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斧头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斧头湖(湖北)

斧头湖(湖北)地图
图片来自Google map

位置    湖北省武昌县境内

南北长度  18公里

东西宽度  9公里

深度    20.5公尺

表面积   162.44平方公里

斧头湖又名斧头湖,原与西梁湖同属一湖。古时,斧头湖与长江相连,宋初江洲淤积,长江北徙,形成湖泊,后来长江古道形成金水河,西梁湖一分二,赤壁仍称西梁湖,嘉鱼遂称斧头湖。
位于中国湖北省咸宁、嘉鱼、武昌县的湖泊,以其东北部的斧头山(武昌县境内)而得名。面积约为127.6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1.45米[1]

民间传说

  • 杨幺传说:北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杨幺,有一把宣花大金斧,九九八十一斤,杨幺用此斧砍杀官兵,打了许多胜仗。当年杨幺水军被破,被官兵围在这个大湖里,官兵中敢捉杨幺的不多,想得此斧的却不少。那天众官兵围住了杨幺,大喊交出斧头就留一条活命。杨幺一想,命都不要了,还留此斧何用。于是他站在船头仰天大笑,起手就把斧头丢下了湖。即时,湖面象煮开了的水,鼓着泡泡,冒着热气,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壁陡壁陡,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头,后人把这座山取名斧头山,山下的湖北面亦形状似斧,遂称之为斧头湖。现因湖边有大片梓杉林,因此又称梓山湖
  • 王母传说: 关于梓山湖的由来,当地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古时武昌县(今湖北武汉市及咸宁市的一部分)民生多艰,常有邪瘴疾病祸连百姓,受神农氏指引,王母亲率仙女于长江流域遍采良药,以解救民间疾苦,到达武昌县时,众人皆疲惫不堪,于是王母用瑶池莲花的一滴雨露在当地化出一片湖泊,众人临水浣纱拭汗,清洗药材,治病救人。由于是瑶池雨露化身,又因王母清洗药材之故,该湖泊后来就被百姓们认为具备了一定的治病功效,故常年饮用湖水,食用湖里的鱼虾、莲藕等水产,民众皆无疾病。由于王母等人将登山采药的手杖仍在了湖边,湖畔周围生成了万亩梓杉林,加之“梓木”为万木之首的缘故,百姓皆称此湖为“梓山湖”。

地理概况

梓山湖位于北纬29°56'~30°07',东经114°10'~114°15',在嘉鱼县县城东北28公里,东北为武汉市江夏区,东南为咸宁市咸安区,西为嘉鱼县潘家湾、渡普两镇,地处嘉鱼、江夏、咸安三县区交界处。其北、东、南三面多丘陵,湖岸曲折,西面为冲击平原,湖岸亦较平直。流域面积1238平方公里,湖面216平方公里,由于径流汇入量大,湖水水位最高达24.3米。
1971年以来,综合治理斧头湖后(修建余码头大闸余码头电力排灌站金水闸电排站),现梓山湖湖面,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面积162.44平方公里,生产线(保持水位)由原来的21.5米降到20.5米。在嘉鱼县辖域内,湖面38.75平方公里,增垦农田1.4万亩。

物产资源

梓山湖西岸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孕育了以嘉鱼县潘家湾镇为中心的全县42万亩蔬菜基地,年产无公害新鲜蔬菜近百万吨,蔬菜品种逐步由大路菜向精细菜,旱生菜向水生菜,家生菜向野生菜,常规品种向名优特品种延伸;生产方式由平面种植向立体种植延伸。即“引洋种,种洋种;引名种种精细菜;育土种种野生菜;育新种种反季节菜”,初步形成全县一业,各镇一品的格局,已成为全国闻名的“蔬菜之乡”。 梓山湖西岸的渡普镇依托斧头湖丰富的水产资源,建成了一个万亩连片精养鱼池基地和一个万亩连片围栏养殖基地,2004年全镇养殖面积达59100亩,鲜鱼产量达15670吨,虾、蟹产量达670吨,面积、产量均占全县的四分之一,为嘉鱼县成为“全国百强水产县”、“湖北十强水产县”。

参考文献

  1. 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 中国湖泊基本情况数据库. [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