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创刊于1989年,是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管、上海博物馆主办的考古学术期刊。
据2019年7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官网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第五届编委会委员有21人。
据2019年7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共出版文献1706篇、总被下载438731次、总被引1018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04、(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417。
据2019年7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载文量为1309篇、基金论文为540篇、被引量为4499次、下载量为46425次;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影响因子为0.45。
目录
办刊历史
1985-1988年,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实验室编印了《国外自然科学与文物考古技术》情报资料14期,这些资料杂志是《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前身。
1989年,《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被上海博物馆正式创办。
1993年,该刊获得国家统一出版物刊号(CN31-1652/K)和国际连续出版物标准刊号(ISSN1005-1538),为半年刊。
2003年,该刊刊期由半年刊变更为季刊。
2012年,该刊更换了新的电子邮箱[1]。
2014年12月,该刊成为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2017年,该刊刊期由季刊变更为双月刊,同年该刊开启了微信推送功能。
2018年,该刊网站开通英文版试运行。
报道内容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主要报道考古领域的研究、应用成果,以创新和实用相结合、提高与普及并重为特点,反映中国国内外同领域研究中的新进展和动向,介绍科学技术在文物考古中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经验。
读者对象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读者群体包括中国国内外文物保护和修复科研人员、传统工艺研究人员、考古工作者、文物爱好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科技管理干部等。
主要栏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设有研究报告、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传统工艺技术、进展与评述、讲座及知识介绍、论坛及读者来信、信息交流和通讯等栏目。
人员编制
据2019年7月《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编辑部官网显示,该刊第五届编委会委员有21人。
学术交流
2015年4月,由《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主办方上海博物馆等主办的“首届馆藏文物防震保护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和上海召开。
2018年8月,由《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的主办方上海博物馆主办的“中国传统书画文物修复用纸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被国际文摘杂志AATA、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收录期刊、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图书数据库源刊、国际文物保护网络信息数据库BCIN源刊。
出版发行
据2019年7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共出版文献1706篇。
据2019年7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载文量为1309篇。
影响因子
据2019年7月4日中国知网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总被下载438731次、总被引10180次、(2018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604、(2018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417。
据2019年7月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被引量为4499次、下载量为46425次;根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该刊影响因子为0.45,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3151名。
荣誉表彰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曾获得上海市优秀科技期刊[2]称号。
2014年1月,该刊入选“2013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文化传统
办刊宗旨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旨在报道中国国内外文物考古界的科研成果,让文物工作者与爱好者了解、传递和交流在文物保护与考古中的传统或先进的科技方法,从而促进科学技术在古文物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高中国文物保护水平和推动科技考古的研究。
视频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如何正确使用电子邮箱,搜狐,2007-09-20
- ↑ 科技期刊:为国家科技创新助力,人民网,2019-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