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乡鲁西南平阴的穿衣戴帽及装饰变化沿革(尹燕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故乡鲁西南平阴的穿衣戴帽及装饰变化沿革》中国当代作家尹燕忠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故乡鲁西南平阴的穿衣戴帽及装饰变化沿革

家乡的手起来,也颇有趣味,譬如穿戴装饰吧,人们都讲究美而大方又潇洒了,你说是不是?

过去,一般人家以自给自织的棉布为料作衣:富家子弟衣物常用洋布、织品制成。新中国成立后,平面细布(群众习惯称“洋布”)为主要衣料。20世纪斜纹、哈达呢、卡其、国呢布料流行。1966年以后十年间,黄色布料畅销。20世纪的确凉涤卡、凡尔丁、针织等化纤制品成为时髦布料。进入20世纪80年代,高档衣物进入寻常百姓家。21世纪,故乡集市服装摊点、街道店铺,比比皆是、居民均已根据各自的爱好选择品牌服饰着装。 清代,妇女多穿旗袍衣裙。民国时期,妇女穿大襟褂子和大裆裤。裤子接白色或花色裤腰以带束之。老年妇女服装以蓝、黑色为多。青年妇女多穿印花布,上衣肥大,袖短而肥妇女脚脖上扎带子,中老年人多用黑色带子,青年妇女多用红色或兰色带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制服裤子、对襟上衣开始在中青年妇女中流行。

80年代又流行裙式服装。中老年人习惯穿棉袄、棉裤。农村老太太喜欢穿大红棉袄,外罩蓝墨色褂子,露出红袄边,青年妇女内穿衬裤、绒裤,外套制服裤,有的身穿紧身健美裤、脚蹬裤,上穿小花袄备有大衣、风雪衣、面包服、防寒服或其他外套等。2017年后,女装式样新颖颜色多种多样,农村妇女的着装已于城市妇女着装相媲美。 过去男子一般上穿对襟褂,下穿直裆裤。农民夏季多光背披“搭肩布”,也有的上着披肩,下穿裤。冬季多穿对襟袄。家境好者穿大襟棉袍,以青色或者蓝色布扎腰。冬季劳动时,有的穿棉坎肩和裤衩。富裕人家夏穿丝织裤褂,冬穿缎子长袍,外套马褂或短坎肩。幼童穿连角棉裤。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服逐渐流行。60年代,中青年喜着学生服、军便服。国防服,80年代,男装样式增多,老年人多穿中山装,中青年人着小翻领上衣,下穿喇叭裤、牛仔裤、西装、面包服、皮夹克、防寒服、毛呢大衣等,先是城镇逐渐普及,后农村亦也日渐增多,2000年后,男装高档,穿戴讲究,城乡已穿起了西装革履。 过去,青年人戴红顶帽衬多为清布和绸缎制成。冬季戴防寒棉帽或戴“一把撸”线帽、毡帽等,儿童戴“马虎嘴帽”。有些青年戴“大礼帽”,妇女多以印花头巾包头。青年妇女戴镶有银质帽花并带帽链的“帽溜”;老年妇女喜戴黑色载绒帽。新中国成立初,青少年多戴“西瓜皮帽”。中青年戴“解放帽”,青年妇女围长或方头巾,80年代后帽式多样,有些男子戴“鸭舌帽”、“天线帽”有些戴呢子帽和毛绒织成的各式便帽。

夏季戴太阳帽、草帽等,女子冬季也多戴绒线、毛绒织成的各式帽子 农民下地劳作时,多戴草帽,防晒防雨。新中国成立前后,草帽多用高粱葶皮和苇子编制而成。60年代多以麦秆编制和竹制。80年代,青年男女下地多戴“太阳帽”,乡镇建筑队职工施工多戴塑料或柳条,竹篾编制的安全帽。2000年后,青年人多数都不带帽子,老年人夏季戴太阳帽,冬季穿面包服,多戴连衣帽。 过去,一般人家男着双脸布鞋,壮年劳力穿 “老铲鞋”。女子穿尖口鞋,鞋面绣花。幼童穿虎头鞋。富裕人家,男穿偏口鞋,皮鞋,女穿缎面尖口绣花鞋。新中国成立后,男女皆喜欢自做尖口鞋、圆口鞋、割花鞋和选买深浅口球鞋、解放鞋、白力士鞋、网眼几代的布底鞋等。60年代,流行塑料底松紧口布面鞋,男女样式有别。老年人冬季穿骆驼鞍棉鞋和东北靰鞡鞋,80年代皮鞋、各类球鞋、旅游鞋普及,学生穿运动鞋。青年女子穿高跟鞋、半高跟鞋,款式丰富多样。男子冬季穿皮棉鞋,女子冬季穿女士皮棉鞋和马靴等。老年妇女穿尖头鞋,质地款式亦有变化。冬季,男女出门均戴各种手套。2000年后,男女青年多穿休闲鞋,机关工作人员、教师等多穿牛筋底轻便皮鞋。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喜穿北京老布鞋和各式轻便鞋。 清末明初,男着纳底布袜,女子多用长条布裹脚。上世纪30年代后,多穿手摇机织棉线袜。富裕者穿细线织成的“洋袜”。夏季男子一般不着袜。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均着细线袜。 60年代后,呢绒袜盛行。70年代后,呢绒、绵纶丝袜普及。90年代,青年女子夏季多穿长筒袜。2000年后,青年男子穿超短混纺袜或纯棉袜,女子喜穿超长肉色丝袜,老年人喜穿纯棉袜。 过去时,中青年妇女有戴戒指、手镯、耳坠、耳环的习惯。妇女发髻上插银花,老太太发髻上插簪子,儿童多戴镯子。富有人家,老年男人多戴戒指,有的还带玉石、翡翠玛瑙斑指”,姑娘、少妇擦脂抹粉、描眉画眼。

新中国成立后,此习惯减少。1968年期间,作为“资本主义生活方式”而禁止。80年代,戴戒指、项链、耳坠、美容化妆习惯在部分中青年妇女中恢复。男青年戴戒指者亦不罕见。2015年以后,老年妇女戴戒指、耳环、手镯、项链者越来越多,妇女烫发者多起来,男士富有者也有戴戒指项链者也多起来。 清代,男子脑后留有过膝长辫,辛亥革命后被废除。剃光头者居多,少数学生和有身份的富人留短发平头、大分头等。新中国成立后,中年男子多留分头、平头:老年人仍剃光头。 70年代后,男女发型多样,男士头型有中分头、三七分头、大背头、平头、寸头、毛刺、大鬓角等;女子多蓄长发、烫发等各式发型。清末明初,女子未婚者头扎独辫,婚后扎成长髻,外罩丝网,有钱人家插上银花称“网花”。老年妇女“绾纂”,俗称“疙瘩纽子”。新中国成立后,青年妇女留齐耳短发或扎双辫,1966年期间,中老年妇女多剪为短发。80年代后,中青年妇女烫发者渐多,其他尚有运动头、披肩发、马尾辫、男士头等。

2000年后,男女烫发、染发、焗油成为时尚。 儿童、男幼童理发时在额头留有巴掌大一块头发,称“留头心”,大一点在头顶弯月形状的一块头发,称“月亮头”;或在头项两侧各留有巴掌大小一块头发,长长了扎小辫,称“留乖毛”,有的在后脑勺留发扎辫,称“留八十毛”,希望其活到八十岁。2000年后,男童多留小平头,女童多为短发或马尾辫。 过去时,男到50-60岁即留须,以示进入老年人行列。嘴上边留“八字胡”,嘴边“下颁涛”。少数青年开始留胡,称“二十八宿(须)”, 以回应“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之谈。”现在青年人及艺人影星也有留胡须者,以示帅气。 新中国成立后,老年人留须者日趋减少,理发刮胡同步进行。但也有少数青年留须,称“青年胡”。改革开放后,中青年和老年男子留胡须者越来越少。 总之,当今巳进入中国社会主义新时代,乱花渐欲迷人眼,万紫千红总是春,人民有了获得感、安全感与幸福感,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岁月来到了。

2019.9.25日上午[1]

作者简介

尹燕忠,男,中共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