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

斯布牦牛,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斯布牦牛被毛多为黑褐色,部分牛躯体和头部有白点,少数有棕色和灰色。公牛体格大,头较大而宽、粗重,

角型向外折向上伸展,角尖距大,颈较短而粗;前驱发育良好,前胸宽而深,鬐甲较高,背腰平直,

身体结实,结构紧凑,四肢粗而较短;体侧下部密生粗毛,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尾毛较长而蓬松。

母牛体格较大,头型较方,大部分有角,角型向外向上伸展,角基较细,角尖距宽,鬐甲微凸,躯体结构紧凑,

后躯发育相对不足,四肢较短而粗。斯布牦牛鲜肉肉色鲜红、脂肪乳白色,肌间脂肪和氨基酸含量丰富,

牛肉中铁、镁、锌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牛肉品种。

2018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批准对“斯布牦牛”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中文名斯布牦牛产地名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品质特点体格大,肉色鲜红、脂肪乳白色,

肌间脂肪和氨基酸含量丰富地理标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批准文号中华

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62号批准日期2018年9月5日

目录

外在感官特征

斯布牦牛被毛多为黑褐色,部分牛躯体和头部有白点,少数有棕色和灰色。公牛体格大,头较大而宽、粗重,

角型向外折向上伸展,角尖距大,颈较短而粗;前驱发育良好,前胸宽而深,鬐甲较高,背腰平直,

身体结实,结构紧凑,四肢粗而较短;睾丸较小,紧缩悬在后腹下,不下垂;体侧下部密生粗毛,

体躯夹生绒毛和两型毛,裙毛密,尾毛较长而蓬松。母牛体格较大,头型较方,大部分有角,角型向外向上伸展,

角基较细,角尖距宽,鬐甲微凸,躯体结构紧凑,后躯发育相对不足,四肢较短而粗,乳房紧凑,乳头短细,乳静脉不明显。

内在品质指标

斯布牦牛鲜肉肉色鲜红、脂肪乳白色,肌间脂肪含量丰富。牛肉中铁、镁、锌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其他牛肉品种,氨基酸含量丰富。

毛绒特性

斯布牦牛平均产毛量达0.7千克,毛绒的比例为1:1-2,平均产绒为0.5千克。 斯布牦牛绒毛细度平均为25.74微米,

粗毛细度平均为67.82微米,绒毛伸直长度平均为2.97厘米,粗毛伸直长度平均为10.78厘米,绒毛强、伸度分别为21.4克,42.98%.

繁殖特性

斯布牦牛晚熟,大部分母牦牛3.5岁性成熟,开始初配,4.5岁初产。公牦牛3.5岁初配,以4.5-6.5岁的配种效率最高。

母牦牛一般7-9月份为发情期,发情持续期一般1-2天,发情周期14-18天。种公牛利用年限为14年,大部分公牛都是

在6岁时才去势,6岁以前都可以配种,母牦牛使用年限从3.5岁开始,到20岁左右还在使用。母牦牛2年1产,

繁殖成活率平均为61%。犊牛平均初生重公犊牛为13千克,母犊牛为10千克;

斯布牦牛母牛泌乳期180天,挤奶量为220千克以上,乳脂率达6%以上。

产地环境

墨竹工卡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山川相间,河谷环绕,草原广布。地势呈东高西低,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属藏南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拉萨河谷平原的一部分。

土壤情况

墨竹工卡县土壤类型主要包括4个土类(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和新积土)、11个亚类、5个土属、14个土种,

成土母质多为第四纪洪积物,土层分布规律明显,砂粘土相间,层理交错,表层质地按距河流由近及远,冲积物由粗到细分布。

水文情况

流经墨竹工卡县境内有拉萨河,拉萨河作为雅鲁藏布江中游一条较大支流,年平均流量287立方米/秒。

流经墨竹工卡县处于拉萨河中上游、米拉山西侧。其径流主要由降水、雪水补给,其次为地下水补给,

河流泥沙含量小,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

草地资源

墨竹工卡县可利用草场面积553.99万亩,主要分布在海拔3900-4500米,属高山草甸草场,植被种类繁多、覆盖度大、

生长较好;主要以耐寒而较喜湿莎草科为主,多形成草甸植被。其次灌丛种类较多,与草甸混生分布。

境内主要农作物有青稞、豌豆、油菜、冬小麦、春小麦、土豆、荞麦等,为斯布牦牛提供了饲草料资源。

气候特征

墨竹工卡县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特点是高寒干燥,空气稀薄,冬春多大风,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5.1-9.1℃,极端最高气温在30℃左右,出现在6月,年平均最高14-16.1℃,夏季平均最高在20-24℃,

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在-16--23℃(出现在1月),年无霜期约9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813.5小时。年降水量515.9毫米,

降水集中在每年的6-9月份。为斯布牦牛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适宜的水热条件。

历史渊源

斯布牦牛以品质优良而闻名于西藏,斯布牦牛体格硕大,是西藏四大优良牦牛品种之一,是旧西藏达官贵人享受的贡品。

“斯布”为地名,原是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牧场,多高山峡谷、山峻沟深,牧草繁密、草质优良,20世纪70-80年代频有野

牦牛群出没,斯布牦牛正是在这种高寒草甸草场以及不断渗入野牦牛基因的背景下,经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地方品种。

斯布牦牛走出山沟变成商品,成为当地牧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品。对于斯布沟的牧民来说,牦牛的全身都是他们增收致富的宝。

斯布牦牛的毛、骨、肉在市场上同样能够销售。养殖耗牛是农牧民增加收入的一条重要渠道,牦牛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

大量的副产品,开发牦牛的副产品已成为动物源产品的趋势和新兴产业,也逐渐成为各肉联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热点之一。

2019年,墨竹工卡县投入500万元实施斯布牦牛品种保护和牦牛短期育肥项目,同时与自治区农科院对接,

达成了斯布牦牛种牛培育技术服务合作意向。2019年,墨竹工卡县斯布牦牛核心区有近500头种牛。

生产情况

2018年,斯布牦牛地域保护范围为牦牛8010头,肉牛年产量为253.75吨。[1]

参考资料

  1. 斯布牦牛,搜狗, 2019-02-16