庄的感觉,花中窥人,人成花影,花人相映,自有雅趣,比之桃花源里还要意韵悠然。

每当盛夏时节,梨树已是枝叶扶疏,它颇有些雍容地站着,有时甚至显得有些臃肿,但绝对可以让你畅享大自然的绿意与阴凉。那时梨子已经渐趋成熟,我们坐在大梨树周边,守望着满树的梨子就像守望着满满的幸福,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希冀。此时一边闻着梨子成熟期的淡淡的香甜味,一边享受着绿荫的抚慰,感受着习习凉风的吹拂,那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特别是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空闲下来之时,常常带着我们坐于梨树下乘凉,一边闲话梨子的收成,一边讲着他们过去经历的种种,有时也讲一些通俗的古代读物或者悠远的故事与童话。尽管他们见识有限,很多时候都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让我们觉得既新奇温馨,经常在凉爽的晚风之中伴着他们的絮叨酣然入梦

最为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梨子成熟的季节,那梨子又大又圆,十分密集地挂满枝头,名副其实的千树万树压枝低了,似乎张口可及。并且种类繁多,以黄皮为主,兼有白皮、青皮、红皮,色彩斑斓,让人眼花缭乱。水分又十分充足,一口下去,蜜汁四溅,香甜直透心脾,堪称三日尽是梨味,弄得早已等得望眼欲穿的我们已经很是迫不及待了,恨不得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那时是集体经济为主,即使自留地有一些私货,也数量有限,品种单一,远不如队里一垄垄一排排一片片那般的激动人心。但是既然是集体,自然有集体的规矩,偷食者是要受到处罚的,所以尽管几乎要望出血来也只能干瞪眼。但孩子毕竟只是孩子,感性永远大于理性,有时实在忍不住了就去偷,即使那要冒着被管教、罚款甚至被体罚的风险也在所不惜。当然馋人自有妙计,也许就是在那时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人多力量大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常常是三五成群,有的把风,有的上树,有的二传,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四散奔逃,倒也很少有被当场俘获的机会。即使有时真的被发现了,也法不罚众,更何况在那个人口成为社会红利的年代,谁家没有几个孩子呢,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大声呵斥几声不了了之了。

[1]

作者简介

易石秋,男,1965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