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故鄉魯西南平陰的穿衣戴帽及裝飾變化沿革(尹燕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故鄉魯西南平陰的穿衣戴帽及裝飾變化沿革》中國當代作家尹燕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故鄉魯西南平陰的穿衣戴帽及裝飾變化沿革

家鄉的手起來,也頗有趣味,譬如穿戴裝飾吧,人們都講究美而大方又瀟灑了,你說是不是?

過去,一般人家以自給自織的棉布為料作衣:富家子弟衣物常用洋布、織品製成。新中國成立後,平面細布(群眾習慣稱「洋布」)為主要衣料。20世紀斜紋、哈達呢、卡其、國呢布料流行。1966年以後十年間,黃色布料暢銷。20世紀的確涼滌卡、凡爾丁、針織等化纖製品成為時髦布料。進入20世紀80年代,高檔衣物進入尋常百姓家。21世紀,故鄉集市服裝攤點、街道店鋪,比比皆是、居民均已根據各自的愛好選擇品牌服飾着裝。 清代,婦女多穿旗袍衣裙。民國時期,婦女穿大襟褂子和大襠褲。褲子接白色或花色褲腰以帶束之。老年婦女服裝以藍、黑色為多。青年婦女多穿印花布,上衣肥大,袖短而肥婦女腳脖上紮帶子,中老年人多用黑色帶子,青年婦女多用紅色或蘭色帶子。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後,制服褲子、對襟上衣開始在中青年婦女中流行。

80年代又流行裙式服裝。中老年人習慣穿棉襖、棉褲。農村老太太喜歡穿大紅棉襖,外罩藍墨色褂子,露出紅襖邊,青年婦女內穿襯褲、絨褲,外套制服褲,有的身穿緊身健美褲、腳蹬褲,上穿小花襖備有大衣、風雪衣、麵包服、防寒服或其他外套等。2017年後,女裝式樣新穎顏色多種多樣,農村婦女的着裝已於城市婦女着裝相媲美。 過去男子一般上穿對襟褂,下穿直襠褲。農民夏季多光背披「搭肩布」,也有的上着披肩,下穿褲。冬季多穿對襟襖。家境好者穿大襟棉袍,以青色或者藍色布扎腰。冬季勞動時,有的穿棉坎肩和褲衩。富裕人家夏穿絲織褲褂,冬穿緞子長袍,外套馬褂或短坎肩。幼童穿連角棉褲。新中國成立後,中山服逐漸流行。60年代,中青年喜着學生服、軍便服。國防服,80年代,男裝樣式增多,老年人多穿中山裝,中青年人着小翻領上衣,下穿喇叭褲、牛仔褲、西裝、麵包服、皮夾克、防寒服、毛呢大衣等,先是城鎮逐漸普及,後農村亦也日漸增多,2000年後,男裝高檔,穿戴講究,城鄉已穿起了西裝革履。 過去,青年人戴紅頂帽襯多為清布和綢緞製成。冬季戴防寒棉帽或戴「一把擼」線帽、氈帽等,兒童戴「馬虎嘴帽」。有些青年戴「大禮帽」,婦女多以印花頭巾包頭。青年婦女戴鑲有銀質帽花並帶帽鏈的「帽溜」;老年婦女喜戴黑色載絨帽。新中國成立初,青少年多戴「西瓜皮帽」。中青年戴「解放帽」,青年婦女圍長或方頭巾,80年代後帽式多樣,有些男子戴「鴨舌帽」、「天線帽」有些戴呢子帽和毛絨織成的各式便帽。

夏季戴太陽帽、草帽等,女子冬季也多戴絨線、毛絨織成的各式帽子 農民下地勞作時,多戴草帽,防曬防雨。新中國成立前後,草帽多用高粱葶皮和葦子編制而成。60年代多以麥稈編制和竹製。80年代,青年男女下地多戴「太陽帽」,鄉鎮建築隊職工施工多戴塑料或柳條,竹篾編制的安全帽。2000年後,青年人多數都不帶帽子,老年人夏季戴太陽帽,冬季穿麵包服,多戴連衣帽。 過去,一般人家男着雙臉布鞋,壯年勞力穿 「老鏟鞋」。女子穿尖口鞋,鞋面繡花。幼童穿虎頭鞋。富裕人家,男穿偏口鞋,皮鞋,女穿緞面尖口繡花鞋。新中國成立後,男女皆喜歡自做尖口鞋、圓口鞋、割花鞋和選買深淺口球鞋、解放鞋、白力士鞋、網眼幾代的布底鞋等。60年代,流行塑料底鬆緊口布面鞋,男女樣式有別。老年人冬季穿駱駝鞍棉鞋和東北靰鞡鞋,80年代皮鞋、各類球鞋、旅遊鞋普及,學生穿運動鞋。青年女子穿高跟鞋、半高跟鞋,款式豐富多樣。男子冬季穿皮棉鞋,女子冬季穿女士皮棉鞋和馬靴等。老年婦女穿尖頭鞋,質地款式亦有變化。冬季,男女出門均戴各種手套。2000年後,男女青年多穿休閒鞋,機關工作人員、教師等多穿牛筋底輕便皮鞋。60歲以上的老人大多喜穿北京老布鞋和各式輕便鞋。 清末明初,男着納底布襪,女子多用長條布裹腳。上世紀30年代後,多穿手搖機織棉線襪。富裕者穿細線織成的「洋襪」。夏季男子一般不着襪。新中國成立後,男女均着細線襪。 60年代後,呢絨襪盛行。70年代後,呢絨、綿綸絲襪普及。90年代,青年女子夏季多穿長筒襪。2000年後,青年男子穿超短混紡襪或純棉襪,女子喜穿超長肉色絲襪,老年人喜穿純棉襪。 過去時,中青年婦女有戴戒指、手鐲、耳墜、耳環的習慣。婦女髮髻上插銀花,老太太髮髻上插簪子,兒童多戴鐲子。富有人家,老年男人多戴戒指,有的還帶玉石、翡翠瑪瑙斑指」,姑娘、少婦擦脂抹粉、描眉畫眼。

新中國成立後,此習慣減少。1968年期間,作為「資本主義生活方式」而禁止。80年代,戴戒指、項鍊、耳墜、美容化妝習慣在部分中青年婦女中恢復。男青年戴戒指者亦不罕見。2015年以後,老年婦女戴戒指、耳環、手鐲、項鍊者越來越多,婦女燙髮者多起來,男士富有者也有戴戒指項鍊者也多起來。 清代,男子腦後留有過膝長辮,辛亥革命後被廢除。剃光頭者居多,少數學生和有身份的富人留短髮平頭、大分頭等。新中國成立後,中年男子多留分頭、平頭:老年人仍剃光頭。 70年代後,男女髮型多樣,男士頭型有中分頭、三七分頭、大背頭、平頭、寸頭、毛刺、大鬢角等;女子多蓄長發、燙髮等各式髮型。清末明初,女子未婚者頭扎獨辮,婚後紮成長髻,外罩絲網,有錢人家插上銀花稱「網花」。老年婦女「綰纂」,俗稱「疙瘩紐子」。新中國成立後,青年婦女留齊耳短髮或扎雙辮,1966年期間,中老年婦女多剪為短髮。80年代後,中青年婦女燙髮者漸多,其他尚有運動頭、披肩發、馬尾辮、男士頭等。

2000年後,男女燙髮、染髮、焗油成為時尚。 兒童、男幼童理髮時在額頭留有巴掌大一塊頭髮,稱「留頭心」,大一點在頭頂彎月形狀的一塊頭髮,稱「月亮頭」;或在頭項兩側各留有巴掌大小一塊頭髮,長長了扎小辮,稱「留乖毛」,有的在後腦勺留髮扎辮,稱「留八十毛」,希望其活到八十歲。2000年後,男童多留小平頭,女童多為短髮或馬尾辮。 過去時,男到50-60歲即留須,以示進入老年人行列。嘴上邊留「八字鬍」,嘴邊「下頒濤」。少數青年開始留胡,稱「二十八宿(須)」, 以回應「嘴上沒毛,辦事不牢之談。」現在青年人及藝人影星也有留鬍鬚者,以示帥氣。 新中國成立後,老年人留須者日趨減少,理髮刮鬍同步進行。但也有少數青年留須,稱「青年胡」。改革開放後,中青年和老年男子留鬍鬚者越來越少。 總之,當今巳進入中國社會主義新時代,亂花漸欲迷人眼,萬紫千紅總是春,人民有了獲得感、安全感與幸福感,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歲月來到了。

2019.9.25日上午[1]

作者簡介

尹燕忠,男,中共黨員,山東省報告文學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